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考古铁证:埃及法老竟是夏朝诸侯!七重棺椁源自浙江!

永卓学周易 2025-03-29 04:03:46

抱雪斋一再证明,古埃及文明是来自浙江的中国有虞氏人创造的。

之前抛出的铁证之一,就是古埃及尼罗河畔出现的大量中国有虞氏人独有的瓮棺葬。有虞氏的瓮棺葬在九千年前已经传播到河南贾湖,六七千年前已经在仰韶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大量盛行,到了5500年前开始大量出现在埃及,同时出现在埃及的还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陶酒器。

今天要抛出来的证据,就是古埃及的棺椁制度,同样起源于浙江。

地球上最早的木棺,是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发现的,距今大约7000年,采用屈肢葬,如下图所示:

古埃及要到早王朝时期(相当于浙江良渚文化时期)才出现木棺,而且因为死者通常也是和浙江的一样采用屈肢葬,所以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木棺长度只有1米左右。如下图所示,这是古埃及第二或三王朝发现于塔尔罕(Tarkhan)的木棺,距今四千多年,比浙江的木棺晚了两千多年。

在距今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夏朝中期),中国浙江已经开创了全球最早的棺椁制度,也就是在内棺之外再加一个外棺。

浙江这种棺椁制度很快传播到山东大汶口文化中。下图就是浙江和山东发现的五千年多前的棺椁,“井”字形的外椁与甲骨文“葬”字写法完全相同,再加上棺内发现的刻有“越“字和“昚(昊)”的字大口尊,实证5000多年前的夏朝中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在广泛使用1.1万年以前夏朝早期就已经成熟的文字体系。

反观埃及,到了第4王朝(约公元前 2613至 2494年)时期,古埃及的木棺长度终于变长了,可以平躺下一个人。此时埃及古王国的高级官员通常有一个石棺和一个木棺,其他官员通常有一棺一椁(内棺和外棺),地位再低一些的人只有一个棺,无椁。由此可见,古埃及的棺椁制度,是在比浙江晚了大约500年后才出现的。而且毫无疑问是从浙江传播到埃及的。

与埃及同样的棺椁使用情况在中国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盛行:等级越高的墓棺椁数量越高,低等级墓葬也是有棺无椁。

这与《礼记》记载的上古礼制完全吻合。《礼记·檀弓上》对于不同等级的身份,规定了特定的棺椁数量:天子之棺四重(四棺三椁),诸公三重(三棺两椁),诸侯再重(两棺一椁),大夫一重(一棺一椁),士不重(有棺无椁)。

对照《礼记》可知,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焦家遗址M152,已经出现了三重棺椁制度,在当时应该属于诸侯级别的墓葬,而埃及第四王朝高级官员的一棺一椁显然属于大夫级别,比焦家遗址的诸侯低一个等级。焦家遗址的三重棺椁如下图所示:

这个情况同时也说明,截止到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埃及仍然是中国夏朝的一个诸侯国,需要严格遵守宗主国的棺椁制度不得僭越,高级官员也只有一棺一椁。

到了古埃及第6王朝时期,木棺上开始流行刻字。下图是第6王朝的奈布霍泰普(Nebhotep)的木棺,标准的长方形箱子构造。

同样造型的箱子一直流行下来,如下图所示,这是埃及第11王朝时期(公元前2135年—公元前1991年)军官伊皮-哈-伊苏太夫(Ipi-ha-ishutef)木棺上的棺文,现藏于芝加哥大学博物馆。木棺上的这些文字,毫无疑问同样是来自中国!

在距今4300年前,良渚文化已经衰落,夏朝王室对于海外的影响力减弱,随着商朝开始,埃及的棺椁制度开始僭越,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棺椁礼制。

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棺椁,达到了七重之多,一层套一层仿佛套娃,如下图所示。

这个七重棺椁的葬礼,已经达到了《周礼》中规定的“天子七重”的规格,显然此时远居海外的埃及法老已经俨然以天子自居。

0 阅读:48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