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创办哈军工到一半,毛主席:我想调你到军委,陈赓如何回答

谈事见闻 2025-04-21 17:43:30

1953年7月,陈赓快步走进中南海,前去会见毛主席。

陈赓一脸焦急,主席见状便问他:“陈赓,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当时陈赓正全身心投入哈军工的筹建工作,这次来也是为了这件事。没想到毛主席突然问他:"我打算让你来军委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哈军工的建设才进行到一半,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当初陈赓接手这个任务时,心里其实挺犹豫的。可要是现在把他调走,学校的事情又该由谁来继续负责呢?

毛主席向来眼光长远,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陈赓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陈赓肩负重任】

哈军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在这场持久的战斗中,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特别指出:

我们得抓紧时间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所以得赶紧建一所综合性军事院校,培养各类兵种和技术人才。

那年12月,毛主席第一次去了苏联,跟斯大林见了面。斯大林提了个建议:“你们得建个军事工程学院,我们这边可以帮忙。”

朝鲜战场的被动局面,让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咱们国家必须抓紧搞国防现代化,要培养大批懂军事技术的干部,这事儿已经刻不容缓了。"

面对当时的局势,刘伯承担负起组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重任。随着朝鲜战场的形势逐渐平稳,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的计划也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

1952年3月26日,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组建军事工程学院。毛泽东主席审阅后,批示“同意”这一提议。

谁来负责创建我国顶尖的军事技术学院呢?中共中央给正在朝鲜战场上的陈赓下达了调令,陈赓接到命令后马上动身回国。临走前,他把手头的工作暂时交给了代司令员邓华。

6月20日,陈赓经过多日奔波终于到达北京。他顾不上回家与家人团聚,直接赶往中央军委,急着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朝鲜战场的情况。

6月23日那天,陈赓挂着拐杖,拖着不太利索的腿,慢慢走进了中南海的丰泽园。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了。陈赓刚进会议室,大家就立刻上前迎接。

毛主席走上前,一把抓住陈赓的手,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高兴地说:“咱们的‘大英雄’终于回来了,这些日子真是让你受累了!”

陈赓一进门就直截了当地问:"这么着急让我从前线赶回来,是出了什么要紧事吗?"

毛主席依然神色淡定,微笑着说道:"别着急,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他招呼陈赓在沙发上坐下,周恩来朝陈赓那边摆了摆手,接着说道:"陈赓同志,你刚从战场回来,跟我们说说你的见闻吧。"

陈赓首先介绍了朝鲜战争的情况,接着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始分析道:“我们现在缺少先进的装备,军队里懂技术的人也不多,这让我们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不少困难......”他接着说:“我们得赶紧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学会使用新式武器,把咱们的部队打造成一支现代化的精锐之师。”

毛主席看了看陈赓,接着把目光转向周恩来,缓缓说道:"上次我去苏联访问,斯大林跟我提了个建议,他觉得咱们应该办一所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学校。我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打算采纳他的建议。"

周恩来对陈赓说:“组织上把你调回来,是有重要任务的。中央打算建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想听听你的意见。”

“真是天大的好消息!”陈赓听到这个喜讯,立刻激动得不得了。

毛主席轻轻敲着桌子,转头问陈赓:“你觉得谁能办好这所学校?”没等陈赓开口,毛主席直接指向他说:“就由你来办吧。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让你负责筹建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一向风趣开朗的陈赓突然显得手足无措,他完全没料到这个重担会交给自己。他犹豫了一下,声音里透着不自信:"让我来负责?......主席,让我来......可是我对办学校一窍不通,这完全不是我的专长,我担心搞砸了。"

你不熟悉这个领域,那你说说咱们党内还有谁在行?有需要就找总理,找我,或者请教苏联专家。以你陈赓的能力和干劲,肯定能做好。放心大胆去干吧。毛主席笑着说。

周总理在旁边给他打气:“陈赓,我觉得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你在黄埔军校学习过,还当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如果你都干不了,别人就更没这个本事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鼓励让在场的人都备受鼓舞,朱德和彭德怀也明确表示支持这个建议。对于朝鲜战场的局势,陈赓心知肚明,他深知创办军校的任务艰巨而重要。

他对着在场的国家领导人,声音坚定而有力地说:"请主席、总理和总司令放心,我保证把任务完成好。"

在众人的鼓励下,陈赓最终承担起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重任。就像在一片空地上建造高楼,他面临着许多需要完成的任务,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创办哈军工之路】

陈赓提到:

解放军就像一头强大的猛虎,而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就是给这头猛虎插上翅膀。虽然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但革命事业都是白手起家的,军事工程学院也能从零开始。如果我不能把军事工程学院办好,那就枉为人了。

陈赓先是深入了解情况,在周总理的协助下,他邀请了一批专业人才,组建了筹备团队。凭借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陈赓正式踏上了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征程。

办学校最关键的就是两样东西:场地和师资。陈赓在这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大量心血。

一、确定学校位置

1952年10月初,陈赓带着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参谋长李懋之和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专程赶到哈尔滨,为学校选址。

哈尔滨靠近苏联,来帮忙建校的苏联专家对这里的文化和生活都很熟悉。按照苏联专家提出学校要建得宽敞的意见,陈赓他们相中了哈尔滨南岗区的文庙街和一曼街北边那片地。

刚建校时,条件特别简陋。他们一到现场就傻眼了,眼前只有光秃秃的一片,啥都没有。

在建设之前,这片区域包括哈医大要转交的校舍、两座待拆除的医院、上千座需要迁移的坟墓,以及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当李懋之和高步昆看到这块校园用地时,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陈赓先是找周总理商量,又和哈医大的校长沟通,很快敲定了校址。不到两个月,文庙街南北两侧的房屋全部腾空,移交给军事工程学院,供工作人员居住使用。

这片空地将全部交给军事工程学院,用作长期建设的固定用地。

陈赓亲自跑了好几趟,先是找到薄一波,把建校的设计、施工、材料这些具体事项都安排妥当。接着他又去找周总理,商量苏联专家的住宿问题。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他还专门拜访了省长和省委书记,希望他们在哈军工的建设过程中给予帮助。

1953年4月25日,当所有前期工作都安排妥当后,哈军工的首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在开工仪式上,陈赓亲自来到工地,挥动铁锹,为工程挖下了第一铲土。

工地上日夜赶工,工人们忙碌不停,陈赓也常来转转。他一个人四处查看,不仅工程进度,还时常关心工人们的生活状况,时不时慰问几句。

陈赓对建筑质量的标准到底有多严格?

哈军工计划建造一座超过50米的水塔,这在当时的哈尔滨是最高建筑。陈赓经历过多次战斗,深知占据制高点的战略意义。为了确保水塔的质量,他决定亲自爬上去检查。

陈赓那会儿已经50岁了,年纪不小,算得上老将了。虽然他在战场上久经沙场,能力出众,但毕竟上了年纪。他要爬上50多米高的地方,大家都很担心,纷纷劝他别去冒险。

陈更下定决心:“我这不是去寻死,有什么好担心的?”

周围的人都在劝阻:“那座水塔实在太高了,年轻人爬到一半都会觉得头晕目眩,更别提现在还没完工,只能踩着脚手架往上爬。院长,您的腿在战场上受过伤,这样太危险了。”

尽管众人多次劝说,陈赓依然固执己见,执意要亲自上阵。过去面对敌人和战斗他从不退缩,如今只是爬个水塔,他更是毫无惧色。

话音刚落,陈赓就朝水塔顶上爬去。警卫员想上前搀扶,却被他摆摆手拒绝了。他全神贯注地往上攀登,竹制的脚手架每走一步就摇晃一下,塔底下围满了为他捏把汗的人群。

政治部副主任张衍不放心陈赓,便跟在他后面一起爬山。张衍比陈赓年轻14岁,他一边擦汗一边往上爬,回头一看,下面的人影已经变得很小了。

两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塔顶。陈赓站在水塔最高处,一边仔细查看工程质量,一边环顾四周的哈尔滨建筑群。他激动地说:"这水塔可真够高的,整个学校尽收眼底。咱们的哈军工,马上就能建成了!"

这是中央领导布置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像前线战士一样迎难而上,既要抓紧时间推进,又要确保施工质量,在规定期限内把活儿干完。

陈赓亲自上阵监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哈军工的建设工作快速推进。

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

陈赓一直坚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在他看来,办好哈军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挖掘和引进人才。

哈军工刚成立时,陈赓的老朋友陈毅大力支持他办学。陈毅把上海解放时成立的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专家全部调了过来,这批十几位教授就成了陈赓创办哈军工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陈赓把教授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开会讨论,然后从中选出各领域的专家。每次听说有本事的高级知识分子,他都特别兴奋,眼睛发亮,立刻拍板决定:“马上把人调过来。”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各领域都缺人手,想从别的地方抽调专家到哈军工工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弹道专家张述祖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陈赓,一脸为难地说:"想把这批人调过来,恐怕不太容易啊。"

“要调动他们,得找谁批准?”陈赓开门见山地问道。

听说要找周总理,他二话不说就赶往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住处。考虑到总理日理万机,他特意赶在总理开始工作前,想先和他商量一下事情。

陈赓到周总理家拜访时,正赶上总理在洗手间。他在门外稍作等候,等总理一出来,陈赓就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调动几位教授,需要您批准。"

周总理笑着打趣道:“你这个陈赓啊。”同时帮陈赓解决问题。陈赓要的人实在太多,周总理建议他少要点,陈赓却坚持说:“你不答应,我就赖着不走。”

周总理瞧见他那副急切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接着便从陈赓手中接过笔,爽快地写下了“同意”二字。

陈赓为了给哈军工招揽优秀人才,四处奔走,费尽心思。在建设哈军工的过程中,他广纳贤才,不论背景。比如,他接纳了曾经是国民党少将、后来起义投诚的黄德馨,还有建国后因贪污罪入狱的沈毅。

为了让沈毅留下,陈赓费了不少劲,先是找了薄一波,又去求董必武,几经周折,总算给原本被判"死刑"的沈毅在哈军工谋了个职位。这件事让沈毅感动得不得了,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赓对人才和哈军工的重视与投入。

【毛主席:我想调你到军委】

1953年7月,陈赓特意从哈尔滨出发,前往北京中南海,亲自拜会了毛主席。

陈赓快步走来,神情显得十分急切。毛主席见状,微微一笑,和蔼地问道:“陈赓啊,看你这么着急,今天找我有什么事吗?”

哈军工的建设还在进行中,陈赓这次来就是为了这事。他正准备汇报,毛主席笑着打断他:“别着急,先喝口茶,我叫朱总司令过来,咱们一起听你说。”

他拿起茶杯轻轻喝了几口,朱老总正好应约前来,陈赓这才开始细细讲述在创办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

哈军工在1954年提交了一份建筑计划,内容包括办公楼、礼堂等,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预计花费4000万元。当时担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的黄克诚,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最终给出的答复是:“这个计划恐怕很难通过。”

第二,学校发展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人手不足,光靠几位专家顾问把关远远不够。要办好哈军工,还得引进大批懂军事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

陈赓把事情说完,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他看向毛主席,等着指示。毛主席和朱老总商量后,都觉得建哈军工是当务之急,必须抓紧办,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省。

毛主席发话了,让黄副总长召集部队的领导开会,专门处理哈军工的事。听到毛主席的指示,陈赓这才放下心来,露出了笑容。

处理完陈赓的事情后,毛主席接着用商量的口吻问他:“陈赓,你还愿意继续管理这个学校吗?我打算让你到军委来做事,你怎么看?”

哈军工的筹建工作才进行到一半,陈赓心里始终放不下,面对毛主席的询问,他立刻坚定地给出了答复。

领导,我对创办这所军事院校非常积极,热情十足。恳请您同意让我继续负责这个项目,让我有更多时间深入学习现代化军队建设的专业知识。至于工作调动的事,可以等以后时机成熟了再考虑。

毛主席对陈赓说:"你的办学思路很好,我全力支持你把学院建设好!"

根据安排,哈军工将在1953年9月1日迎来第一批学生。借着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聪明的陈赓赶紧抓住时机说:"主席您这么忙,能不能抽空给学校写个《训词》,再帮我们学院的报纸取个名字?"

陈赓当时全身心投入到哈军工的筹建工作中,他抓住时机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回应说,关于训词的事,他会让军委办公室主任肖向荣先起草,自己再修改。毛主席还补充道:“我现在已经很少动笔了。”

毛主席对报纸取名这事很干脆,直接提议叫《工学》。他借鉴了南京军事学院的《军学》,很痛快地说:“你们军工用《工学》挺好,就两个字,我可以写。”

陈赓心情大好,这次见毛主席,总算把眼前的难题给解决了。第二天,他又去找周总理,把见毛主席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周总理听完后也表态:“各个部门都得全力配合,把这个学院办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赓的斗志更加旺盛。根据毛主席的指示,7月中旬,军委专门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黄克诚在会上发表了明确的态度。

陈赓创办哈军工是推进我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也是国防现代化的根基所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此高度重视,给予了全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提供了大量帮助。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哈军工的筹建工作稳步推进。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陈赓在开学仪式上致辞,这凝聚了他一年多来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奋斗。

陈赓在学校开学后,依然忙于建设事务。哈军工采取了一边教学一边建设的模式。到1955年4月,5栋教学大楼已经建成;到了1956年,学校又完成了4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

从哈军工创立之初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钱学森、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都曾亲自到学校进行过考察指导。

这所气派的学校就像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陈赓将军就是那个播撒希望、点亮梦想的引路人!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