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似乎陷入了多重困境。
例如债市疯涨,倒逼央行暂停购买国债;
又例如RBM汇率在底线附近苦苦挣扎,多家QDII的ETF还出现超高溢价;
进而使得政策受限;“内需不足”的问题久久未得解决。
特朗普最近又有一连串动作,但如果说这些困境是特朗普造成的,那未免太看得起对手。毕竟特朗普连上任都还没上任,能影响的顶多只是预期层面。
确切来说,特朗普的影响更像是催化剂,只是加剧了问题的暴露。
类似地,这些困境都是A股的利空因素,随便一个拿出来都可以解释为何A股不涨。但讲道理,这些困境之所以存在,也可以说都怪A股不涨。而且这种方向似乎更接近真相:
因为但凡A股能正常上涨,这些困境也不会出现。
债市疯涨
2021年的新能源板块,曾经让机构无比疯狂,无数基金经理不顾基金的投资理念、不管什么“风格漂移”,都跑去梭哈新能源赛道。
整整3年的晒网后,他们再次找回那种久违的疯狂。而这次,是在债市里。
如果说去年H2债市发起的三轮冲击,是倒逼央妈降息的反复试探;那么12.9会议后的加速疯涨,就是有恃无恐、得寸进尺的逼宫。

前面两轮冲击后的回落,都是央妈出手干预的印记。而结果显示,干预并不能阻止债市重心上移。
从市场角度说,干预只影响短期走势,不影响中长期趋势,这是健康的。
但从更现实的角度说,央妈处于被动局面,这对实体和股市都是弊远大于利:不降息吧,市场认为官方不救实体,股市卒;降息吧,市场认为实体原来比想象中更糟,股市同样卒。
周五早上,央妈临时公告要暂停买入国债,就是希望给过热的债市降降温。

然而,债市几乎是当天就修复了大幅低开的缺口。比以往任何一次还要猖狂。

债市的疯涨主要体现在长期国债市场。
正常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单调向上的。用人话讲,就是越长期的国债,收益率就越高。就好比在银行存钱,存越久,年利率就越高;这很好理解。
而长期国债疯涨的后果,就是把长期利率压低。如果中期和短期利率不降,收益率曲线就会变形,轻则影响银行利润,重则预示经济衰退。——这就是倒逼央妈降息的原理。

银行做的是借短贷长的买卖,息差的利润就是建立在健康的利率曲线上。央妈每个月在公开市场买的国债,主要都是中短期国债,目的就是维护利率曲线、维持银行的息差。
这也是为什么央妈暂停买国债,虽然降温了市场的宽松预期,但对债市形不成震慑力——对债狗们而言,暂停买中短期国债,“该急的是你们自己才对啊!”
债市疯涨的原因到底是啥呢?
从表面看,是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管理,被局部放大,而且集中体现在债市。
但从根本的层面看,股、债向来是跷跷板的两端。股市波动大、机会多,但凡股市能正常上涨,大资金也不至于因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好去处,而抱团低收益但稳定的长期国债。
汇率困境
把视角放宽到过去十几年,就能看到RMB离岸汇率有很明显的大周期性。也能清楚感受到现在面临的汇率困境有多严峻。

2010年的汇率底线是6.8。 2016年的底线是7.0。 2020年前后的底线是7.2。 很显然,这一轮的汇率底线,就在7.4。
对汇率,我国不会像美国诬蔑所说的操纵,但存在一定的管制。在非常时期,管制就是发挥缓冲带的作用,协助维持汇率稳定。
本周多家QDII的ETF出现超高溢价,最高去到40%甚至50%。这种现象就是管制在发力的侧面反映,也反映出7.4的底线有多重要。
周五央妈公布暂停买国债、市场宽松预期降温,但RMB汇率没有回升,只是QDII溢价缩小。这也印证了缓冲带的作用。
政策宽松的一个主要代价,就是汇率贬值。别看美元现在强得一塌糊涂,2020年他们大搞QE的时候,美元也持续跌了一整年。
现在距离7.4的汇率底线几乎没什么空间,这就是咱们政策想宽松,但处处受限、举步维艰的掣肘之处。
汇率也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走势也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外资的撤离,意味着RMB需求减少;内资的流出,也意味着RMB需求的减少。
为什么国内投资者顶着超高溢价,还要挤去买外面的ETF?外面的股市是能涨没错,但涨幅也不见得能跑赢溢价吧。还不是因为自家的股市不争气?
但凡A股能正常上涨,投资者也不会顶着高溢价去买外面的ETF,咱们的RMB也不会因此源源不断流出去,汇率也不至于要在底线附近苦苦挣扎。
内需不足
本周四,美联储放出了12月的会议纪要,里面有一段让人看得很扎心:

金融市场表现良好,是刺激消费、走出通缩的天然配方,也是最低成本的有效方案。
所以特别让人难受的是,一边在头疼“内需不足”的问题,一边还始终放不开“慢牛”的思想束缚:生怕股市多涨了一点半点、快涨了一天半天,对股市的上涨频繁干预,想做出人为慢牛。说白了,就是既要涨,又要控制速度,还不让散户赚钱。
先不说能否实现,“内需不足”就是首先要支付的代价之一。
外部威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问题暴露得太明显
股市天生就是波动前进的基因。某程度上,跟轮滑运动有相似之处。玩过轮滑的都知道,事事求稳的人特别难学好轮滑,快不了一点。越是怕摔,在学会之前就得摔得越多。
经过几十过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股市债市与汇率市场,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点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如果强行改变其中一个市场的自然规律(例如股市波动前进的规律),就会引起类似大自然中的“蝴蝶效应”。
马克思告诉咱们,人有“主观能动性”。可没教过咱们“主观能动性”能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
汇率贬不得、政策松不开、债市控不住、内需拉不起……这些困境就是强行改变客观规律造成的“蝴蝶效应”。
一个“加关税”就逼得寸步难行。甚至关税未落地,光是在头顶悬一把剑,就弄得草木皆兵。——不是对方的经济实力和手段有多可怕,而是自身问题暴露得太明显,弱点被看得明明白白。
A股的受重视程度向来不高,至少优先级排在前面的就一大堆。而该重视不重视的后果,就是早晚会迎来一次大清算。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