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海南岛的我党组织部中,根据党中央的命令,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司令部正式建立,这也是海南的共产党员以及工农部队经过多年的斗争之后,正式确立的部队番号,这一年,他们也领到了他们崭新的红军作战服,这一套衣服,此后让他们穿了很多年。
很多已经在海南进行武装斗争将近10年的红军干部,他们看着崭新的红军服装,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套衣服,他们接下来还要穿十几年。
把目光放到十几年后的1950年,第四野战军在中南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之后,15兵团奉中央军委以及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准备解放海南岛,在兵团司令员邓华的领导下,解放海南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着。
随后,15兵团的两个军在海南岛进行的登陆作战,国民党在海南岛进行防御的薛岳兵败如山倒,最终只能率领残兵败将离开海南,逃往台湾。
在我军全部登上了海南岛之后,一些穿着老旧红军服装,面容已经非常沧桑的红军将士们,他们留下了眼泪,看着与四野战士们有些不同,但在一些细节上相似的军服,他们流泪说道:
“23年,你们终于来了”。
那么在海南岛上为什么还有穿着红军军服的战士呢?
他们所说,23年终于来了,指的是什么呢?
上世纪2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快速传播的时候,海南这片曾经宁静的海岛上,共产主义的火种第一次悄然撒播,冯平、王文明等共产党党员开始将革命的种子撒播到海南岛的田野与村庄。
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传播后,大量的海南农民抱成一团,王文明等人一起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成立了农民协会,积极参与组织革命武装,建立农民自卫军,逐渐扩展红色势力,由我党组织领导的琼崖特委也正式建立。
在1927年的422事变(与412政变不同)之后,海南的工农武装就开始建立起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坚决给予回击。
随着海南的红军不断扩大,1928年3月,国民党政府派遣第十一军第十师进入海南岛,展开了对琼崖红军的第一次围剿。
一开始,面对国民党军的压倒性兵力,琼崖红军在兵力、装备、经验等方面的劣势暴露无遗,冯平等领导人虽然英勇奋战,但最终未能抗住敌人的进攻,冯平英勇牺牲,琼崖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但是,海南红军的另一位青年领导人冯白驹没有选择放弃,在王文明的坚定领导下,红军成功转移到母瑞山,依托那里的险要地势展开顽强抵抗,依然保留了革命火种。
在不久之后,王文明因病去世,26岁的冯白驹挑起大梁,接任了琼崖特委书记的职务,面对几乎陷入全岛失守的局面,冯白驹耐心寻找突破口。
冯白驹并没有被困境吓倒,他受广东省委的指示,前往上海向党中央作汇报,当时,在上海的周总理亲自听取了冯白驹的汇报,充分肯定了琼崖红军及革命组织所做出的努力。
周恩来给冯白驹分享革命经验,告诉他不仅仅要依靠武装斗争,还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继续扩大红军力量,争取更多人民的支持,改变的思想之后,回到了海南的冯白驹着手扩充红军力量。
琼崖红军从独立团发展为独立师,并开辟了以母瑞山为中心的新苏区,此时,琼崖红军已经在海南岛的革命浪潮中站稳了脚跟,红军的力量也逐渐恢复。
到了1931年底,琼崖红军建立了6个苏维埃政权,红军队伍人数也突破了2000人。
但随着红军壮大,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再次到来。
1932年7月,国民党军再次对琼崖苏区发动围剿,这一次,敌人围剿力度也更为猛烈,琼崖红军在经过数月的顽强抵抗后,兵力锐减至仅剩26人,海南的红军一度要被覆灭。
似乎已经走到绝路了,但冯白驹知道,在这样的困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他带领着剩余的红军与人民密切合作,逐渐恢复了力量,通过几次突围,他们最终返回了琼山县大山乡的长泰村,这里成了琼崖红军的重生之地。
1936年,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司令部重新成立,海南的红军在这里才彻底站稳了脚跟,而在1949年,全国解放局面一片向好的时候,海南的红军部队们(琼崖纵队)知道,这里即将要被解放了。
在15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之前,就提前联系上了琼崖纵队,为了接应15兵团的同志们登岛作战,琼崖纵队派出了副司令员马白山,然后里应外合,共同解放海南岛。
当时间来到1950年3月26日,海南之战的序幕悄然拉开。
在这一天的晚上,雷州半岛灯柚角港口,80艘木帆船和一艘机帆船组成的武装船队,载着2990名精锐战士,悄悄地启航,乘风破浪,朝着遥远的海南岛疾进。
这支船队的指挥者,是28岁的刘振华和马白山,刘振华,担任者四十军第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来自山东。
而马白山,海南岛的本地人,在琼崖纵队担任副司令员。
坐船行进的过程中,马白山分享了自己在海南岛从事游击战争的经历,他深知海南岛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山路,甚至每一个村落,给战友分享海南的基本情况,这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战斗,听到马白山所说的这些重要信息,刘振华非常感慨,然后说道:
“刘副司令,感谢你们的支援,我们海南人民的解放指日可待”。
马白山也激动地握住刘振华的手,眼中充满了希望。
刘振华眼神坚定,微笑道:
“马副司令,能够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完成这一任务,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而我军解放海南岛之所以需要琼崖纵队的接应,是因为国民党军在海南岛上部下的“立体防御”。
琼州海峡,这片海域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隔开,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国民党将领薛岳指挥的15万大军,试图依靠海峡的险峻地势和强大的海空力量,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薛岳沾沾自喜,称之为“伯陵防线”。
而为了攻克这道天然屏障,里应外合成为关键,刘振华和马白山率领的先遣队肩负着重任。
尽管事前的准备已相当充分,但这次渡海作战对于大部分战士来说,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海上作战,刘振华的部队已经通过长时间的海上演练,从“陆军虎”变成了“水中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色越来越深,海面上的雾霭也越来越浓,浓雾像一张巨大的白纱,将整个船队笼罩得严严实实,刘振华和马白山心头一紧,身边的船只已经渐渐失去踪影,通讯设备也因受潮失效。
队形逐渐混乱,船只相隔越来越远,看不见其他船只的踪影,这种情况下,继续航行显得尤为危险。
但是海上的迷雾越重,对于我军渡海部队的安全性就越高,我军看不见前方的情况,敌军也同样看不见在海上我军的舰艇,而我军只能依靠的信念不断向前,只要能够登陆海南岛,打开一片先头区域,那么就能够以点带面,快速歼灭国民党军。
此时的薛岳虽然说构建了一条强大的防线,但是大量的国民党军都是残兵败将,只要与我军战斗,他们基本上都会不攻自溃,所以先遣队的心中非常沉着,皇天不负有心人,按照原计划的执行,我军乘坐船只的先遣部队成功登陆。
从1950年的3月初开始,一直到1950年的五月,我军解放海南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瓦解国民党在海南所构建的立体防御,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做到与琼崖纵队里应外合。
15兵团的40军以及43军在韩先楚以及吴法宪的带领下,击败了主要的敌人,最终派遣部队快速登上海南,海南解放的顺利曙光也在我军的不断推进之中渐渐明朗。
在4月22日的时候,国民党大军其实已经感觉到了在海南注定失败,在薛岳的命令下,海南岛上的所有国民党军开始撤退,接下来的局面确实跟我军的所有将士们预料的一样,国民党残兵败将们兵败如山倒,逃跑的过程之中溃不成军,解放海南战役,我军歼灭敌军三万多人,其中俘获两万多人。
看到了解放军登上了海南岛之后,琼崖纵队的老战士们老泪纵横,20多年时间过去了,他们的革命理念始终都未曾与我军的大部队脱节,但因为海峡的缘故,始终没有真正见过面,所以这一次的见面,是迟到了20多年的见面,所以他们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