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清朝皇宫里热闹非凡。
慈禧太后和大臣们刚议完朝政,正准备享用御厨精心准备的午饭。看着一桌子的好菜,慈禧太后胃口大开,打算好好饱餐一顿。
没想到,慈禧突然觉得眼前一黑,浑身发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没过一会儿,太医们就火急火燎地赶过来给她看病。
慈禧太后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在临终前,她精心策划了六件事。这些事不仅让她遗臭万年,也充分展现了她狠辣的手段和过人的心机。
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都会对她做的五件事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她究竟干了些什么。
为什么每件事都能让人记恨一辈子,还能看出这个人城府有多深?
在探讨这些细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慈禧太后去世前的最后一天,她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
【慈禧太后最后的24小时】
说到清朝,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不是哪位皇帝,而是那位坐在帘子后面掌权的慈禧太后。
在大家眼里,慈禧太后就是个既糊涂又霸道的老太婆,除了蛮横不讲理,实在想不出她还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慈禧太后掌权时,不仅处处插手朝廷大事,还经常干预光绪皇帝的决策。她的生活极其奢侈,从不关心百姓疾苦。
1908年11月14日这天,紫禁城里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光绪皇帝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皇宫里所有人都慌了神,个个提心吊胆。
在大家眼里,光绪皇帝身体一向很好,怎么会突然就去世了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没想到,慈禧太后听说这事后心里乐开了花。可她这个人一向心眼多,硬是没露出半点高兴的样子,反而装模作样地摆出一副伤心的表情。
她心里盘算着皇位继承人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年仅三岁的溥仪坐上大清王朝的龙椅。
她迅速在心里安排好所有计划,紧接着就急匆匆地着手处理光绪皇帝的丧葬事宜。
此时的慈禧太后依然精力充沛,丝毫没有察觉到死神正悄然逼近,她依旧维持着往日的生活节奏。
11月15日早上六点,慈禧太后睡了个安稳觉,照常起床。宫女们为她梳妆完毕,她吃完早饭,就特意召见了朝中几位重臣,商量谁来继承皇位的事情。
说白了,这就是个表面功夫,主要是做给外人看的,好让他们接受自己的选择。朝中大臣们心里都明白慈禧打的什么算盘。
最后,事情就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办了。
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推上了皇位,同时为他配备了两名辅佐者:一个是他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另一个则是隆裕太后。
谈判进行得出奇顺利,慈禧太后心里乐开了花。她兴致勃勃地来到餐桌前,只见桌上摆满了御厨精心烹制的佳肴。面对这满桌美味,慈禧太后摩拳擦掌,准备好好享受这顿丰盛的午餐。
没想到,慈禧突然眼前发黑,浑身无力,站都站不稳。没过一会儿,太医就急匆匆地赶过来给她看病。
74岁的慈禧太后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迅速召集大臣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把朝中重臣再次聚集到身边商议大事。
慈禧躺在床上,反复叮嘱大臣们,必须尽快挑选好日子,让溥仪坐上皇位,这事可一点都拖不得。
11月15日下午四点左右,慈禧太后的病情突然有了短暂好转。她再次召集大臣们,向他们讲述了自己这些年做的事和犯的错,并且把这些内容写成了临终遗言。
慈禧的话特别直白,她说:
回想我这一生,掌权辅政整整十年,很多人觉得我是贪恋权力才这么做,但他们不明白,我这么做实在是迫不得已。作为一个女人参与朝政,虽然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和佩服,但也有不少人对我心怀不满。因此我决定,从今往后,绝不允许女子再干预朝政。我们大清的家法必须严格遵守,不容任何人违背。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慈禧太后处理完所有事情后,与世长辞。
【为一己之利,残害光绪】
慈禧太后确实是个精明人,她的那些看似随意的举动,其实都暗藏着精心设计的布局。
让,慈禧太后临终前都干了些什么?
慈禧的所作所为,一般人很难察觉到,她用了极为隐蔽的方式,目的就是要害死光绪皇帝。
有人可能会认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仅仅是政治上的对立,并没有深仇大恨,那慈禧为什么要害死光绪呢?
事情并不复杂,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并不是母子关系。光绪其实是慈禧妹妹的孩子,也就是说,他是慈禧太后的外甥。
慈禧太后的独子同治帝,年仅四岁便夭折了。
光绪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便开始在幕后掌控朝政,她牢牢把握着朝廷的一切权力,不容他人插手。
光绪帝成年后,不甘心继续受慈禧太后控制,他试图通过戊戌变法从慈禧手中夺权。可惜这次改革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他被慈禧囚禁在皇宫,失去了自由。
面对这些情况,光绪皇帝选择了默默承受。他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心里清楚慈禧太后年岁已大,只要再坚持几年,就一定能够重新掌握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
光绪皇帝万万没料到,慈禧太后早已看穿他的心思,甚至已经暗中策划要对付他。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下狠手,背后还有一个关键推手,那就是她最信任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作为太监,地位却堪比朝廷二品大员,手握重权,这一切都离不开慈禧太后的重用和扶持。
1908年那会儿,作为慈禧太后贴身伺候的人,机灵又小心的李莲英肯定察觉到了太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李莲英和光绪皇帝之间早有纠葛,为了自保,他在慈禧太后面前没少说光绪的坏话。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终于对光绪皇帝采取了行动,导致他悲惨地结束了生命,死时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那时候大家其实都不太清楚光绪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2008年,北京文物局的专家们对光绪皇帝的遗体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他的死因与砒霜中毒密切相关,而且没有任何患病的情况。
光绪从小体弱多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这跟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慈禧太后一直以来的打压和控制,是导致光绪生病的主要因素。
民间流传的说法认为慈禧害死了光绪,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依据。
【找准继承人,安排专人看管】
慈禧太后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溥仪推上皇位。她这么做的理由其实很直接明了。
慈禧太后心里其实还存着一丝侥幸,她明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还是觉得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自己的病也许能好起来。
出于这种考虑,慈禧太后没有挑选那些已经长大的皇室成员,而是决定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另外,溥仪的外公荣禄当年为慈禧太后出了不少力,立溥仪当皇帝,某种程度上也是慈禧对荣禄的一种回馈。
荣禄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深得她的信任和器重。每当太后遇到麻烦,他总能挺身而出帮忙解决。就拿义和团那会儿来说,荣禄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个局面。
后来,八国联军打进中国,慈禧太后带着手下人仓皇逃命,荣禄却选择留下收拾残局。他这种挺身而出的担当,确实让慈禧太后深受感动。
慈禧太后因为喜欢荣禄,就做主让他女儿嫁给了爱新觉罗·载沣,后来他们生了个儿子叫溥仪。
在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溥仪最终登上了皇位,成为清朝的第12位君主。
慈禧太后处理完第一件事后,紧接着就安排了第二件事:让溥仪的父亲载沣来协助溥仪处理事务。
必须承认,慈禧这个决定确实有道理。当时溥仪才三岁大,连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管理国家大事了。
所以,这种时候身边确实得有个明白人帮着拿主意。不过慈禧这做法也有点欠考虑,毕竟咱们历史上为了皇位,父子反目成仇的例子可不少。这么看来,太后这步棋走得确实不太妥当。
慈禧的第二件事或许还能赢得一些好评,但当我们了解她做的第三件事后,之前对她的那点好感恐怕会荡然无存。她竟然让隆裕太后来协助溥仪处理政务,这一决定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名义上是来帮忙,实际上就是来盯着的,因为隆裕太后是她的亲侄女,两人有亲属关系。
除了这层因素,慈禧太后一直坚信自己身体会康复,所以她才会让性格温和的隆裕太后来协助溥仪处理事务。
慈禧太后这么安排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在此之前,她已经做好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
慈禧太后在给光绪挑选皇后时,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于是,她决定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光绪皇帝做皇后。
【写下遗诏,留下口谕,只为脱罪】
慈禧干的第四件和第五件事,说起来都挺荒唐的,这两件事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给自己开脱。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犯下不少过错,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皇宫内部,更对整个清朝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比如,她曾下令处死八位辅佐朝政的大臣,把光绪皇帝关了起来,还试图用毒药害死他,再加上她平日里挥霍无度、奢侈浪费,这些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到极度愤怒和鄙视。
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慈禧太后做的第五件事,就是向几位重臣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慈禧太后虽然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辩解说那些事都是被形势逼的,不是她的本意,但后人并没有因此原谅她。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依然是个无法被宽恕的罪人。
慈禧太后临终前颁布了一道旨意,明确规定女子不得参与朝廷政务。
慈禧太后这个选择确实让人费解,还带点讽刺意味。要知道,光绪皇帝在位那会儿,朝政大权可一直都在她手里攥着呢。
在给溥仪挑选帮手时,隆裕太后亲自把关、协助,可同时又强调女人不能插手朝政。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慈禧太后还特意告诫后人要警惕太监宦官,防止他们危害国家。然而,她自己却特别器重李莲英,这种做法实在是自相矛盾。
慈禧太后说完这几件事,便合上双眼,从此与世长辞。
慈禧太后这一辈子,从一个普通宫女一步步爬到掌权的皇太后位置,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可她手握大权后,不但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反倒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给国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
慈禧太后临终前虽然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反思和悔过,但她的种种荒唐行径始终无法获得后人的宽恕,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永远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