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真的杀死了亲哥赵匡胤?72年后,一个官员讲了一种说法

史墨弦说说 2025-03-22 17:02:34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十六年,稳定政局,结束了长期割据战乱,被后人称为“太祖”。

但他的一生中,最让人议论不休的,既不是陈桥兵变,也不是“杯酒释兵权”,而是他临终前的一夜。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东京开封万岁殿猝然去世,年仅五十岁。此前没有大病,也未立下明确的继承人。皇宫上下一时间陷入混乱。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赵匡胤临终前,召见其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入宫,命令侍从退避,兄弟二人独处。

值夜的宫人远远看见,赵光义似乎有回避之举,而赵匡胤则手执斧柄敲击地面,并留下一句:“好为之。”

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兄弟间的密谈。

次日清晨,赵匡胤暴亡,赵光义旋即登基,改元“太平兴国”。

皇后宋氏曾紧急召太祖幼子赵德芳进宫,试图安排继位事宜,但赵光义已由宦官王继恩护送提前到达宫中,随即控制局势。

两日内完成政权交接,赵光义正式登基。

整个过程,没有遗诏公布、没有皇子登台、也没有朝廷公议,一切快速而沉默。赵匡胤究竟为何去世?“烛影斧声”的传说自此流传数百年。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赵德昭和赵德芳长成于宫中,深得朝臣喜爱。

尤其是赵德芳,自小聪慧温顺,被认为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

赵光义即位后不久,太祖长子赵德昭在一次议政时与太宗意见不合,愤懑离席。

随后便传出他“羞愧自刎”的消息,年仅三十。

接着,赵德芳亦在二十出头之龄“病逝”,无详细记载,死得悄无声息。

不仅如此,太祖与光义同母弟赵廷美也在几年后被指“有异志”,被贬往房州,最终郁郁而终。

赵匡胤生前未留下遗诏,也未立太子。他在位期间,虽对子弟严厉,但对子孙承袭皇位一事曾表达过“传子不传弟”的意愿。

太祖去世突然,加之其后子孙接连离世,引发朝中不少议论。

据史书记载,赵光义即位初期,对赵德昭等人并未立即打压,还封其为郡王,赐田授官。但不久之后,情况开始变化。

有人指出,赵德昭自刎一事,虽名为“羞愧而死”,但细究过程,却并无确凿证据可证其自尽行为,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说明。

至于赵德芳,史书中仅写“病亡”,并未说明患何病、病程多长、死于何日。

这样的表述,在讲究细节的宋代正史中十分少见。

太祖亲弟赵廷美更为人所议。他原任开封尹,太宗登基后不久即升为齐王,职位显赫。

几年后,却忽然被指图谋不轨,被贬流放,最终客死他乡。

三年时间内,太祖一系的直系血亲几乎悉数离世或被贬,皇位从此彻底由赵光义一脉掌控。

“金匮之盟”六年后公布,内容无旁证

赵光义登基后,一直未提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问题。

直到六年后的太平兴国六年,他才以公开文告的方式提出了“金匮之盟”。

根据官方说法,杜太后在临终前召赵匡胤入宫,叮嘱他“兄终弟及”,要求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保赵氏宗族长治久安。

赵匡胤遵命,令赵普将誓言写成文书,封于金匮之中。

六年后,赵光义公开这段往事,并称自己是奉母命与兄命而登基。金匮文书也在宫中取出予以印证。

但问题在于,这份所谓的“金匮之盟”从未有任何同时代文人或大臣提及。

即便是赵普本人,也从未留下书面证词。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在世时并未向朝臣透露任何关于皇位将传弟不传子的意思,反而多次训诫子侄谨言慎行,言语中多有“传子之意”。杜太后的“口谕”无法核实。

太后生前并未在公开场合宣言此事,赵匡胤亦未有遗诏表明。

而赵光义自己公布的誓文,正是皇位稳固后的最佳时机。这也使得许多后世学者质疑其真实性。

《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多部文献虽都记载了“金匮之盟”,但都源自赵光义执政后的文字整理,缺乏第一时间的独立旁证。

宋仁宗年间,有朝臣提出,若太祖当真有意传弟,应早立赵光义为太子、授以辅政之职,而不应在毫无安排的情形下突然召入宫后便驾崩。这种“事后定说”的逻辑,在官员圈中并未完全信服。

一直到公元1048年,赵匡胤去世后第72年,有一位高官在朝中密谈时说出一句话:“太宗得位,合母命,不弑兄也。”

说这话的人叫王钦若,时任枢密使,位高权重。他的话被记录在北宋笔记中,也成为少数几句为赵光义辩解的史料。

王钦若此语虽简单,却反映了当时朝中仍对赵光义继位之事有疑虑。

若真如金匮之盟所言得正统大义,又何须七十年后再有人出来为其辩护?

而民间的说法则更为直接。

《湘山野录》《青箱杂记》等笔记中均有“烛影斧声”之说,认为赵匡胤临终当夜与赵光义有争执,甚至留下斧痕与怒言,“好为之”成为某种“暗示性”遗言。

虽然这些文献多为野史,无法列入正史范畴,但在宋代士大夫圈中影响颇广。

赵光义本人一生极为敏感,面对涉及“篡位”话题尤为避讳,不允许民间广泛讨论太祖之死。

而《避暑漫抄》中提到,太祖立有一块“誓碑”,藏于太庙夹室,其文为三条:不杀直臣、不杀柴氏子孙、不传位与兄弟。

虽然这块碑在靖康之难中失落,但一直被视为赵匡胤政治立场的象征。

若此碑属实,那么赵光义的继位行为,无疑与太祖遗愿相悖。

结语

回顾赵光义继位的过程,从赵匡胤深夜暴亡、太祖儿子接连死去、到六年后“金匮之盟”的公布,以及七十年后朝中高官为其辩护,这一系列事件充满疑点。

赵光义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事业,推行文治,稳定政权。他的历史功绩,确实不可否认。

但历史不是只讲功过。一个王朝的根基,往往由开国之初的权力传承所决定。赵光义是巧合登基,还是有意夺位?从目前留存的所有史料看,无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他的继位方式非常规,其后的封锁、解释与沉默,更加深了人们的疑虑。

历史的真相有时并不在文书中,而藏在那些未写出的空白里。

赵匡胤的死,赵光义的登基,这段故事至今仍是宋代历史中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一页。



1 阅读:209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