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酝酿蛮久,因为担心得罪人,迟迟不敢写。
但我觉得整个行业已经到苟成这样了,只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先说说积极一面的消息。
二手房量稳住了。
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市区二手房(四县没有数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月基本维持在成交1100套作左右,这是建立在房东们「以价换量」的基础之上。
量稳住了,是不是意味着价趋稳?也不一定。从个人角度,我们要习惯或者接受房价慢慢阴跌的趋势。专业一点的词儿,这一现象叫「磨底」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今年二手房不会再现去年大幅降价的情况。着急变现的房东们,去年基本离场差不多了。当然,今年也会有零星割肉的房东,但只要量不大,就不会影响市场整体走势。
不过,今年二手房市场还有一个黑天鹅,就是「紫金公馆」。作为投资属性最高的「倒挂盘」,紫金公馆年中交房,对二手房会造成一定冲击。
整体而言,等到紫金公馆交房,出清一批投资客后,市区二手房走势更明朗些。
再来说说新房。
我先放两张图,给大家对比下。
看到没,新房被二手房按在地上摩擦——二手房月均成交量1100套左右,新房成交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去年11月某盘集中网签,不具有参考性)。其中,新房成交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中介带看」。
只能说,这样的市场利好儒房吧。
为什么新房如此惨淡?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受房企暴雷影响,购房者对新房没信心,转投二手房。有没有道理?当然有。但市区暴雷楼盘并不多,存在明显烂尾迹象的楼盘几乎被政府托管了。市场主体以本土小房企和国企居多,购房者对新房信心较大。
那为什么新房销售这么差呢?
有些新房卖得差,不是市场不行,而是自身本来就不行。我个人觉得,新房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楼盘定价。
当二手房价几乎回调到2019年甚至更早时,当地价越来越低时,很多新房价格依然停留在2020-2021年,毫无性价比可言。
2、产品定位。
市面上有些新房产品规划,与购房者实际需求的房子,是完全不匹配。甚至不客气地讲,有些新房只剩下房子新一点。论产品力,在近两年交房的次新二手房面前,毫无战斗力。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多说了。
3、躺平式营销。
这一点,容易得罪人,我也不深说了。
这三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开发商忽视前策、客研和营销。
作为楼市观察者和记录者,站在2023年之前,我从没想过以上三个问题会成为楼市的「关键问题」。
一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行业,吸纳了无数优秀人才的行业,以上三个问题理应是行业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但今天,竟然成为影响行业向好的「普遍问题」。
这三个问题,能不能解决?
很难,因为这些实际上是企业老板的问题——不了解市场一线和不尊重客观规律。
你敢指出老板不对吗,还想不想混了。大家都是养家糊口过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得好不如不犯错。最优解的办法,就是让老板自己撞墙,自己发现问题、承认错误。
既然以上问题无法解决,是不是意味着新房进入死局?
也不一定,依靠国企了。
市区二手房每月成交超千套,至少说明市场存在一定的刚性购房需求。而实际上,市场还有不少购房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许多正向置换的购房者,正面临「无房可买」的尴尬境况。
过去两年的土地市场,几乎都被国企包揽。国企手中,握有不少便宜的优质地块。让优质地块先入市,弥补市场缺位,缓解供应失衡。
当然,这些优质地块定价要合理,产品规划要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楼盘营销也要跟得上。
去年,市区把能买的土地几乎都卖了,今年土地市场将「无地可卖」。国企创造利润上缴政府,也算是增加财政,充实「粮库」。
尽管暂时我们都无法改变局面,但是新的一年,希望这个行业更好,更希望这个行业里的参与者都更好。就说这么多,谢谢你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