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晚10时许,河南某三甲医院25岁的女住院医师段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动态,是一张针管与氯化钾玻璃药瓶的图片,配文“这辈子很高兴有你们,下辈子不要再见了”。
3月6日凌晨,段医生被发现因注射氯化钾在医院宿舍去世。
据传,2月底,段医生出现白细胞异常、高烧、重度痛经和休克症状,但仍坚持工作,一边输液一边值班。3月3日,段医生突发高烧至39.6℃,仍坚持接诊患者,在诊室角落自行注射退烧药。3月4日,值大夜班接收9例急诊患者。3月5日,完成三台复杂的清创缝合,临终前4小时还在处理患者医嘱。
有消息称,段医生所在科室月排班表中每人每月值夜班12次,而她的月薪,6800元,扣除宿舍费、执业保险、进修培训等费用后,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
这起事件至今仍未经官方确认,我真希望是条假消息,可惜,我感觉大概率是真的。
不过,真也好,假也好,都不影响我写这篇文章。
对于年轻医生自杀,我不知道写了几篇文章了,从最开始的愤怒,到现在,只有,浓浓的悲伤。
医生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大环境,即使大环境吃人,医生也得摆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姿态,不,不是姿态,是医生得有逆来顺受的觉悟。
医生除了调整自己还能做什么呢?
什么都无能为力。
话是这么说,呼吁还得呼吁,尽管所有的呼吁都苍白无力。
很多人把年轻医生自杀归咎于政策,我却想说,别总怪政策,主任更难辞其咎。
政策当然是原因。
医生的工作忙,医生的薪酬低,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要说这就让年轻医生自杀,也未必尽然。
就像被人广泛诟病的规培,规培政策的初衷并不是把规培医生当牛马,是在实际工作中规培医生被用成了牛马。
如何使用年轻医生,主任负有主要责任。
可怕的是,这么多年轻生命的逝去,任谁都触目惊心,却撼动不了政策分毫,也撼动不了主任分毫。
难道,还要任这个名单不断增加吗?
年轻医生活不下去,无非是,干得太多,同时,赚得太少。
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容易把人逼上绝路。
而根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普遍心理,干得太多和赚得太少都是相对的。
如果大家干得都多,如果大家拿得都少,一般情况下,心理还是平衡的。
心理平衡就不易轻生。
可事实上,有些极端科室年轻医生干的重活、累活、杂活多到不能再多,工作的时间长到不能再长,分到的收入却低到不能再低。
或许不全是主任分配的,至少主任管得不到位。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有些主任认为这本就理所当然。
其实年轻医生多干点儿也没啥,你半夜学鸡叫也不是不行,但最起码得给人家像样点儿的绩效吧?
分钱如割肉。
比周扒皮还周扒皮。
没错,医生是一个苦职业,每个人都应该做好付出和回报不匹配的准备,这是政策原因。
但作为主任,关心下级医生,尽量给下级医生创造好一些的生态空间,却责无旁贷。
你吃肉年轻医生跟着你也能吃到几口肉尚可叫做有福同享,你喝粥年轻医生跟着你也能喝到几口稀饭尚可叫做有难同当,你大口吃肉年轻医生跟着你喝西北风叫做什么?
无视年轻医生的生存环境,甚至主动为年轻医生制造恶劣的生存空间,那些年轻的生命不堪重负绝然离去,你不会做噩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