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稍留心一下,便不难看出,开封之战,几乎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缩影和彩排,是淮海战役的沙盘作业。
第一,从指挥权上来说,是“三神无主”。蒋介石指定的城防司令是整编第66师师长李仲辛;而实际当家的又有一个河南省“老主席”刘茂恩;新调来一支援军整编139旅张勋庭部。这三支守城力量,到底谁说了算呢?李仲辛说自己是开封城防司令,我说了算;刘茂恩说,我一个河南省都管了,还管不了一个省会开封城?张勋庭倒是很实在,对他们说,我们只是援军,我上听刘老大(刘汝明)的,下听刘二公子的(团长刘铁钧),最后干脆把兵权交给了刘铁钧,自己找部下、一个营长的老婆玩儿去了。这样一来,状就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在守开封的问题上,便和起了稀泥,对刘茂恩说,打仗,还得听仲辛的;李仲辛说,刘主席年龄大、资格老、威望高,你让着他点;对刘汝明说,你们要听刘主席和李师长的话。这样一来,开封城便没了个主心骨。谁都想说了算,可谁说了也不算。
第二,“大人穿小孩衣裳,遮不得羞耻”,偌大一个开封城,河南一省的首府,守城的兵马有多少呢?答案是:不足三万,且正规军只有整编第66师的一个旅,而这个整编第13旅,拥有的兵力不足三个团;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手中有不足四个团的保安部队;刘汝明派来的所谓一个旅,即第139旅张勋庭部,其实只有刘铁钧的一个团。当时的开封城,也算是中原的大城市了,用这样一点兵力防守,没有开战之前,就已经意味着完蛋了。王耀武曾经形象地把十万大军防守的济南府说成是“大人穿小儿衣裳”,那么,开封城的守军,恐怕穿的连小孩衣裳也不是,不仅小,而且是没有缝到一起的三块小“布片”,恐怕遮挡不了“羞耻”的。
第三,在粟裕眼中,开封已经是一座孤城了,而且是一座弱旅防守的孤城,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考虑打下打不下的问题。而是考虑,解放军攻打开封城,能不能引诱第5军前来救援的问题。此役,重在“打援”,轻在“攻点”。而国民党的一方,是明知不可守而守之,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是把刘茂恩、李仲辛放到了烤架上,再给个糖豆,说,“乖,别怕,孙震、刘汝明、区寿年、邱清泉马上就来了,援军一到,咱给他来个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其实,蒋介石这话,或许只有鬼才会相信呢。
第四,关于四路援军,粟裕觉得,他们会听自己的,而不会听蒋介石的。粟裕断定,近在咫尺的孙元良肯定不会动,因为他抗得了蒋介石的命令;不远处的刘汝明,不会大动,因为他会和蒋介石在玩捉迷藏,在讨价还价;再远一点的区寿年,有可能动,粟裕也已经准备把一座空开封城让给他当作“战利品”;远在成武的邱清泉,粟裕急需要他动,因为这桌菜,就是给他预备的。而蒋介石还在梦想着,孙震、刘汝明有求于他,会动;区寿年、邱清泉,怕他,同样会动的。
第五,开封攻坚战,可以说是打掉了一个不堪一击的张勋庭部;打垮了一个乌合之众刘茂恩的民团;歼灭了一个负隅顽抗的李仲辛部。同样是“三步走”,一气呵成,毫无悬念。而此时,他的援兵在哪儿呢?孙震按兵不动;刘汝明影影绰绰;邱清泉快马加鞭;区寿年迟疑不前,最后,要招待的客人邱清泉跑过了头,进不了“酒店”,上不了“酒桌”,而区寿年却坐在酒桌旁边不走了,于是粟裕便顺手牵羊歼灭了区寿年。
其实,在其后的淮海战役中,刘峙、杜聿明表现得比刘茂恩、李仲辛稍好那么一点,在指挥权上,虽说有争执,但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在被歼灭的步骤上,也大体是“三步走”;在援军问题上,有“跑得快”孙元良,从中野的眼皮子从宿县底下逃脱了;有丢下伙计黄百韬不管的李弥,把曹八集战略要害给丢了;有顾头不顾屁股的黄维,非往中野的包围圈内钻不可。而在接下来的整个豫东战役中,更是把其失败之“道”,显露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