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13副铠甲是啥水准?他很多后代在清朝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史墨弦说说 2025-03-31 17:06:59

后人常说,努尔哈赤起兵只有十三副铠甲和三十道敕书,听上去像是草台班子,其实不然。

在当时的辽东女真部落里,铠甲是珍贵的军备资源,一副就能换九十头牛羊,足够一个中产牧户一年的全部家当。

十三副铠甲,不只是战斗工具,更是军队的核心战力、族群的安全屏障和政治影响力的象征。靠着这点家底,努尔哈赤硬是打出了女真统一、建立后金的基业。

反观清朝后期,许多宗室子孙为了区区一两副蓝甲打官司、争家产,远不如先祖那般披甲赴战、拓土开疆。

这十三副铠甲的分量,放在那个年代,是真正撑起一片天地的本钱。

打天下靠13副铠甲,那是女真最高“军事配置”

有人讲,努尔哈赤起兵时只有十三副铠甲和三十道敕书。听起来寒酸,其实当时这十三副铠甲就是“顶配”。

在16世纪末的辽东、松花江流域,不管是女真、蒙古,还是明朝边军,真正有一副“铁甲”傍身的,不是头领就是精锐。

别说普通人,就算是一个中等部族,也很难凑出十副像样的铁甲。

在蒙古草原,一副铁甲大约能换90头牛羊,是牧民多年家底的体现。

《卫拉特法典》里甚至规定:二十户牧民合力供养一副铠甲,用于轮流配备骑士。这不是夸张,是普遍现象。

辽东女真诸部也好不到哪里去。

乌拉部,那可是努尔哈赤后来娶老婆、打仗两不误的劲敌,鼎盛时期也才不过7000副甲。

这个数据放今天就像是讲一个小型地方军队,主力装备就只有几千支步枪,还得算上备用的。

努尔哈赤靠的十三副遗甲,就属于这种战略级物资。

在建州起兵初期,他带兵往往只有几十人。

比如攻打界凡城那次,努尔哈赤就带了25副甲士,加上50名普通士卒,全队才75人。而这25名甲士,是战斗核心。没有他们顶上去,其他人根本不敢冲阵。

还有一次,他追杀尼堪外兰,只带了40副甲士,也是靠这些“全副武装”的亲兵打出威名。

可以说,这十三副铠甲,是女真早期“轻骑兵团”的标配,每一副都能救命,都能换命。

而努尔哈赤这套起家装备,可能就是从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那里传下来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铠甲并不是库存破铜烂铁,而是真能用、能穿、能上战场的精良甲胄。

努尔哈赤亲自披挂上阵,靠着几副铁甲冲锋在前,一寸一寸打下了赫图阿拉、萨尔浒、费阿拉这些女真根据地。

换句话说,他这十三副铠甲,在当时女真社会的价值,等同于现在一个连队的全套单兵战斗系统。

清朝宗室后代,分家分到打官司,也没这待遇

再对比一下清中期以后的宗室待遇,就知道努尔哈赤这“十三副”是什么档次。

我们翻看清宫档案和地方诉讼记录,会发现:到了道光、同治年间,一个清宗室家庭能拥有几副铠甲,已经是大事。

比如同治时期,贝勒尼堪的后裔玉洁跟本家堂兄弟打官司,起因是什么?争两副蓝甲和几百两地租。最后官司审了半年,堂兄赔了他两副蓝甲和80两银子才结案。

再有一个道光年间的案件,是一位宗室寡妇控告大伯,说她丈夫生前分得三副蓝甲,大伯现在不肯分给她儿子。这类家族财产官司频发,说明蓝甲已经不是“战斗装备”,而是银子的等价物,是能直接“领工资”的凭证。

按当时制度,普通人家一副蓝甲每月能领3两银子,一年就是36两。

三副蓝甲,年入108两,差不多等于一个七品文官的俸禄。

再往上看,到了雍正年间,亲王分配铠甲也有上限:

亲王60副。

郡王50副。

贝勒40副。

这些还是按头衔来的“名义配额”,实际中,很多亲王也要靠“打官司”来维护这笔财富。

比如说,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生前也就是分得两百多副铠甲,这些甲后来在他的后裔中散得七零八落,到清末还能翻出来两三副都算不错了。

再看雍正时的宗室,某亲王名下60副蓝甲,按制度一年能领2160两银子。这个收入放在当时,比起文官俸禄要高出好几倍。也难怪很多宗室为了一副甲,闹到御前打官司。

对比一下: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十三副铠甲是全部家当;清中期宗室后代为了两三副甲胄,费尽口舌。

那种分甲当粮、分甲算官、分甲打官司的生活,放在努尔哈赤眼里,那真是“祖宗起家你不知,子孙分宝打成痴”。

从军用装备到“吃饭家底”,甲胄变了,精神却没传下去

在清初,铠甲还是真刀真枪的装备。

清兵入关前,努尔哈赤父子靠着几万副铠甲打明军、战蒙古,立下赫赫战功。

萨尔浒一战,清军缴获了数千副明军甲胄。

努尔哈赤下令全部编号登记,作为战利品一一赏赐,给出力最多的将领、士兵。这些甲胄后来传入八旗系统,成了标准的军用配备。

但随着战事减少、旗人地位稳定,铠甲渐渐变了味。到了康熙、乾隆时期,铠甲不再是上阵杀敌的护具,而成了身份凭证和薪水凭据。

为什么后来宗室为了几副甲胄打得头破血流?

因为分到蓝甲,就能吃饭。

清朝的蓝甲,按旗籍发放津贴。

红甲是战甲,白甲是门甲,蓝甲是“养老甲”,既不上战场,也不守城,纯属“食禄”之用。

每月领三两银子,一副蓝甲相当于一份低保。

谁家多分两副,生活就能宽裕些。

于是,晚清宗室为了甲胄打官司、写诉状、找门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家族还会做账本,写明哪年分了几副蓝甲、谁领了几个月的银子,谁欠了谁的甲,这笔帐一算就是几十年。

而这些宗室子孙,坐在紫禁城边上的宗人府里,争来争去的,就是祖宗努尔哈赤打下来的那点“铠甲红利”。

有时候人们说:“祖宗打江山,子孙坐吃山空。”

这话听着像空话,但翻翻档案,看看那一张张写着“索回三副蓝甲”的奏折,你就知道,这可是真事。

结语

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兵,不是笑话,是血战的家底。他靠这十三副甲,保命、冲阵、拉人、立威,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后来清朝坐稳江山,这十三副铠甲的精神没传下来,只留下了甲的名,银的数,争的账。

老祖宗打仗用甲,子孙争甲吃饭。这其中滋味,也许比甲胄本身更沉重。

能懂得这十三副铠甲价值的,不是史书,而是那些骑马披甲、随努尔哈赤奔走在林间雪野的亡命兄弟。他们才知道,甲胄不只是护身,更是命、是信、是一段未曾遗忘的起点。



0 阅读:143
评论列表
  • 2025-03-31 20:58

    蒙古人吃成吉思汗家业,朱王爷吃朱元璋家业,满八旗吃努尔哈赤家业。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