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军事危机,那就是“七国之乱”。这起事件因“削藩”而起,削藩的主导者就是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待吴、楚等七国起兵后,声言是为“清君侧”,于是为了消弭兵祸,汉景帝杀掉了晁错。
晁错,西汉颍川郡人,少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汉文帝时选贤良方正为太常掌故。后又为朝廷派遣学习《尚书》,接受了儒家思想。汉文帝非常赏识晁错,拜其为太子家令。由于他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大家誉为智囊。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晁错获得连续的升迁,从中大夫到內使再到御史大夫,得以位列三公,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史书称晁错的性格“峭直刻深”,也就是性格严厉、耿直而且苛刻的意思,这和他崇尚法家思想有关。晁错在处理政治问题时的严酷无情,使他在朝廷很是不受欢迎,这也是他最后被群起而攻之导致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
晁错的不断升迁,离不开两代皇帝的赏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具有的才学。但在汉文帝时期,晁错虽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大多如更定法律和削藩等都未能被采用,直到景帝即位后作为皇帝老师的他才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內使,官至九卿,常与景帝秘密议事,更定了许多的法律,引起了诸多大臣的不满和怨恨。曾经汉初功臣丞相申屠嘉要借过杀掉晁错未果,饮恨而亡。自此晁错愈加骄横。
引起晁错被杀的原因就是“削藩”,在汉文帝时他就向朝廷提议削藩,但没有得到采纳。到了景帝即位,晁错又提出了削藩。景帝下诏让群臣讨论,大多数人因为皇帝宠信晁错而不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表示反对,因此而结怨。讨论的最终结果,是汉景帝决定削藩。
待削藩令下,汉高祖兄子吴王刘濞为首,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吴、楚等七国发动了叛乱。一时间叛军气势汹汹、攻势凌厉,大有一举席卷天下的架势,让汉景帝着实吃了一惊。他找来晁错商量对策,不想晁错却让他亲自带军讨伐七国,而晁错自己来镇守关中,这不由得让汉景帝十分的不满。
当初时晁错一意推行削藩的政策,针对于汉景帝的疑虑,晁错告诉景帝说这些个藩王削藩他要反、不削他也要反,不如早点削,早反的危害还小点。于是乎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可这两个君臣搞笑的是,他们既然认为诸侯必反,却没有一个应对的方案,所以才有了景帝问策于晁错、晁错却想将景帝推到前台,双方都指望对方而不得的尴尬情形。
景帝的不满,使得晁错的处境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局面。作为臣子为君分忧是必然的,更何况这个事是你晁错一手挑起的,你不挺身而出反而要躲在后面,这就给自己埋下了隐患。晁错是景帝的老师,一直深受信任,但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是有负于景帝的信任的,这就为景帝接受他人的意见抛弃晁错创造了条件。
当初晁错搞削藩时,他的父亲专门从老家颍川赶到长安劝他。晁错说不削藩天下就不会安稳,他父亲说刘家是安稳了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见晁错不听劝,晁父就自杀了。晁父的自杀,是他看到了晁错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巨大风险,不仅仅是各诸侯王,更有来自朝廷内部的势力。一旦事急,晁错和晁家必定会被抛出来做背锅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晁错激进的政策、刻薄的个性,使得结怨不少。平时由于景帝的信任无人敢招惹他,但到了这个时候机会自然来了。
大臣袁盎,为人正直,素来与晁错不和。此前曾经担任过吴相,在吴王起兵后,晁错想乘机以此打击袁盎,事还未发。袁盎得知后,情急之下通过窦婴面见景帝,说以七国之反全在晁错削藩不当,请斩晁错以平众怒。景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十几天后,以丞相陶青为首,数名重臣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书。当天下诏召晁错议事,半路于东市宣读诏书腰斩晁错。
晁错身着朝衣被斩,死前恐怕想不到会是这个局面,不知道他最后会是何种的想法。在他死后,袁盎作为使臣赶往吴王军中,要求其罢兵。但结果我们都知道,吴王拒绝了。正如时人所讲,吴王为谋反准备了几十年,怎么可能轻易的罢兵。景帝得报,想必是会有些悔意。我们如果从七国起兵后景帝惊慌失措的表现来看,他对杀晁错来退兵是有期望的。但现实来说,这个期望破灭了。
这么来看,景帝杀晁错就真的错了吗?如果我们从直接的诉求而言,杀晁错没有起到退兵的作用,好像是错了。但要是从别的方面而言,晁错的死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首先一点,杀晁错虽然没能使吴楚等七国退兵,但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廷和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暂时观望的诸侯国没有加入吴楚为首的叛军,大大减轻了朝廷方面承受的压力,使得政府军能够从容的对付当前的叛军,为迅速的平定叛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点,杀晁错凝聚了汉王朝内部的力量,使得朝廷能够集中全力平叛。前面说过晁错为人“峭直刻深”,做事冷酷无情,再加上依仗皇帝的宠信,肆无忌惮之下得罪了大批的人。比如以申屠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以窦婴为代表的外戚,以袁盎为代表的朝士,几乎是得罪了所有的人。晁错的死,虽然不能退七国之兵,但能够消弭内部的怨恨,使汉庭内部形成合力,完成对于叛军的打击。
因此,对晁错的死是对是错,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而言,杀掉晁错,并不能退七国之兵,还显现出景帝的刻薄寡恩,是没有正面效果的;另一方面,晁错的死使得叛军的阵营没能继续扩大,又使得汉庭内部的力量得到了统一,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至于晁错个人,他的死无疑是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也只能说是个奇遇,两个极度刻薄寡恩的人碰在一起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