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别 李叔同(1880—194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浅析: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1915年冬,李叔同从日本回国后的一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他的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难受地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小姐多次叫他,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关上,让叶子小姐弹琴,李叔同对约翰·庞德·奥特威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后, 含泪写下了《送别》。
歌词诉说了一种迷惘惆怅的情感,历经一百多年传唱而经久不衰,已经成为经典名曲。
2、老马 臧克家(1905——2004)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浅析:
1932年,当时北方农村景象十分萧条,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所描绘的老马拉重车的情景,正是农民苦难生活的一种象征。作者说:“我写了农民,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写了我自己。”全诗短短八句,浓缩了旧社会的一个侧面。
从一匹老马的厄运,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及亿万农民的悲剧性命运。
短短八行诗,概括了古往今来如此深刻丰厚的悲剧性历史内容,显示了诗人艺术典型化的功力。歌德认为诗应当“从这特殊中表现出一般”(《歌德谈话录》),刘知几提倡“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说的都是以少总多的艺术典型化的原则,《老马》便从艺术上为这一类主张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例证。
3、断章 卞之琳(1910—2000)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浅析: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
4、一代人 顾城(1956——1993)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词语注释
一代人:指在“文革”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人。
黑夜:诗中暗指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政治运动。
浅析: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两句诗写出了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特征:善于思考,敢于怀疑,执着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
此诗后来经常被人引用,诗人也因此诗一夜成名。
5、重量 韩瀚(1935——)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浅析
《重量》是诗人韩瀚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79年8月,发表在《清明》1979年第2期。
这首诗曾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诗中的“她”即是张志新烈士。她因坚持马列主义真理而遭到“四人帮”的残暴杀害。她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儿,无产阶级的女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年歌颂张志新烈士(1930——1975)的诗篇很多,也不乏优秀之作。《重量》这首诗在其中,篇幅短,字数少,可它终究有重量——每次读它,都能让人获得感悟,获得激励,都能得让人的心海掀起波涛,涌起巨浪。
此诗语言精练。全诗对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未做任何赘述,只抓住“天平”与“重量”,“带血的头颅”与“苟活者”两两相互比较,言简意赅,斩钉截铁。
诗人有感于被“四人帮”及其帮凶迫害致死的张志新烈士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凝注了深厚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既歌颂了死者的伟大,也鞭挞了贪生怕死者的软弱 。
在当时数以百计的给烈士的挽歌中,此篇独占魁首。它的艺术上的魅力在于沉痛与警策。读着这首诗凝练、深沉的字句,面对张志新烈士的带血的头颅,苟活者是否会羞愧得低下头来,无地自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