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行者无名君 2025-04-22 03:44:45

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现代科学并没有对物质与能量进行具体的区分。

如果我们要搞清楚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区别,那么我们先要搞清楚物质与能量的定义。

对于物质的定义,我们科学其实并没有做过严格的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经验对物质进行感知,再通过进一步分析感知结果,对物质进行定义。

首先所有由原子构成的物体一定是物质,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争议。

有争议的是其他形态的客观存在,比如光子电子等。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光子电子也是物质。

判断根据是:光子电子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光子电子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但从逻辑的角度,光子电子是客观存在,不等于光子电子就一定是物质。

如果根据“光子电子是客观存在”的条件就可以可得出“光子电子是物质”的结论,那么物质的定义就与客观存在完全重合了。“物质”这个名字将会成为多余,因为没必要为同一个事物搞出两个不同的名字。

对于此问题,笔者先给结论:

光子电子不是物质而是能量,物质与能量两者之间有本质性的区别。

然后我们再来对这个结论进行推理和论证。

我们来思考一下能量的定义。

其实我们现代科学没有对能量进行严格定义,网上可以找到如下定义:

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守恒量。能量具有运动的物体的动能、由于物体在场中的位置而拥有的势能、固体形变相关的弹性势能、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能、物理场的能量、热力学系统中的内能、静止物体的静能等形式。能量的概念涵盖物理学的力学、热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所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在封闭系统中,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传递或转化的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但是该定义并没有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解释能量到底是什么。

为了能更清楚的讲解能量的本质,我们抛开各种复杂的工具与概念,从眼前出发,从脚下出发,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实出发,争取用最简单的语言将能量的概念解释清楚。

首先,基于我们日常对能量的认知,我们对能量进行一个初步定义:

能量是可以让物质产生状态改变的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定义相信大家都会认可。

然后我们再来进一步推论,这种“可以让物质产生状态改变”的“客观存在”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场景:阳光照在物体上。

我们对比一下场景开始与场景结束两个时间点,这个闭合系统中的客观存在(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物体简化为原子):

场景开始的客观存在:原子+光子

场景结束的客观存在:原子(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我们都知道,光子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凭空消失。

但是,我们对比一下场景开始时与场景结束时的客观存在,可以发现:

场景结束时原先客观存在的光子不见了。

既然光子是客观存在,当然就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光子到底去哪里了?

通过现代科学我们可以知道,光子变成了热,也就是“原子的运动”。

作为研究场合,我们可以把“原子的运动”抽象为“物质状态的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光子=物质状态的变化

两者看起来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却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状态。

光子与物质发生作用后,会表现为“原子状态的改变”;

光子不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表现为电磁波;

电磁波与“原子状态的变化”,本质上是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

注意,光子等于“物质状态的变化”,并非光子等于物质本身。

那么“物质状态的变化”是物质吗?

如果“物质状态的变化”也是物质,那么就意味着“原子状态的变化”等于原子本身。

这种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显然不可能是物质。

通过此场景,我们可以证明:

光子的本质,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与物质本身是完全两码事,光子并不是物质。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会迷糊,“物质状态的变化” 到底是何物呢?

我们在回到前面对能量的定义:

能量是可以让物质产生状态改变的一种客观存在。

而我们前面又得出:“物质状态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客观存在就是“能量”。

注意:能量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不是物质本身,两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我们不能把能量与物质混为一谈。

在大部分人的认识中,能量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该观点来源于质能方程,也就是: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

既然能量可以凝聚成物质,,那么理所当然能量就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为何可以凝聚为物质的能量,自己却不是物质?

其实根据“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推导出“能量就是物质”,这种思路是一种“粒子模型”的思路。

粒子学说就是:空间本身是绝对的“无”,是“什么也没有”。

物体是“有”,物体由粒子A构成,粒子A再由更小的粒子B构成。

这样万物本质上来说,既是由粒子A组成,同时也是由更小的粒子B组成。

根据粒子模型思路,能量是一些“更小的微粒”,当足够多的这种微粒紧紧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物质。

但是粒子模型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宇宙模型。

第一:粒子学说本身是一个逻辑死循环。大的粒子由小的粒子构成,小的粒子由更小的粒子构成,但却没有最小粒子的定义及描述,从而形成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

第二:无法解释粒子与粒子之间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因粒子学说中基本粒子太多,所以导致粒子之间产生作用力的模式完全无法解释。

第三:无法解释粒子与能量之间的界限。当粒子不断的分化为更小的粒子时,最后是如何变成能量的?粒子学说无法解释这个界限。

至于最小的基本粒子是什么,目前没有定论。

为了寻找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科学家们使用对撞机不断的让粒子进行对撞,然后观察会产生哪些新的粒子。

但其实这也是存在逻辑漏洞的。

因为粒子学说没有解释为何粒子与粒子之间会发生碰撞。事实上有些粒子之间,是不会发生碰撞的,比如光子与光子之间就不会发生碰撞,遇到一起会互相穿透。

所以我们要抛开粒子模型思维对自己的影响。

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空间模型”:

为了让读者能更容易理解,先举一个比喻(仅仅是比喻,用来形容能量叠加后产生的空间变化):

有一个位于电视中的世界,电视中有一种叫“能量”的粒子。

然后这种“能量粒子”不断的叠加在一个很小的区域中,最后这个小区域中的能量聚集度超过一个阈值,导致这个小区域的空间“从电视中脱离出来进入房间中”。

空间模型详细解释:

我们的宇宙由很多不同层次的空间层层嵌套组成。

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构成宇宙的背景。类似于屏幕像素对于屏幕图片。

在宇宙之内,纯空间是“无”,类似于空白的屏幕。

空间可以相互叠加并产生运动,叠加就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也就是“有”。

这些事物类似于屏幕上的图像,依托于屏幕而存在。

当小范围内的空间叠加到一定阈值的时候会出现质变,从一个层次的空间进入另一个层次的空间。类似于前面比喻中的“从电视里脱离出来进入房间中”。

空间叠加生成的事物包括:信息,能量,物质。

信息由空间叠加形成;能量由信息叠加形成,物质由能量叠加形成;

物质是能量的聚合态,能量是信息的聚合态,信息是空间的聚合态。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空间运动导致的空间叠加形成。

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能量(物质状态的变化)还具有哪些特征。

对于物质,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是“占据三维空间而存在”的一种事物。

如果对物质进行进一步抽象,则是 “占据三维空间的一个空间质点”。

那么,“物质状态的变化”,本质又会是什么?

我们可以这么去想象,如何从数学上可以完整描述“出现在三维空间任何一个空间质点的状态变化”?

有两个要点:三维空间中的质点,以及状态变化。

对于三维空间质点本身,数学表示可以是(x,y,z),即三维空间坐标。

对于“状态的变化”,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状态变化方向,状态变化值大小。

其中“变化值大小”,此处我们不需要考虑,因为是量子,每个量子的大小是固定的。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状态变化方向”。

而要描述一个状态变化方向,则需要(u,v,w)三个坐标才可以完整描述。

所以,如果要完整描述“三维空间一个质点的状态变化”,需要三维空间坐标点(x,y,z)与状态变化向量方向(u,v,w)两个参数(不考虑变化值大小)。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能量的量子,至少需要6个坐标(x,y,z),(u,v,w),才能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

既然从数学角度描述能量量子至少需要6个坐标,那么现实中的能量必然具有6个坐标,即:能量所在的空间拥有6个物理维度。

我们对拥有3个物理维度的空间已经司空见惯,而对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空间我们则无法想象。

其实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空间,就是四维空间。

三维空间中的客观存在,代表为物质原子,拥有3个坐标;

四维空间中的客观存在,代表为能量量子,拥有6个坐标。

从三维空间中观测能量,其表现就是“物质状态的变化”。

有人可能会纳闷,明明拥有6个物理维度,为何叫四维空间,而不叫六维空间?

原因是:

第1维,第2维其实是用来支撑第3维存在的,1维空间与2维空间只是数学理论中的存在,现实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1维空间与2维空间。

同理,第4维,第5维是用来支撑第6维的存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只拥有4个物理维度与只拥有5个物理维度的空间。

现实物理世界只有拥有3个物理维度的空间,以及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空间。

拥有3个物理维度的空间就是三维物质空间,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空间就是四维能量空间。

而四维空间的概念早已在网上广为流传,在我们心中也早已深入人心,如果将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能量空间命名为6维空间,很多人一定会很纳闷:4维空间与5维空间去哪里了?

为了方便沟通,与目前网上流传的四维空间概念一致,我们将拥有6个物理维度的能量空间命名为四维空间。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能量量子具有6个坐标(x,y,z),(u,v,w);

然后我们在回过头,再看看光子到底是什么?会具有何种特性?

我们定义的“光子”,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出现在三维空间(x,y,z)点的光;

而我们知道光是量子化的,由基本光量子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光子”是“出现在三维空间一个点(x,y,z)的所有光量子的合集”。

然后我们再结合前面“能量具有6个坐标”的结论,对光子本质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x,y,z)点的光子,拥有的所有光量子,具有相同的三维空间坐标(x,y,z),同时每个光量子还有自己另外三个不同的坐标(u,v,w)。

我们可以对这个结论进行一个形象的描述:在三维空间(x,y,z)点的光子,里面有一个隐藏空间(u,v,w),组成光子的所有光量子在这个隐藏空间中呈现正态分布。

这样,我们就可以完美解释为何光电效应与光的强度无关了。

因为所谓的“光的强度”,其本质是“组成光子的光量子数量”,而每个光量子的强度只与自身频率有关。

无论光的整体强度有多么的强,其实只是光量子数量变多了,每个光量子的能量强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都知道能量量子具有“测不准”的特性,我们现代科学将这种现象当作一种宇宙规律接受下来了,并将其定义为“测不准原理”或者“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没有人思考过,为何能量量子会具有测不准的特性。

在此我们探索一下,光子具有“测不准”特性的内在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对光子进行观测的时候,只观测到了其三维空间坐标(x,y,z)。

对组成光子的每个光量子而言,还有另三个坐标(u,v,w)。

这另外三个坐标可以理解为是“光量子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产生的状态变化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是该光量子在隐藏空间中的位置坐标。

因为我们对光量子的观测缺少了3个坐标,所以当然测不准。

所以,测不准并不是什么宇宙规则的限制,也不是物理世界本质就是如此,其实只是我们对光本质认识的缺失,以及我们观测手段的不足。

对于能量,组成能量的每个能量量子具有6个坐标。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精确测量每个能量量子的另外3个坐标,那么能量量子对我们来说则不再测不准,而是如同物质原子一样,可以精确的进行测量。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目前科学界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与传统牛顿力学使用的计算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牛顿力学使用的是基础数学,而量子力学使用的则是概率计算。

目前,科学家们一般的认识是:牛顿力学适用于宏观物理的运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领域的粒子行为。

这种区分方式从科学的角度其实是不够严谨的。一方面缺乏为何要这样分界的原理,另一方面这种分界其实仍然比较模糊。

现在我们就钻一个牛角尖: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比如计算一个分子的运动,应该用牛顿力学还是量子力学?为什么?

再继续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一个原子的计算该用哪种力学呢?一个质子呢?一个中子呢?一个电子呢?为什么必须使用那种计算方式呢?

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传统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进行严格的分界:

量子力学与传统牛顿力学的分界线,就是物质与能量。

牛顿力学(包括相对论)是物质领域的科学;

量子力学是能量领域的科学。

这是因为在三维空间中观测能量,只能观测到3个坐标,而完整的能量量子拥有6个坐标,所以只能使用概率计算。

0 阅读:0

行者无名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