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人生》:“吃”好并不容易

夜空文化 2024-03-18 21:34:11

以“食色,性也”这句话来给《至味人生》开头,足以证明,“吃”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质上等同于一种学问——仅凭“吃”,也是可以“吃”出人生的:但这需要懂“吃”、会“吃”,很难生来就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至味人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这本书不会有什么负担,哪怕是政治家、教育家、帝王、诗人,无论还有什么样的头衔,日常都需要“吃”。同样都是“吃”,其中却有自有一番大学问,“吃”好并不容易。14位知名食客、14段文化人生,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这14位知名食客都有谁呢?第一位是伊尹,就是那位曾经辅佐商汤灭夏、还敢于放逐太甲的伊尹。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他的故事,说伊尹求见商汤,“以滋味说汤”,就是说他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最终受到重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美食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名,但在商汤时代,美食显然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但拿这个来作为进言的“切入点”依然还是很合适的。所以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是意味深长的。从伊尹那个时候开始,“吃”好就已经不容易了。

接下来说到了孔子。大教育家也是人,也要从“吃”开始。《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欣赏古乐已经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不过孔子重点还是在于、讲关于“吃”的道理或者说规矩——《论语·述而》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两句还是相当有名气的。

接下来还会谈到很多知名食客,比如吃螃蟹的汉武帝、做豆腐的淮南王刘安、喝酒的曹操等,虽然同样有故事,但也不妨略过不多说——说说苏轼还是非常不错的。苏轼诗文词俱佳,不过和他有关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也同样知名。但是在《至味人生》这本书里,既没有说到“东坡肉”,也没有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而是说到了苏轼吃生蚝,而且说到苏轼有一件行书作品就叫《献蚝帖》。生蚝怎么个好吃呢?苏轼说:“食之美,未始有也。”这样的评价着实不能算低。

名士本来就知名,拿他们来讨论寻常饮食,才能更让人觉得“吃”的意义所在。“吃”不仅是为了吃饱吃好,而且还有许多人文典故,其中藏着深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确实,食物不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满足精神需求。这么一看,“吃”顿时也显得高大上了不少!就此而论,“至味人生”果然如是,“舌尖上的中国”确实自古宜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