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将学术不端行为入罪,引发广泛关注。
别的领域我不知道,医疗领域,网上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不少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论文与职称晋升紧密关联,当不同级别、不同能力的医院都把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或加分条件,医生不可避免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涉及到医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不过多评论,而且过去的事已经成了既成事实,说了也没用。
我想说的是,无论学术不端入不入罪,从今以后,医生都得把学术不端视作底线、红线,绝不能碰。
目前的医疗环境,绝大多数医生都面临着科研的压力,很多医生诟病,临床医生搞好临床就好了,搞什么科研?哪有精力搞科研?尤其是等级低的医院,缺少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搞科研更是难上加难。
但现实如此,改变也非一日之功,无法改变,就只能承受。
有医院提出“临床科学家”的概念,医生,既要做“好的临床医生”,也要做“好的科学家”,对医生的要求不可谓不高。
当然,能成为临床科学家的,在全国478.2万医生中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大部分医生的目标,是做一个好的临床医生。
不管想成为好的临床医生,还是想做临床科学家,就算不提国自然、省自然、市自然,没有论文大概率也是吃不开的。
论文容易吗?
限于科研水平的差异,有些医生很容易,有些医生,不要说高规格的杂志,连医院认可的低规格的杂志都力有未逮。
需要,能力又不够,结果只能求助于臭名昭著的“论文工厂”。
现在知道是论文工厂,以前不知道啊,悔之晚矣。
其实,抛开用科研评价医生是否应该,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形成理论,无疑是好事。
好事,还不得不做,就只能好好做。
国内有那么多合规的科研机构,有那么多大学实验室,那些没有临床科学家实力的医生,完全可以和正规的机构、正规的研究人员进行正规的合作,实现共赢。
要知道,转化医学是热点,也是趋势。
不过,合作共赢的前提一定是坚守科研诚信。
有些医生很聪明,随着AI的发展,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似乎论文写作变得简单了。
使用AI无疑很先进,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不就是使用工具嘛。
但要注意,AI会产生虚假信息。
越是好的AI越像人,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给出意见、建议、结论和答案,也像人一样说谎。
有些医生在撰写论文时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不去辨别内容是真是假,结果和后果,AI伪造数据就是医生伪造数据,AI造假就是医生造假,你信AI有多深,AI伤你就有多深。
两会上有代表建议加强AI深度伪造欺诈的管理,我不懂AI领域,不知道可不可行、可不可能,但我想,医生总得防着AI骗自己,这总是可行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