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夫人与亲属几十年未见,建国后专门找叶剑英:帮帮自己的亲人

谈事见闻 2025-04-22 11:14:08

1992年,在台北机场外,十几辆车子整齐地停成一列,周围站满了人,大家都在等着迎接某位重要人物的到来。

航班抵达后,两位银发老人互相搀扶着走下飞机。其中一位是已故将军陈赓的遗孀傅涯,另一位则是她的妹妹余立。

傅涯刚下飞机,就看到十几辆车整齐排开,周围挤满了热情迎接她的人。大家兴高采烈地欢迎她的到来,有些人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傅涯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但心里却在犯难:这么多车,到底该坐哪一辆呢?

傅涯的至亲们,尽管血脉相连,却已有五十余载未曾重逢......

【傅涯离家】

1918年,傅涯出生在江西景德镇,但她的祖籍其实是浙江绍兴上虞县。她原名叫傅慧英,父亲在绍兴做师爷,母亲则出身于苏州的名门望族。

傅家人口众多,傅涯家里有四个哥哥和六个姐姐,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

傅涯的哥哥傅森,因为认识了革命党人林伯渠,就加入了林伯渠手下的军队政治部。傅森经历过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从中吸收了不少先进思想,后来还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1938年,20岁的傅涯收到了哥哥傅森从延安寄来的信,信中热情邀请他们一起去延安,因为那里充满了希望和机遇。

那年春天,傅涯带着弟弟傅希和妹妹余立一起离开了家。林伯渠负责的八路军办事处就在西安,他们姐弟三人没费什么周折,顺利抵达了延安。

傅森一到延安就赶紧改了名字,担心自己参加革命会给在国统区的家人带来麻烦。到了延安之后,他才正式改名叫傅涯。

傅涯是从城市来到延安的知识青年,刚到不久就考进了新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她才华横溢,在抗大文工团里很受欢迎,无论是话剧还是京剧,她都能轻松驾驭。

在参加演出时,傅涯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陈赓。

1940年,抗日军政大学庆祝建校四周年,总校的文工团到山西武乡县蟠龙镇进行慰问演出。当时傅涯作为文工团成员参加了演出,而陈赓因为得了伤寒病,正在当地养病。

陈赓到抗大总校训练部部长王智涛家拜访,负责照顾他的卫生部长钱信忠关切地问道:"你这边还缺什么东西吗?"

"我这儿啥都不差,就差个媳妇儿。"陈赓依旧用他那招牌式的风趣语气说道。

王智涛的妻子吴静和傅涯是朋友,通过王智涛夫妻俩的介绍,陈赓和傅涯认识了。傅涯从吴静那里听说了陈赓的许多事迹,了解到他在战场上多么勇敢,对已故妻子王根英又是多么深情。傅涯被陈赓的个人魅力所打动,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傅涯最终下定决心与陈赓共度余生。婚姻是人生大事,她当然得先跟家里人打个招呼。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战乱不断,通信困难,许多士兵与家人长期失联,即便战死沙场,家人也难以及时获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傅涯与亲人保持联系,自然是件极为不易的事情。

傅涯投身革命多年,连父母是死是活都不清楚。她没指望能让父母来参加婚礼,只盼着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涯这个简单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最终,她瞒着所有亲人,悄悄地嫁人了。

1943年2月25日,陈赓和傅涯在河北赤岸喜结连理。刘伯承和邓小平担任他们的证婚人,刘伯承还特意把自己的房子让出一间,作为他们的新房。

罗瑞卿是陈赓的好朋友,看到他们俩在一起特别开心。他凑到傅涯旁边,小声对她说:"你可真是遇见了个好男人!"

结婚后,陈赓和傅涯各自忙自己的工作,谁也不干涉谁。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陈赓一直在前线带兵打仗,两口子见面的机会很少,但他们的感情一直很恩爱。

两人有个温馨的"约定":每当陈赓要上战场时,傅涯总会递给他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在分开的日子里,陈赓会认真记录每一天的心情,等平安归来后,他会把这本写满思念的日记交到傅涯手中,由她好好珍藏。

傅涯和丈夫共同经历了战争年代,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她为国家的解放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心里一直有个遗憾:几十年来,她始终没有收到家人的消息,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是否平安无事。

1949年10月21日,陈赓到达广州,傅涯也随部队一起南下。到了广州后,傅涯通过南方局四处打听,才得知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之前都去了台湾,但具体在哪儿并不清楚。

傅涯绞尽脑汁,想要多打听点家里人的近况。她的亲戚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在一间房里,每天吃穿用度都得花钱,手头一点积蓄都没有,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吃力。

傅涯得知家人平安无事,但生活十分艰难,心里十分焦急。她无法立即赶回去,只好去找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的叶剑英帮忙。

叶剑英和陈赓联手指挥了广东战役,取得胜利后,广州百姓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两位老战友情深义重,当陈赓的夫人傅涯向他求助时,叶剑英了解情况后,立刻毫不犹豫地提供了帮助。

在叶剑英和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傅涯为家人准备的银元被兑换成港币,经过香港的周转,最终顺利交到了家人手中。

傅涯和亲人之间隔着距离,她无法前往,家人也急切想回家却回不来。幸运的是,傅涯寄去的钱帮了大忙,家里的生活总算有了明显改善。

傅涯每当思念亲人,就会拿出那张旧的全家福,目不转睛地凝视许久,泪水无声地滑落。她心里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早日与家人团聚。

傅涯苦苦等待了几十年,却始终未能等到丈夫陈赓与自己的家人相见。他们夫妻情深,可惜命运弄人,陈赓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刻。

【陈赓离世】

陈赓在经历了越南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接到命令返回国内,负责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他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了为新中国培育军事人才的事业中。

1957年,陈赓突发心梗,健康问题开始显露端倪。

1961年,58岁的陈赓已是满头白发,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身子骨也大不如前,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他已经步入暮年。

陈赓心脏不太好,出门时总要带着救心药。有时候他独自外出,大家找不到他,傅涯就拿着他的拐杖和药品赶紧追上去,生怕他身体出什么状况。

陈赓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满不在乎地笑道:"这么繁华的地方,难道还能把我陈赓给困死不成?"

中央军委让高级将领们写一份打仗经验总结,考虑到陈赓身体状况,就没通知他。陈赓从别人那儿看到了文件,火冒三丈地说:"我这不是还活着嘛......"

陈赓当时身体状况很差,病情严重,但傅涯也劝不住他。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对总结作战经验充满了激情。回忆涌上心头,陈赓情绪激动,难以平静,拿起笔就开始不分昼夜地投入写作。

这样只会让他的身体更糟糕,陈赓觉得胸口疼得厉害,身边的警卫员劝他歇会儿,可陈赓坚持说:"我剩下的日子恐怕没多少了,就让我多干点活吧,你们别太管着我了。"

陈赓决定要做的事,她根本拦不住。

长期的军旅生活让陈赓疲惫不堪,最近的高强度工作更是让他身体每况愈下。他经常觉得浑身没劲儿,稍微动一动就心跳加速、喘不上气,就连处理一些日常小事都觉得力不从心。

一天,傅涯外出上班,陈赓在家突然发病,面色发白,全身冒汗,瘫倒在沙发上。当时只有小儿子陈知涯在家,陈赓无力地催促道:“快去把你妈妈叫回来。”

傅涯匆匆忙忙跑回家时,陈赓的剧痛已经过去了。傅涯急得满脑门子汗,赶忙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

“托福你了。”陈赓点头应道,甚至还有心思跟傅涯打趣了一句。

后来陈赓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经常在夜里辗转难眠,胸口发闷还喘不上气。他躺在床上,目光紧紧追随着妻子傅涯,带着深深的情感问道:“傅涯,你怎么不看我一眼?”

傅涯总是立刻打开台灯,仔细查看陈赓的情况,关切地问:“你还好吗?”陈赓似乎隐约感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望着妻子傅涯,他的心情难以平静。

傅涯看他状态不佳,劝他先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休息一下。

1961年3月16日一大早,陈赓突然被胸口剧烈的疼痛惊醒,无法继续安睡。家里的蒋医生立即展开急救,但由于华东医院的救护人员还没赶到,住在附近的粟裕的医生也迅速赶来帮忙,一起投入抢救工作。

他满头大汗,脸上写满痛苦,傅涯赶紧给他吃了片药,想让他好受点。可没过多久,陈赓就把药吐了出来。他在床上疼得直打滚,汗珠不停地往下掉。

傅涯守在床边,紧紧抓着丈夫的手,眼看着他这个平时总是开朗爱笑的人此刻承受着巨大的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泪水随着陈赓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掉。

傅涯在极度悲痛中察觉到,陈赓的手慢慢失去了温度,尽管医生竭尽全力抢救,但陈赓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1961年3月16日早上8点45分,陈赓大将走完了他的一生。

傅涯忍不住放声大哭。他的书才刚开了个头,连自己征战四方的故事都还没写完。

他还没来得及帮傅涯完成她的愿望,也没机会去见傅涯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老丈人和丈母娘。

3月25日,陈赓的追悼会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周恩来、董必武、徐向前、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场,怀着沉重的心情向陈赓作最后告别。

周恩来亲手为陈赓的骨灰盒题字,他写了三份"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带给傅涯挑选。傅涯看到这些字迹,忍不住又哭了起来。

陈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傅涯说道:“我担心两件事会让你承受不住,一是我的离世,二是你更年期的不适。”

陈赓去世后,傅涯心中悲痛难平,她不愿再回到那个充满两人回忆的家。由于他们的住所是部队分配的,傅涯表示自己在组织部工作,决定搬到组织部居住。

罗瑞卿去找傅涯,当面训斥了她一番,傅涯这才意识到问题,回到了她和陈赓共同生活的住处。

【傅涯终于与亲人团聚】

1980年,陈赓去世快二十年的时候,傅涯意外收到了妹妹余立的来信。这让她特别开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整整三十多年了,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家人的信件。傅涯马上戴上老花镜,仔细地读起这封珍贵的家书。

在信里,妹妹提到,他们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临走前留下的话是:“我们走了以后,骨灰一定要带回老家,安葬在故乡的土地上。”

读到这儿,傅涯的心猛地一沉。她懊悔万分,没能赶上见父母最后一面,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再也控制不住,任泪水奔涌,将内心的悲痛尽情宣泄。

余立现在定居美国,孩子们都找到了工作,生活挺安稳。她和傅涯心里都惦记着亲人,盼着能团聚。当年分别时,余立还是个小孩子,傅涯也正值青春年华。

四年后,小妹余立从美国绕道上海来到北京。傅涯当时身体欠佳,正在住院,一听到消息就急忙出院,迫不及待要见小妹。上次见面时,她们还是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如今重逢,两人都已满头白发,成了老人。

傅涯和妹妹重逢时,两人激动地抱在一起,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们有说不完的话,妹妹向傅涯讲述了过去的点点滴滴,还提到父母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傅涯跟妹妹商量,怎么完成爸妈的心愿。他先找到北京市政协,又跟其他兄弟姐妹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把父母的骨灰带到美国,然后再送回北京安葬。

傅涯将父母的骨灰一起安葬在西湖边,过去没能好好照顾他们,现在她每年都去墓地祭拜,用这种方式表达多年来的牵挂。

傅涯晚年终于接回了父母的骨灰,还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小妹妹,这些事让她心里宽慰不少。想当年傅家人口众多,兄弟姐妹一大群,如今她最惦记的就是那些还没能见上一面的亲人们。

1992年,已经74岁的傅涯老人退休了。尽管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但她还是下定决心要去见见亲人。她心里明白,如果这次不去,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她和妹妹余立商量后,决定先到深圳,再转去香港,最后抵达台湾。傅涯下飞机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

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带着孩子们早早就在机场等着接她,十几辆车整整齐齐排成一排,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热情地欢迎她的到来。傅涯一边高兴地笑着,一边心里犯难:这么多车,该坐哪一辆呢?

她挨个向家人问好,大家握手、拥抱,多年积攒的思念在此刻尽情流露。傅涯随意挑了辆车坐进去,一支长长的车队随即启动,飞快地从机场驶向市区。

家人提议在酒店给傅涯订个宽敞的房间,说她一路奔波需要好好歇息。但傅涯一口回绝了:"不用麻烦了,我就住二弟家,正好能跟大伙儿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按照傅涯的意思,大家把他安排在他亲弟弟家里住下了。年轻一辈有的叫他"二舅",有的喊他"二叔"。那天晚上,弟弟家热闹非凡,挤满了来看望傅涯的亲戚朋友,大家都围着他问好。

傅涯好久没这么痛快地笑过了,屋子里一片热闹。自从陈赓走后,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今天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傅涯在弟弟家小住了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充实又愉快。她走亲访友,拜访了各家亲戚,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容。中断了几十年的亲情,如今终于重新接上了。

傅涯的家人领着她出去游玩,他们一起登上阿里山,欣赏那里的美景,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这让傅涯觉得特别开心和充实。

她在老家足足住了两个月,才带着满心的眷恋与家人道别,重新回到北京。傅涯在人生的晚年,终于圆了长久以来的梦想。

从那以后,经常有亲戚专程到北京来看她,她每年都要招待好几批亲人,虽然忙得团团转,但心里却充满快乐和满足。

2010年,在陈赓将军去世将近50年后,他的妻子傅涯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曾表示:

我衷心期盼咱们的国家能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