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可谓千变万化,其成因错综复杂。不同企业性质各异,从化工到食品加工,跨度极大;产生源更是五花八门,涵盖生产各环节;工艺的差别使得废水成分大相径庭,再加上地域因素影响,原材料、水质本底值不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废水。哪怕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操作细节、设备状态的细微差异,废水污染物浓度都可能参差不齐,处理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拿化工废水与食品加工废水来说,二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化工废水源自化工厂排放,细分又有石油化工废水、煤化工废水、精细化工废水等诸多类别。这类废水污染物浓度极高,仿佛一锅 “毒汤”,充斥着大量结构复杂、有毒有害且极难降解的物质,水量往往还很大,水质波动如同暴风雨中的海面,极不稳定,处理难度堪称 “地狱级”。例如,某些化工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能飙升至令人咋舌的数值,重金属含量超标,还含有各类有机毒物,微生物面对这些 “劲敌”,常常束手无策。
食品加工废水则是另一番景象,主要特点是废水量较大,像是饮料、肉类、乳制品加工等过程,用水量大,废水自然也多。其污染物以糖类、蛋白质、脂肪、微生物菌体以及氮、磷的化合物为主,仿佛一场 “营养大杂烩”。不过,好在它的可生化性相对较好,微生物能比较愉快地 “享用” 这些 “食物”,将污染物逐步分解转化。
四、废水处理系统:多法协同作战废水处理的意义重大,目的在于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或转化为无害、稳定、易于分离的物质,让废水 “改头换面”,实现净化。依据原理不同,废水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与生物法,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短板,唯有巧妙组合,才能构建一套稳定达标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以化工废水处理为例,预处理阶段,物理法与化学法携手冲锋。物理法中的沉淀,利用重力让悬浮颗粒 “乖乖下沉”,就像泥沙在水中沉淀一样;过滤则如同筛子,截留微小杂质。化学法中的混凝,投加混凝剂后,胶体颗粒电荷被中和,相互抱团变大,进而沉降。像铁碳微电解技术,堪称 “先锋大将”,它以铁和碳为电极,在废水中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在电场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还原,大分子断链成小分子,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 “开疆拓土”。在某化工废水处理项目中,它成功去除 35% - 40% 的有机物,助力实现 “变废为宝”。
预处理后,生物法中的厌氧 + 好氧组合闪亮登场。厌氧生物处理如同在无氧的 “密室” 中,让厌氧微生物大显身手,它们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沼气等物质,还能提升废水可生化性,即使面对高浓度有机废水也毫不畏惧。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在曝气供氧下,好氧微生物欢快地分解剩余有机物,将其彻底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废水的深度净化,让出水 COD 浓度大幅降低,满足排放标准。
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亦是一套 “组合拳”。预处理常用混凝气浮法,向废水投加混凝剂,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迅速凝聚,再通过气浮装置打入空气,微小气泡附着在凝聚物上,使其浮上水面,被轻松撇除,废水的悬浮固体、油脂等杂质就这样被一扫而空。
生物处理环节,厌氧 + 好氧组合依旧是主力。厌氧阶段,厌氧菌将大分子有机物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醇等;好氧阶段,好氧微生物接力,把这些小分子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对于食品加工废水中常见的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A/O、A2/O、SBR 等工艺能发挥奇效,通过巧妙的缺氧、好氧环境切换,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实现氮磷的同步去除,让废水达标排放。
总之,工业废水处理是一场艰难但意义非凡的战役,针对不同废水特性 “量体裁衣”,精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层层把关,才能攻克废水处理难关,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