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全球粮食生产大国”以及都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
如果给全球粮食生产国排个名的话,两个国家都能排进全球前十。

但这时可能很多人就有一个疑问了,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国,但我们都知道前苏联曾经的粮食却不够吃,还经常发生排队买面包的情况。
这就很奇怪了,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粮食生产大国,为什么前苏联就能粮食不够吃呢?
农业生产条件强悍的俄乌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单论农业的生产条件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上,那更是全球“独树一帜”的存在。
首先说说俄罗斯的粮食生产能力。
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大约是2.2亿公顷,差不多是33亿亩。单看这个数据可能看不出来啥,对比一下来看,大家就知道有多夸张了。

就拿我们的耕地面积来对比吧。我国的耕地面积大约是19.29亿亩,要比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少了10亿多亩。
这还仅仅是耕地面积上的对比。
如果对比耕地的生产能力的话,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黑土带,黑土的土质是在农业里最好最肥沃的土质了。也就是说,俄罗斯不仅仅是耕地面积大,而且耕地质量也非常好。
其次,乌克兰也同样拥有着全球四分之一的黑土地。
且大多数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光照时间长并且温度大多数在14℃~16℃,非常适合谷物粮食的种植。

乌克兰的国土面积大约为60.3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95%的面积是平原,约60%-70%的面积是耕地。在大多数国家中,乌克兰很可能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大的一个国家了。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者在粮食生产上的条件几乎是“一脉相承”,是北半球为数不多的农业沃土。
而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出口上,两者更加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粮仓”。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等。

按俄乌冲突之前的粮食生产数据来看,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小麦生产国和第二大大麦生产国。乌克兰的大麦、玉米产量分别是全球第六和第五。
乌克兰的小麦产量大约3300万吨,玉米产量大约4213万吨,大麦产量大约992万吨。俄罗斯的小麦产量大约7516万吨,玉米产量1523万吨,大麦产量1751万吨。

另外,俄罗斯和乌克兰还都是全球最主要的葵花籽生产国,两者加起来葵花籽的生产量占了全球的50%,而且乌克兰是全球最主要的看葵花籽出口国,没有之一。
而且在人口上俄罗斯大约也就1.4亿的人口,乌克兰大约也就三四千万的人口。两者加起来的人口都还不到两亿,拥有着这么强悍的农业生产能力,谁能想到这两个国家以前居然能有粮食“不够吃”的事情发生呢?
前苏联的粮食为什么不够吃?前苏联发生粮食短缺的现象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持续的。
老一辈的人可能听说过,赫鲁晓夫和玉米的故事,为啥赫鲁晓夫把玉米看得那么重要,其实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苏联粮食短缺的问题,只不过没解决好罢了。

苏联粮食的不够吃其实是多方面的。
1927年10月的时候,苏联就开始了以大工业化为核心的五年计划,然后实行了苏联模式的农业的集体化。
然后,粮食不足的现象就逐渐有了苗头,在乌克兰南部和伏尔加河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
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当时苏联人口太多导致的。
其实当时苏联人口全部加起来也就不到3亿人口,还有不少其它的加盟国,又不止是俄罗斯和乌克兰。
前苏联的粮食危机总结一下就两个原因。

一是自上而下的计划农业方式。
当时的苏联开始是比较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由上层制定计划,然后农民去执行。
但是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大多数工厂都“大差不离”,而且没有太多的变量。农业则是靠天吃饭,气候不一样,生产方式就得变化,种得东西就不一样。
如果制定一个计划,让农民都种啥,统一种啥,规定好怎么种。正常气候下,可能还勉强可以。但是种地的都知道,风调雨顺的时候都是很少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农民通过过去的种地经验来快速的应对恶劣天气,减少粮食产量的损失。
前苏联在集体农业下,其实就是犯了一个把“农民当成生产机器”的错误。认为农民什么也不懂,只要好好执行上边的农业计划就可以了。

说种玉米,就大量的种玉米,说种春小麦就大量的种春小麦,全国跟风去种。而苏联模式的集体农业又没有具体的责任制,只要上边说了,按照上边的去做,做错了也不用负责。
与工业不同的另一点是,工业生产在计划上出了问题,可能也就是一个工厂、一批产品有些问题。
但在苏联集体农业的制度下,决策者如果对农业一窍不通的话,可能会一下子导致一大片区域的农业出大问题。
好比,如果让农民自己种地,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大家怎么种的都有。有的人用某种农药,有的人不用某种农药。
假设某个农药有问题,在苏联集体模式下,很有可能是一个村、一个市都用了。而在正常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就会出现分化。即便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但始终有些地方不会出问题。
即便是粮食欠收,也不会那么严重。
不把种地的主导权交给农民,可能是苏联农业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当然了,这样的模式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好处是如果上层计划的非常好,那么农业生产就非常好。
但抗逆性就非常差了,属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类型的,赌得是这个“将”要很有能力。
而分散化的农业生产,则由千千万万的农民来决策,肯定个别农民生产有问题,个别区域有问题,但总能保障农业生产大局上的稳定。
二是苏联对于农资的生产几乎是完全落后的。
1963年的期刊中《苏联化肥生产情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1963 (10)》提到了苏联化肥生产的情况,苏联的化肥生产到了1950年,才只有550万吨,到了1962年的时候,才一共1730万吨。而如今仅仅是俄罗斯的化肥产量就有6000多万吨。
化肥就是农业的饲料,尤其是对前苏联而言。
即便是前苏联土地肥沃,但该用得化肥还是要用的,不用化肥粮食的产量就是上不去。

而且,化肥少的同时,前苏联对于农药、种子等农资的研发,都没有实际的成果。都是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该种什么品种、该用什么农药。这类都等着上边下达指示。
像这种情况,工作过的成年人大多数都能明白是咋回事。例如,当一个公司的卫生纸不够用了的时候,从哪家进货,这个要看采购部主管人是咋想的。如果一个大公司里,有好几个卫生纸生产企业想要给这个大公司供货,那么很可能就热闹起来了。
除了各种争论,还有各种权谋,最后选中的卫生纸,还有可能因为太薄不能用来擦屁股。
大致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们农民有一句老话叫“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

别的事儿忽悠一下、磨叽一下、马虎一下、折腾一下,都还有补救的可能。
种地的事儿,稍微一马虎,可能一年就白干了。
即便是如今农业技术那么强悍了,很多时候种地也马虎不得。一个简单的播种时节问题,晚了几天可能就会对一年的收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可能是前苏联农业发展不上去,粮食欠缺的原因吧!
相关数据来源:1.光明网:《俄罗斯农业百年沧桑》2.世界农业期刊:《俄乌冲突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