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虽私德有亏,为人苛刻,但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

梨评历史 2025-04-18 19:00:39

太子刘启打算杀人。

没事杀人,必然要遭受指责,况且他要杀的人不是别人,是他的堂兄弟、吴王世子刘贤。

刘贤才进宫没多久,按理说应该惹不到刘启,再说,尽管惹到了,但刘贤既是刘氏宗亲,又是目前势力最大的吴王世子,看在这个面子上的,顶多骂一下,责罚一下就算了,没必要到处死的地步。

汉景帝刘启

但刘启偏不,非要置刘贤于死地,只是直接动手不好交代,只能等机会。

01

果然没多久机会来了,这一天,兴致颇高的刘启喊刘贤进宫下棋。

得知太子召见,刘贤乐呵呵地进宫下棋了。

只是下着下着,双方就因是否悔棋而吵了起来,刘启直接拿起棋盘砸在刘贤头上,一下子就将其拍死了

说实话,兄弟间争吵,拿个棋盘顶多丢过去,即便砸到了,也一般是身体,哪里这么准直接砸向头的,还直接砸死的?

很显然,刘启就是故意的。

至于原因嘛,自然是为了削弱吴王势力了,当前吴王刘濞的父亲,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算起来是刘启还应该叫刘濞堂叔。

刘邦当年游手好闲,每次没吃的就去二哥家蹭饭,但二嫂见刘邦屡次蹭饭,就骂走了他,还是二哥偷偷送饭给他吃。

但二哥英年早逝,因而刘邦举事后,惦记着这位亲侄子,刘濞也颇有能力,跟随刘邦征战,获封吴王。

但刘濞可不甘心关起门过小日子,经过秦末之乱,看到刘邦是如何从白身到帝王的,很不服刘邦,刘邦也心知肚明,刚刚封王的时候就敲打过他,让他不要存起兵造反的心思,要守卫刘氏皇族。

但诸吕之乱的时候,刘濞冷眼旁观,汉惠帝子孙被屠戮的时候,也一句话也不说,就是蛰伏起来,暗中铸钱、煮盐贩卖、招纳逃犯,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起事。

吴王势力最大

但想要起事,就得师出有名,不然就是叛乱,成不了大事,所以刘濞一直等机会。

只是刘濞的动作瞒不过汉文帝,经过秦末乱世和诸吕之乱,天下急需休养生息,不可轻易动兵,因而汉文帝一边安抚诸侯国,一边偷偷削弱诸侯国实力,只是动作不能太大。

办法就是分割诸侯国,将诸侯国土地分给诸侯子孙,就这样,曾经最强的齐王诸侯国和淮南王诸侯国,都被分割了,无力对抗朝廷。

只是到了刘濞这里,汉文帝犯了难,因为刘濞只有一个儿子刘贤,没法分割。

因而刘贤喊进宫,名为陪着太子,实际视为人质。

作为未来的储君,刘启对于父亲的谋划心知肚明,也知道,吴王势力将是未来登位后必须要解决的事情,所以,最好趁这个机会解决掉。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刘启看到刘贤异常骄横,也难怪刘贤骄横,吴王唯一的儿子,自幼捧在手里,能不骄横吗?

出土的六博棋棋盘

因而刘启打算利用刘贤这个性格,故意和他发生争执,然后动手除掉他。

当然,他明白除掉刘贤的后果,搞不好逼刘濞直接叛乱,但早反和晚反有什么区别?父亲总不会让自己偿命吧?况且这是刘濞唯一的儿子,解决他,就是断了刘濞的根,就算刘濞日后反叛,但没有儿子,皇位交给谁呢?必然和其他诸侯国发生矛盾,简直一举多得。

果然,得知太子砸死刘贤,尽管汉文帝,表示“大公无私”,要求群臣商议定罪,甚至表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群臣一听就知道,汉文帝是要偏袒太子了,纷纷说是刘贤无理在先的,是刘贤对太子不恭才导致太子“失手”砸死他的。

尽管刘濞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群臣都这么说,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所以司马迁老先生依据当时的情况在《史记》里特地加了这一段: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将原因都归咎于刘贤的骄横跋扈。

02

刘启虽然除掉心腹大患,但这手段未免有些偏激和无情,尽管这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在史书里,始终给人留下一个私德有亏的形象。

而且,随着刘启的继位,这种无情和偏激不断放大,甚至有些薄凉的感觉。

比如邓通,邓通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说起“潘驴邓小闲”来,大家就明白了,邓通就是“潘驴邓小闲”里的“邓”,历来被视为有钱的代表。

说起来,邓通算是汉文帝的男宠,受到汉文帝的宠幸,获得铸钱的权力,也让邓通富有天下,为了感激汉文帝,在汉文帝患痈病的时候,亲自吮吸患处,所谓“痈”就是脓包,亲自吮吸,就是这么一个报恩的方式,却得罪了还是太子的刘启。

原来汉文帝看邓通能帮自己吮痈,自己最爱的太子也会如此,就喊刘启进来吮痈,这刘启一看病灶,当即就想退缩,但碍于父亲的威严,还是面有难色的吮痈了。

当得知邓通经常这么干后,就开始怨恨邓通了,毕竟邓通“开心”的吮痈,自己确实不情不愿的,岂不是“不孝”?

所以刘启一继位后,就以邓通乱铸钱之名,没收了其全部家产,这还不解气,还不让人送吃的,就这样,活活饿死了邓通。

说实话,想要杀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刘启明明可以直接处死他,却用这座剥削财富让他活活受罪饿死的方式,确实有些阴毒了。

汉初疆域

但如果和下面的事情比起来,饿死邓通,已经算不上什么事了。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登基之后,着手提拔老师晁错为内史,后提拔为御史大夫,着手进行削藩。

只是刚削了吴王两郡,刘濞就跳了出来,杀子之仇为报,如今还要削弱自己的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联络各地诸侯王,起兵叛乱。

当然,这一次,他师出有名了,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带着一帮诸侯国西进。

尽管汉景帝早有准备,但得知大军来袭,未免还是有些震惊的,立马找来晁错商议办法,晁错认为,叛军主力无非吴、楚两国罢了,只要击溃他们,剩下的叛军不足为惧,因而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一战定乾坤。

尽管汉景帝认为,老师的话没错,只是出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兵权都在军功集团手上。

如果他们不帮助,甚至投靠刘濞,自己皇位将会彻底不保。

因而汉景帝找来军功势力的代表周亚夫和外戚势力代表窦婴,商议如何出兵。

但二人表示,想要他们出战可以,但需要返还被汉文帝剥夺的权力,汉景帝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要逼死自己的恩师晁错。

晁错

一方面是自己的恩师,一方面是大汉江山,孰轻孰重,汉景帝自然明白。

袁盎又趁机说,杀掉晁错,可以让“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师出无名,有利于平叛。

尽管杀恩师,会背上骂名,但汉景帝还是选择了妥协,只是处死恩师的方式有些不地道,先骗老师上朝,而后在路上将其杀害。

如果说为了迷惑叛军,和军功集团妥协,处死晁错已经够了,但汉景帝却残忍的夷三族,就是为了给军功集团一个定心丸,但也彻底暴露其刻薄寡恩的本性。

果然,晁错一死,刘濞没了旗号,只能选择称帝凝聚人心,只是一称帝,就彻底向世人暴露出其野心。

而军功和外戚得到保证后,在周亚夫和窦婴的出兵下,仅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除了楚国保留外,其余诸侯国全部被废除。

平定七国之乱

至此,朝廷权势得到了空前加强,诸侯国的势力得到了削弱,为日后汉武帝推恩令颁布,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汉景帝就是借老师之头,换取皇权的加强,尽管知道老师是冤死,但为了皇权,一切都可以妥协和牺牲。

03

随着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减,刘氏宗亲的力量得到了削弱,但另一股势力却又彻底崛起了,这就是周亚夫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和外戚窦氏势力。

其中周亚夫在战后被任为丞相,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太子太傅。

周亚夫

随着这两人权势渐增,丝毫不把刚刚登位的汉景帝放在眼里,朝政大事,都唯周亚夫、窦婴二人马首是瞻。

比如周亚夫,屡次利用自己的相权制约汉景帝,让皇权一度回到了汉惠帝年间,更要命的是,这帮人支持丝毫没有背景的太子刘荣,企图在刘荣继位后,继续把持朝政。

这让汉景帝不免开始担忧起来。

而后,馆陶长公主刘嫖打算让女儿做太子妃,却遭到回绝,此举固然有刘荣母亲栗姬不满刘嫖送美女给汉景帝,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军功势力和外戚势力,不想刘氏宗亲染指皇权。

这下子,汉景帝不想办法解决是不行了,至于办法,汉景帝早就想到了,这就是废太子。

周亚夫和窦婴不是支持太子刘荣吗?我废掉刘荣,看你们怎么支持。

至于新太子对象,就是王娡的儿子刘彻。

王娡和没啥背景的栗姬不一样,王娡是燕王臧荼的外孙女,有着足够的外力,拉王氏进来,日后成了外戚,就可以和功臣和窦氏外戚相斗,双方争斗的时候,皇权看热闹,借机扩大权势。

只是废太子可不是汉景帝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毕竟后面有周亚夫和窦婴。

因而汉景帝刚刚提出废太子,就遭到二人的反对,周亚夫带着百官带头反对,还拿着嫡长子继承制抨击汉景帝废太子就是破坏祖制,至于窦婴直接选择隐居,让汉景帝有力无处使。

既然明面上不行,就利用栗姬做文章。

此前栗姬仗着宠爱,妒忌他人,汉景帝没说什么,现在可以利用起来,就多次故意激怒栗姬,还拉上馆陶长公主,二人一唱一和,说栗姬背后行巫蛊之术,诅咒各个夫人。

又故意说自己死后,让栗姬好好对待其他妃子和皇子,没脑子的栗姬直接反对。

汉景帝这一切,都是为了皇权

如此一来,栗姬的形象在群臣眼里直线下降,顺带着刘荣也受到牵连。

眼看时机成熟,又暗中布置,让人在朝会上请立栗姬为皇后,借机发难,成功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刘彻得以上位。

只是刘彻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年纪太小,且刘荣一度得到周亚夫和窦婴的支持,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汉惠帝子嗣之旧事。

因而决定在扶儿子一把,除掉这些隐患。

而汉景帝除掉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亲儿子刘荣。

此时刘荣已经被废为临江王了,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但还是被人告发,至于罪名,就是侵占宗庙墙体以扩建宫室。

就这样,刘荣被下狱了,只是不久,刘荣就自杀了。

史书记载:“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短短十几个字,但信息量巨大,刘荣本打算上书谢罪,但中尉郅都不让狱卒给刀笔,一个中尉,哪里有胆子阻拦皇子?很显然,只有汉景帝有只能能力了。

只是汉景帝不让,为啥窦婴还能送刀笔呢?

要么窦婴手眼通天,要么郅都私自透露消息,让窦婴慌不择路的选择力保,只是这种力保,在汉景帝眼里,就是故意站队,更坚定了汉景帝清除他们的决心。

至于刘荣,得到窦婴的刀笔后,也明白,此前父亲不给刀笔,就是让自己百口莫辩,如今窦婴送笔,坐实了双方勾结的事实,为了体面,他直接选择自杀,以证清白。

可以说,刘荣就是被父亲活活逼死的。

04

刘荣死了,下面就是周亚夫和窦婴了。

其实对付周亚夫,还是和对付栗姬的办法,就是占据舆论高地。

某次汉景帝宴请群臣,却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有些不开心,就让身边侍从给他筷子,汉景帝表示,请你赴宴,你为何却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尽管周亚夫下跪谢罪,但依旧是一副不乐意的神情,起来后也不打招呼就走了。

如此“大不敬”,足以做很多文章了,而后又搞了“甲盾案”,这个案子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儿子有孝心,买了五百个甲盾,打算在周亚夫死后发丧用的。

周亚夫

然而这毕竟是军械,私自买卖,如同谋反,就这样,周亚夫下狱了,最后死于狱中。

至于窦婴,毕竟是母后的侄子,不好直接下手,只能埋雷。

临死前给了他一份遗诏,即“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啥意思呢?就是有事可以先斩后奏,看似权力很大,但其实没人知道,宫内也不会存档,窦婴不拿出来还好,拿出来必死无疑。

果然,这个雷在汉武帝时期爆了,汉景帝最终还是为儿子拔出了这些钉子。

至此,汉景帝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05

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汉景帝驾崩于未央宫,将大汉交给了儿子刘彻。

或许是父亲汉文帝和儿子汉武帝过于耀眼,加在中间的汉景帝有些被人遗忘,顶多说起“文景之治”的时候提一嘴的,更多的只是放在他的私德上。

敲死吴王世子、废薄后、杀恩师一家、逼死亲儿子、逼死功臣周亚夫、挤兑弟弟梁孝王,让人觉得,汉景帝就是一个刻薄寡恩的无情帝王。

只是评价皇帝不是光看其私德,而是看皇帝当的如何,即稳固皇权、对政权有利、对百姓好。

如果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汉景帝不仅都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对内消灭了吴楚这些同姓诸侯王,避免国家内乱,剔除周氏为代表的功臣勋贵力量,压制兄弟和外戚,废太子,都是为了稳定皇权的基本操作。

而对百姓方面,汉景帝时期的赋税极低,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轻徭薄赋,还多次减免赋税,大赦天下。

尤其是刑罚方面,算是两汉时期最轻的,汉景帝后期,刑罚只剩下了竹条鞭笞一百二百、诛杀和灭族三种,至于宫刑是代替死刑用的,而其他所有的刑罚入流放以及各种肉刑全部废除。

除了谋反、大不敬、弑父母、杀夫杀子等大逆不道的罪恶外,其余犯罪,都不会触发斩首或者灭族,这在动不动就是责罚处死、身死族灭的古代,相当轻了。

以至于司马迁和班固评价说,汉景帝时代死刑难犯,鞭刑太轻。

有人说鞭刑一百还轻啊?是啊,汉景帝发现,此前用鞭刑太狠了,不人道,就用竹节代替,而且规定,竹条要削平了,且只能打屁股,不能打断腿、不能打胸腔,且鞭打过程中不能换人。

稳固皇权、对政权有利、对百姓好,那么他就是好皇帝

如此一来,行刑人打到最后都没力气了,下手更轻,根本不会致死。

想想明清时期的廷杖,用的都是巨木棍,二十下就皮开肉绽了。

而对于政权,汉景帝轻徭薄赋下,人人安居乐业,以至于陈谷堆积,牛马布野。

所以,这么一看,汉景帝很显然是明君,他的刻薄寡恩是对都是除掉那些威胁皇权、功高盖主、影响统治的人,对于黎明百姓,他可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危害民生社稷的事情。

虽然没有儿子汉武帝那么光耀,但他走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皇权统一、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这一点,足够称之为明君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