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大权独揽
252年,孙权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
朝廷的日常工作虽全由诸葛恪主持(权诏有司诸事一统於恪),孙权对诸葛恪还是留有一手,同时为了防止诸葛恪一权独大,孙权还升孙弘为太子少傅,仍兼任中书令;升孙峻为武卫将军,掌管禁军;升吕据为太子右都督,负责军事。
咱们再复习下曹爽和司马懿两人最开始争夺的那两项权力:
掌握政务权力(控制尚书台、中书省);掌握军权(核心是禁军,其次地方军权)
详见:高平陵之变(5):司马懿为何一开始被曹爽牢牢压制?(曹魏中军里,最核心的三个位置是什么?)
现在宗亲孙峻掌握禁军,脏手套孙弘执掌中书,更有鲁王党背景的吕据分割兵权,从里到外限制了诸葛恪,防止其有异心,一手遮天。
诸葛恪初始也尽心尽力,对于国家法令中有不合时宜的都逐条列举向孙权禀报(群官百司拜揖之仪,各有品叙。诸法令有不便者,条列以闻,权辄听之)
但孙权刚走,辅政团队立刻展开了火并。
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在宫中的孙峻得到消息后,及时告知了诸葛恪,诸葛恪迅速发兵,杀死孙弘,(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
孙弘死后,孙权驾崩的消息即被公布于众,年仅九岁的孙亮登基。诸葛恪官拜太傅,权倾朝野。

权臣本色
诸葛恪上台后第一把火便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
“息校官”就是废止校事制度,孙权建立的校事制度令江东大姓十分胆寒,对此深恶痛绝,详见:弹劾丞相顾雍、诬陷驸马爷朱据,令吴郡四姓胆寒的小人物是谁?
废除校事制度,是诸葛恪送给江东大姓的一份厚礼,赢得了他们的一致好感,由此诸葛恪在朝廷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之后,诸葛恪又广施德政,免掉拖欠的赋税,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以至于他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但很快,诸葛恪就露出权臣的本色,开始对孙权的宗室动手。
孙权曾下诏册立太子以外的其他几个儿子为王。

被废为庶人的孙和: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
孙权的五子孙奋:立为齐王,居武昌,孙权的六子孙休被封为琅邪王,驻守虎林。
孙权希望孙亮执政后,有三个哥哥在外为依托,拱卫皇权。
但是他寄以厚望的诸葛恪在稳住国内政局后,迅速发布诏书:“藩王不懂军事,但他们的藩国却占据各个军事重镇,对社稷有弊无利,剥夺藩王的兵权。”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权薨,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奋於豫章)
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遂移居南昌,孙休也老老实实地去了丹杨。
诛杀孙宏,打压藩王,放眼朝野,似乎无人可以挑战诸葛恪的权威了。
但曾在地方任职的诸葛恪深知,还有一伙人他尚未震服:手握私兵的江东豪族。
诸葛恪没有陆逊那样对魏作战的辉煌战绩,为了震慑吴军众将,诸葛恪开始筹划对魏开战了。
东兴大捷
诸葛恪的目标是东兴堤,东兴堤是孙权在公元230年出征合肥前筑的,为什么修建这个大堤呢?

可以扩大巢湖面积、抬高淝水水位,这样一来,魏国在巢湖周边的县,尤其是据守濡须水北口的居巢县就会被淹没。
诸葛恪重拾这个计划,于当年冬十月水浅之时开始动工,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
筑好堤之后诸葛恪派留略、全端各带千人分守东、西两城,自己率兵返回建业(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吴国的军制特点咱们之前也写过多次,吴军大多数将领都有自己的私军,由自己的直系亲属继承。其中西城督为全琮的侄子全端,东城督则为留赞的儿子留略。
这让刚上位不久的司马师比较被动,国内反司马势力正蠢蠢欲动,前一年王昶刚在荆州获得大胜,现在吴军就在淮南军区给了你一个下马威!

你要是不打回去,本来就暗流汹涌的政局就摁不住了,司马师必须出兵,给自己增加执政威望,252年十一月,司马师趁着严冬水少,下令三路伐吴。
魏军主力集结在东路,司马昭为都督,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共计七万步骑攻打东兴。

诸葛恪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率丁奉、吕据、留赞、唐咨等合计四万驰援东兴。
东兴堤横截河道,两端又有山城守防。魏军要摧毁堤,先要击破东西两城。

为了便于调度,魏军在水面上架设浮桥(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於堤上,分兵攻两城)
冬季的濡须水位较低,行不得大船,诸葛恪率领的援军只能在濡须口上岸,从陆路向东兴进军,东兴堤至濡须口这一段多为丘陵,诸葛恪原先的计划是率军进攻西城的魏军(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
丁奉提出反对,认为沿陆路绕行速度太慢,如果敌军让抢占了有利地形,打起来对己方是很不利的(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
他申请带本部兵马三千,独自进军(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诸葛恪同意了丁奉的计划,同时增派吕据(吕范的次子),以及留赞、唐咨等人一同前往。唐咨这个人很特别,他是魏国逃过来的降将,在淮南第三叛时又被魏军俘辱,封为安远将军。

丁奉因为所带人马不多,使用一种叫油船的冲锋舟(夏侯尚在围攻江陵时就大量制造了油船)沿着濡须水北上,仅用了两天就抵达了东城方向的徐塘(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
抵达东兴堤时,丁奉发现堤上魏军人数不多,除了警戒南面吴军可能增援的水师,此时魏军主力都在围攻东、西两端的山城,堤上魏军还在摆宴饮酒,见此情景,丁奉鼓舞众人:“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
随后吴军做出了一个令魏军迷惑的动作:士兵脱去铠甲头盔,光着膀子,拿着短兵器发起攻击(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
古代军队中,不是人人有盔甲,实现盔甲率达到100%是不可能的(披甲率就是在军队中拥有的盔甲数占军队人数的比率)
为什么呢?
制作起来太复杂,造价高!铠甲一般只给将军、基层军官或者最精锐的部队装备。
丁奉这次带的都是精兵,还有留赞这样的猛人!
本来吴军突然杀出,魏军还有点惊慌,但一看到赤膊的吴军,魏军哈哈大笑,遂不做防备(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
结果双方一开战,魏军发现不对劲,杀上堤的吴军绝对是精锐!大意的魏军被丁奉率军冲垮(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
丁奉击溃魏军在堤上的守军后,诸葛恪立刻下令全军出击,吴军打开堤坝的缺口,朱异率水师猛攻魏军的浮桥(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
魏军见状惊慌而逃,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皆有万人,桓阶的儿子恒嘉,以及孙权最恨的叛将,韩当的儿子韩综皆被阵斩(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恒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
攻城的魏军见状也纷纷溃退,吴军大获全胜,俘获了魏军的全部辎重粮草( 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司马师的这次南征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而吴国续石亭之战后,再次获得了对魏国的大胜。
丁奉的果断出击是胜负的关键手,诸葛恪的虚心纳谏、对战机的把握也是胜利的关键因素。
诸葛恪凭借东关大捷加授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兼任荆州牧、扬州牧(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了解东汉的朋友知道,州牧拥有一州的绝对军政大权,这也是造成东汉末年大乱的重要原因,到了三国,已鲜有州牧,魏国的都督和刺史,一个是管军,另一个管民,实际上是将州牧的职权进行拆分。
更何况,吴国总共只有三州:扬州、荆州和最偏远的交州,诸葛恪一人就兼任了两个州,几乎握有吴国全境的军政大权。
琅琊诸葛氏在吴国达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