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人之道和圣人之道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原理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8 01:13:00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年轻一代抱怨生活的压力和竞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卷”。这种“卷”的现象引发了我对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思考。是不是这种“卷”就是由这个底层逻辑所引发的呢?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我觉得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能就是最底层的运行逻辑。为何这么说?这与“卷”有何关系?请听我娓娓道来。

天之道

在自然界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运行的底层逻辑。例如,水循环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补充低洼地带的水分,当低洼地带的水蒸发后,会形成云,最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高处,如此循环往复。这便是自然界中“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表现。

同样,生态系统也遵循这一法则。在一个生态链中,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当某种生物数量过多时,它的天敌就会相应增加,从而控制其数量,防止其过度繁衍。而当其数量减少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为其恢复提供机会。这正是自然界中“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在起作用。

人之道

然而,在人类社会中,运行的逻辑却似乎与此截然相反,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描述揭示了社会资源和权力常常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在经济社会中,富有的投资者和企业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而较小的竞争者或个体可能会发现难以获得相同的机会。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这句话也指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常见模式,即“赢家通吃”的现象。在许多领域,如科技、娱乐、体育等,成功者往往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那些未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则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天之道、人之道和丛林法则、平均主义

如果仅从生物界的角度来看,“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共同点似乎都可以归结为所谓的“丛林法则”。就像某位国务卿直言不讳地指出:你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就在菜单上。

因此,作为有正常思维的人,我们都会想方设法成为强者,跻身于餐桌之上。这种思维是人之常情。除非有人真正愿意退出这个游戏,彻底放弃竞争,否则我们就需要承认并接受这种游戏规则。这也是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所阐述的自然法则之一。“成为强者”是所有生物的自然基因。

所以在我看来,“丛林法则”其实是“天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我们要“道法自然”,真的还不能抛弃“丛林法则”。因此,“人之道”实质上是“天之道”的一种体现。如果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将消失。这看似残酷,但实际上是顺应了“天之道”。

与“丛林法则”对应的是“平均主义”。我认为,“平均主义”实际上违背了“天之道”,我们可以回顾历史,看看那些曾经尝试过的平均主义制度,它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目前“平均主义”实行得比较好的某街村,也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很不舒服。那我们按照“舒服”的逻辑设想一下:在一个组织当中,其实只有20%的人干了80%的活儿(这几乎是一定的,贡献度绝不可能是平均值),这20%的人应该“损不足者以奉之”,即得到80%的盈利份额才对。但如果搞平均主义,或者干脆多劳少得,80%的人是舒服了,但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

天之道和人之道是对立的吗?

在《道德经》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将“天之道”和“人之道”视为对立的概念。确实,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是相互对立的。但实质上,“人之道”也是“天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是这样,“天之道”为什么没有设计出一个更好的底层逻辑来运行呢?

从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来看,某个族群如果不努力奋斗并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只会被淘汰。一个人如果不能努力向上,最终也会被淘汰。老子强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贡献越大,获得越多,并不主张平均和不劳而获。

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与自然界并无二致。虽然我们对“丛林法则”感到厌恶,但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然而,如果我们完全消除“丛林法则”,人类社会将会如何发展呢?

圣人之道的“冲气以为和”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我是在赞扬“丛林法则”。请先别急着下结论。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正视并承认“丛林法则”的存在。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遵从“天之道”的安排。而违背“天之道”最终将难逃其惩罚。

而怎样调和“人之道”中的“丛林法则”?我们别忘了还有一个“圣人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底层逻辑链。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成。所以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切不可断章取义。

圣人之道其实就是在运行“冲气以为和”

例如,当资本发挥其吸金效应后,应该回馈社会并自觉启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运行机制。这样一来,三个层次的逻辑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这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现实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像胖东来、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明白“天长地久、不自生才能长生”的道理,通过回馈社会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也很好的印证了“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逻辑。

如果这三个层次的逻辑不能形成闭环,而是任由“人之道”(丛林法则)任性发展,那么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最终,“天之道”会适时、自动地启动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行机制,通过暴力手段重新分配过多的财富。历史上改朝换代、帝国崩溃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例证。

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天之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自觉启动的主动之道;另一种是“天之道”自动启动的被动之道。社会的政治治理实践将会证明哪种社会制度能够真正做到三个层次的闭环并长久存续;而哪个社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天之道”就会以暴力的方式运行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底层逻辑,将那些“有余”的毒瘤及其制度彻底铲除。这不仅适用于国家层面也适用于资本组织等各个层面。

总结

本文比较长,但有的地方还没有展开论述,最后做一个提纲式的总结,以此抛砖引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深度思考:

①“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是总的统领,制约所有的自然或社会运行规则;

②“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在“天之道”下衍生的社会运行规则,这种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适度的“丛林法则”,目的是保持族群活力。

③“圣人之道”是“冲气以为和”的自觉调节机制,以使“人之道”最终于遵循“天之道”。

④天之道、人之道和圣人之道是一个完整的闭合逻辑链,偏废其中任何一个都会打破平衡。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