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柔然人再度入侵北魏边塞六镇,怀荒镇守将于景却不思抵抗,反而鞭打士卒,更连粮食都不肯给,让一帮士卒饿着肚子去前线。
六镇士卒本来就对朝廷这么多年遗弃自己不满,看到于景如此暴虐,心一横,直接砍了于景,怒气是泄了,但擅杀守将必然遭到朝廷的清算,与其等朝廷的刀来,不如主动求生,干脆反了算了,至此,一场毁灭北魏的叛乱就此开始。
六镇之乱的烽火虽然点燃了整个北方,但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下去,如果没有意外,这将是北魏的一次普通叛乱罢了,奈何叛乱平息后,掌权的胡太后处置不当,未能妥善处理六镇残兵的善后问题,一刀切安置在河北诸州,而河北刚爆发旱灾,饥荒加上兵乱,引爆了更大的民变。

北方大乱
这场民变算是要了北魏的老命了,因为除了乱民之外,还有不少地主豪强参与,也让安稳七十余年的北魏就此分裂。
从六镇之乱开始,北方经历了北魏大乱、尔朱荣河阴之变、尔朱荣被元子攸刺杀、宇文泰和高欢纷争,绵延二十余年,如此大乱,简直就是南朝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这难得的窗口期,主政的南朝的萧衍干了啥呢?
河北起义的次年,南梁大通元年(527年),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
河阴之变次年,南梁大通二年(528年),萧衍第二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
高欢倾山东之众西伐,在玉璧大战这一年,南梁中大同元年(546年),萧衍第三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
高欢玉璧之战郁郁而终这一年,南梁中大同二年(547年),萧衍第四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
好家伙,合着北方大乱的时候,萧衍正忙着吃斋念佛呢。

合着北方大乱的时候,萧衍正忙着吃斋念佛呢
当然,萧衍不是没有动作,在北方混乱的时候也组织了四次北伐,可惜一次不如一次,尔朱荣死的那一年,萧衍连人都不出,直接派了北魏降将元庆和北伐,让二五仔北伐,这效果可想而知。
此后萧衍基本就没多大动作,一心念经,直到侯景的到来,可以说在南朝等待百年的北伐窗口时机,萧衍基本没把握住,也让人疑惑,萧衍真的是爱佛祖不爱江山?
事实上,不是萧衍不想,而是不能,别看南梁文化经济昌盛,但就是一个空架子,自家事自家清楚,南梁国弱民疲,注定只能小打小闹。
想当初六镇之乱刚刚爆发的时候,萧衍就意识到这是北伐的机会,命大将裴邃统帅诸军北伐,差点攻破了寿阳城,不久裴邃去世,接替他的夏侯亶利用淮水暴涨逼降寿阳城,夺回了淮北重城。

陈庆之北伐
河阴之变后,萧衍又命人北伐,收回了涡阳,更在尔朱荣主政时期,派陈庆之北伐,但七千人的白袍军能成什么事儿?等尔朱荣平定叛乱回过神来后,就将北伐军消灭个干净,当然,这也是萧衍在北方混乱时候,倒数第二次主动派兵了。
虽然北伐陆续将南齐以来丢失的土地收复了,但连年征战,实际上已经严重透支南梁的国力,更要命的是,在萧衍普通年间,朝廷大规模实行铁钱政策,由于铁钱容易铸造,因而民间私铸成风,以至于到了高欢和宇文泰频繁大战的时候,南梁的货币已经恶化到无药可救了。
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普通年间,“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庞大的铁钱,让南梁的通货膨胀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在民间铁钱泛滥之际,菩萨皇帝萧衍又极度的佞佛,浪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几乎都是南梁时期修建的。

萧衍
这寺庙一多,和尚就多了,和尚不纳税、不服徭役,很多人纷纷剃了光头当和尚,也让寺院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让寺庙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僧尼阶层。
根据《南史·郭祖深传》记载:“都下佛寺五百馀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産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
可见当时的僧尼寺院过的都是奢侈无度的生活,更刺激了大家进入佛寺,而寺庙经济一发展又会进一步侵占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反过来让朝廷掌握的土地、人口日益减少,极大损害了南梁的国力。
除此之外,萧衍每次舍身同泰寺,朝廷都要拿出钱为他赎身,最夸张的一次,出了一亿钱,国库岂能不空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萧衍如此佞佛,各地官员也纷纷佞佛,而佞佛又需要大量钱财,因而萧衍将各地郡守上供财货多少作为考核标准。
在萧衍眼里,“多者便云称职, 所贡微少,言为弱惰”,考核官员的标准居然是上贡的多寡,如此简单粗暴的考核方式,下面官员自然是大力搜刮财富,以至于南梁境内百姓怨苦,咸不聊生。
而到了高欢和宇文泰战事最为激烈的大同年间,萧衍却在佞佛的路上变本加厉,沙苑之战是东西魏时期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而这一年,萧衍却前往同泰寺,铸十方金铜像,开法会,继续在佛法上独自美好。

铸十方金铜像,开法会,继续在佛法上独自美好
本来之前北伐就消耗了不少财力,如今佞佛以及南梁本身的冗官冗吏,早就加深了南梁财政危机,也让萧衍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大规模的北伐。
除了财力困顿外,萧衍也没足够的兵力支持他的北伐。
南朝的士卒基本源于世兵制度,也就是兵户,只要是兵户,世世代代都要从军,但东晋以来,兵户主要由奴隶等低阶层组成,也让兵户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极低,到了南朝时期,兵户的社会地位彻底跌入谷底,不少生活悲惨的兵户选择了“弃子不养”。
而南梁时期,兵户的待遇更加悲惨,当初萧衍为了夺取寿阳城,丧心病狂修建浮山堰,以此来灌寿阳城,为了早日修好浮山堰,萧衍征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前前后后共计二十万人修筑了浮山堰。
这些人命运如何呢?天监十二年(514年)四月,建康大水,是时大发卒筑浮山堰,以遏淮水,劳役连年, 百姓悲怨之应也。
萧衍如此残暴对待兵户,导致兵户大量逃亡,也让世兵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了维护世兵制,萧衍实行连坐制,但如此残暴的连坐制,也无法阻止兵户的逃亡,以至于到了最后,不给被征发的兵户带枷锁就要逃跑的境地。
兵户逃亡就没有兵,没有兵如何北伐?加上困顿的国库,萧衍强行北伐,怕不是要自爆,也难怪到了最后,萧衍派北魏守将去北伐,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和南梁国弱民疲相比,东魏西魏尽管连年征战,但大乱之后就是大治,双方在大规模战争之外都进行了经济政治上的改革。

东魏西魏
比如高欢,先恢复生产,聚拢百姓,后置盐官煮盐补充财政,更下令和限制寺庙经济来恢复朝廷对土地人口的控制,经过一系列政策,到了双方最为激烈的河桥之战期间,东魏的粮食价格居然能降到九钱,这放在南梁根本不敢想象。
至于宇文泰,就不说了,先推行益国利民二十四条新制、十二条新制,又颁布苏绰所创的文案程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大力推行六条诏书,恢复国力。
东魏和西魏都忙着恢复国力争霸天下,南梁这边却在疲民、困民以及佞佛,一条路走到黑,国力上早已拉开了差距,就连军事上,南梁也远远不如。
前面说了,南梁士卒都是兵户和底层百姓组成,甚至为征发他们,还给他们带上枷锁才能防止他们的逃亡,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东魏和西魏呢?都是经历北魏末年大战乱的六镇士卒,能够活下来的都是百战余生的人,其战斗力自然很彪悍,而且东西魏大战时期,北朝出现了一大批顶级名将,每次大战也都是熬到双方体力撑不住为止,这种惨烈的战争烈度,完全是南梁无法撑住的。

东魏和西魏,都是经历北魏末年大战乱的六镇士卒
当然,这也是南朝武力衰弱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东晋以来,南朝的核心战斗力其实一直都是北人南下,就连萧衍起家也是靠着雍州流民军,但萧衍时期,南下的武人仅有羊侃,尽管独孤信、贺拔胜、杨忠也来了,但都没留得住,没了北方武人的填充,南朝战斗力不断衰退,也可以说北人南下,贯穿了六朝盛衰。
萧衍作为经历多年风雨的人,必然知道这些道道,实际上到了萧衍这个时期,魏晋制度到他这里已经内卷到死胡同,都是靠着萧衍的高寿才掩盖了问题的爆发,萧衍自然也一清二楚。
因而即便萧衍克服困难,组织二十万大军北伐进入北方又如何?这些强行征发的底层士卒真的能顶得住这些如狼似虎的东魏、西魏铁骑?我看有点悬,一旦打输了,本来就非常脆弱的宗室、士族、寒门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然后南梁就会自爆。
估计萧衍也觉得悬,既然如此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安心念经就完事了。
梁中大同二年(547年),高欢去世,东魏西魏大战暂时告一段落,而后侯景来到了南梁,萧衍看到北方强悍武人到来,自然乐不可支,谁知道侯景最后来是来掀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