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了题为《“强制下班”:给“内卷”做减法就是给创新做加法”》的文章,至今阅读量已经近10万。
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其中意涵,在于既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也在于让普通劳动者能够有尊严地工作,安享实现个人价值以及获得充分休息等权益。在这个意义上,“强制下班”可能是个小起点、小契机,让我们继续思考、持续探索,坚定前行。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强制下班上热搜,医院却逆势而上,推出延时门诊》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医生的工作的确特殊,24小时都得为患者提供保障。可要注意到,强制下班也好,整治内卷式竞争也好,意义都绝不是其行为本身,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那就是维护劳动者、维护人民的权益。医生也是劳动者。医生也是人民的一员。
很可惜,很多人并不在乎医生的权益,或者说很多人更在乎患者的权益。
早在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就建议医院常态化开设午间、夜间门诊,并在周末及节假日保持正常运营,打造无假日医院。
浙江某医院宣布自2025年2月25日起开设延时门诊,覆盖五大院区,每周一至周五17:00至20:00开放,50余个临床科室全接诊,由院士、院领导及300余名专家领衔,号源超2万个。
这只不过是典型的例子,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言论和措施在全国各地、在各个医院都层出不穷。
在乎患者的权益没有错,但忽视医生的权益一定是不对的,如果连这都不能达成共识,肯定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政协委员赵长龙表示,当前年轻人不愿学医的现象在一些人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
何止“不同程度存在”啊,“劝人学医天打雷劈”都快从民间俗语变成至理名言了。
有个词叫“可持续发展”,也有个词叫“涸泽而渔”,对于医疗行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入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不少领导恨不得医生没日没夜地工作,从大局上看,无疑是一种“劝退”立志投身于医疗事业的年轻人的行为,更像“涸泽而渔”。
当然,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领导,整个社会都内卷,医疗不能独善其身也情有可原,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整治内卷性竞争,各大厂都已经纷纷以“强制下班”做出表率,医疗就不该动一动吗?
我知道每个医院想要发展、想要生存必须得靠自己,不努力肯定没有出路,想停止内卷没那么容易,不过,不容易的事该做也得做,毕竟,医疗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
以前体制内“稳定”有强大的吸引力,随着收入降低,“稳定”的优势越来越难以抵消薪酬的劣势,若是再不加强“权益”的保障,“医生”的前景,让人生忧。
我觉得,三明医改是个契机,如何用好三明医改,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进入医疗行业,值得思考。
至少有一点我深信不疑:给内卷做减法,就是给医疗行业做加法。
我看这一条的时候热搜榜第1名是:不得强制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合着医生都不是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