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扳倒夏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权力斗争

梨评历史 2025-04-22 18:16:41

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夏言正式成为嘉靖朝第五任内阁首辅,这一年他五十七岁,要知道在嘉靖九年(1530年)的时候,他的官位不过是正七品吏科都给事中。

八年时间,从一个小小的兵科都给事中爬到内阁首辅,这升迁速度比坐火箭还快,也是大明开国以来,升迁最快的内阁首辅。

骤然高位,加上有嘉靖的恩宠,夏言不飘是不可能的,一时之间,夏言那是相当的志得意满,全然忘了自己是如何爬上内阁首辅的位置的。

01

从夏言的履历来看,他的起家就是靠媚上迎合嘉靖的而已。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提出提出要改变日月合祀的祖制,要各建天、地二坛分开祭祀,如此违背礼仪祖宗制度,自然遭到群臣的反对,就连“大礼仪”的功臣张璁这次都不站在他这边。

嘉靖

僵局之际,夏言敏锐察觉到嘉靖的此举就是“大礼议之争”余波,要靠这个来树立自己的帝王权威,就以太祖年间曾经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旧例表示嘉靖此举是恢复太祖旧制而非违背祖制,一举得到了嘉靖的青睐,提拔他为少詹事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充经筵讲官。

骤然升迁,夏言自然欣喜,也让他明白,想要官运亨通乃至入阁,就必须把握住嘉靖的帝心。

在攀附的心理下,夏言不断迎合嘉靖的一切,嘉靖爱青词,他就投其所好,撰写青词呈上去,一番马屁,拍的嘉靖很是舒服,甚至还偷窥帝旨来办事,不断迎合嘉靖,自然受到嘉靖的重用,短短一年就升到礼部尚书的位置,并以此入阁,可以说夏言完全就是靠媚上起家的。

虽说他早年就的确弹劾了很多人,问题是当时他的身份是给事中,本来就是职业喷子,风险没有那么大,而且也给他带来了好名声,他真正的平步青云其实就是靠近乎无底线地在天地分祀、誊写青词等事情上迎合嘉靖,以“媚上”评价他是一点都不过分。

02

眼下成为内阁首辅又深受嘉靖信任,夏言变得飘飘然,自视甚高、孤傲自负的缺点开始不断放大,也让他忽略了在官场上不能暴露自己的致命缺点的要言,一旦暴露,必将万劫不复。

根据《名山藏》记载,自成为内阁首辅后,嘉靖时常派遣太监来见他,而夏言对他们则鄙夷不已,将其视为帝王的奴仆。

随意侮辱奴仆,岂不是打了皇家的脸

虽然太监的确都是帝王家的奴仆,但随意侮辱奴仆,岂不是打了皇家的脸?更何况太监本来就是趋炎附势之徒,得罪了太监,还能指望他们在嘉靖面前念叨他的好?说不定还会落井下石。

当然读书人向来清高,看不起阉人也可以理解,问题是夏言对身边同僚也看不起,一来二去,就得罪本来就是小人的严嵩。

严嵩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论中榜,比夏言早,是老前辈,论年龄比夏言大两岁,况且二人还是同乡,哪怕看不上严嵩,也不至于于他交恶。

但夏言呢?每次都是冷嘲热讽,搞的严嵩下不了台,好在严嵩不以为意,反而更加谦卑,谁让夏言简在帝心呢?甚至甘降身份,不顾年龄,以儿子对待父亲的姿态讨好夏言,此举反而更令夏言厌恶。

某次严嵩请夏言吃饭,宴席上严嵩煞费苦心特地准备了消熊、红羊、貔狸、栈鹿等山珍海味,托内阁同事翟銮去请夏言,夏言倒是来了,入座后喝了三口酒,喝了一勺汤,然后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

严嵩煞费苦心,换来冷嘲热讽

你夏言要是瞧不上严嵩,不来就是了,但来了一口不尝我也理解,问题是你喝了三口酒又喝了一勺汤,难道嫌严家的饭难吃?这不是在同僚面前打严嵩的脸吗?也让严嵩后半生耿耿于怀。

但此时的严嵩倒是沉得住气,恭谨程度有过之而不及。

一个任凭你侮辱的人,事后不以为意,反而甘之如饴,背后必然有算计,可夏言却未察觉,依旧我行我素,丝毫未察觉危机即将到来。

正好嘉靖现在也对得势后的夏言不满,比如夏言不肯戴香叶冠了,比如夏言自诩清流,开始抨击嘉靖沉迷修道了等等,引起嘉靖的不快。

香叶冠

对于嘉靖而言,别的大臣可以自恃清高顶撞自己,但唯独夏言没有资格,

在嘉靖眼里,没有自己的宠信,夏言啥也不是,理应对自己绝对效忠,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剑,且刀刃绝对不能冲着自己,但夏言呢?居然开始屡次顶撞自己,背着自己搞小动作,甚至成为文官集团对抗、抑制皇权的精神领袖,势必得敲打敲打,让他明白,他的权力到底是谁给的。

03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月,适逢暴雨,嘉靖就以“天雨伤禾”为由,斥责夏言,严嵩看准时机弹劾夏言,致夏言被罢官。

不过这次罢官没有断了夏言的政治生命,几年后嘉靖发现严嵩也制约皇权,又将其召来以制衡。

可惜严嵩官复原职后依然固我,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比如内阁大臣都有一份“上官供”,也就是内阁工作餐,严嵩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皇帝让干啥就干啥,饭再难吃也得吃下去。

而夏言呢?嫌弃工作餐难吃,自带酒水菜肴,还用金制的碗筷吃饭,谱摆的比谁都高,严嵩坐在他对面吃了整整两年,夏言正眼都没瞧过他。

又比如在晚上在内阁办公,嘉靖时常派遣心腹去探望一下,夏言依旧视他们为奴仆不予理睬,甚至事情了后直接酣睡,而青词呢?则交给幕僚来写。

反观严嵩,事了后还毕恭毕敬为嘉靖写青词,见到太监后不仅以礼待之,走之前还塞点小金豆给太监,几番下来,嘉靖听到的就是严嵩如何忠心为国,甚至忙完之后还要熬夜如何为自己写青词,而夏言就是不负责睡大觉。

皇帝,宦官、同僚都被得罪了遍

尽管有太监的添油加醋,问题是嘉靖深信不疑,毕竟夏言现在呈上来的青词和之前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离谱的是,夏言居然拿之前的写过的青词糊弄自己,往小了说就是糊弄,往大了说就是欺君。

而真正让严嵩动了杀心的就是夏言弹劾严世蕃,为保儿子,已经七十的严嵩跪在夏言面前整整一天,直到夏言肯饶过后才起身。

事后严嵩明白,夏言不走,他们父子没有好日子过,而且这一次,一定要断了夏言的政治生命,最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04

经过这么多年的共事,严嵩对夏言的心态是一清二楚,也知道夏言自视清高的原因就是想青史留名以掩盖自己之前的谄媚。

比如嘉靖不住皇宫住西苑,就是为了修仙,但西苑太原,为了方便大臣议事,就下令让大臣骑马入宫,但夏言呢?马是不骑的,路是不走的,让轿夫抬着轿子入西苑,别的大臣都骑马,你夏言凭什么坐轿?

又比如嘉靖喜欢扮道士,让朝臣们也如此,身穿道袍戴香叶冠,其他大臣纷纷效仿,唯独夏言坚持穿朝服却拜见嘉靖,甚至抨击其他朝臣违背朝廷礼仪,是谄媚君父,凡此种种,早已引起了嘉靖的厌恶。

毕竟夏言真的像他自己一直标榜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从不结党”的话,严嵩和嘉靖还真没办拿他怎么样,就像海瑞一样,海瑞那是真的无欲则刚、一身清白,想要动他,还真没辙。

但夏言显然不是,浑身都是问题,加上失去嘉靖的信任,只要推波助澜一把,扳倒夏言指日可待,不久严嵩等来的机会,这就是收复河套一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击退俺答汗后上了一份《请复河套疏》的奏章,打算趁秋冬之际,收复大明丢了几十年的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

此举得到了夏言的赞赏,毕竟收复失地足以让自己青史留名,洗刷之前谄媚的名声。

至于嘉靖呢?自然也感兴趣,毕竟他也明白,自己修道的名声注定好不了哪里去,要是收复失地,也能挽回名声。

问题是收复河套可不仅仅是出兵那么简单,曾铣提出,收复河套后还要治理,彻底完成需不仅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白银,对于已经连年亏空的国库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而收复河套需要多少白银呢?两千万两之多,因而嘉靖看到需要花这么多钱后就打起了退堂鼓,毕竟收复河套虽然重要,但万一对百姓搜刮太狠闹起义,还不如不收复呢。

但曾铣毕竟是忠心为国,自己也不好伤了他的新,就问了三个问题:

1、现在驱逐河套逆贼,师出果真有名吗?

2、士兵粮食果真有余,一定能够成功吗?

3、一个曾铣何足道之,如生民荼毒怎么样?

这三个问题一提出,严嵩就看出来嘉靖不想打仗,但夏言一心做着名垂青史的美梦,依旧全力支持曾铣,严嵩明白,这是扳倒夏言的好机会。

05

严嵩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开始谋划,如今问题的中心在于曾铣,只要将曾铣弹劾下来,支持曾铣的夏言自然受到牵连,而恰好渭南山崩,严嵩上书表示,这是上天因轻启战端而降下来的灾祸,将矛头指向曾铣。

嘉靖本来就迷信,加上不肯花钱收复河套,就认为是曾铣过错,将其逮捕入狱。

但仅仅一个入狱,是无法撼动夏言的,为此严嵩又想了一招,勾结和曾铣有仇的仇鸾。

此前仇鸾遭曾铣弹劾入狱,严嵩就替仇鸾写奏折,诬告曾铣掩盖败绩克扣军饷,甚至有鼻子有眼,说曾铣派儿子曾淳和亲信苏纲贿赂阁臣来顺利推行收复河套的谋划,这个阁臣是谁呢?自然是夏言了。

原来苏纲是夏言继妻的父亲,双方往来密切,通过他来攀咬曾铣,然后以曾铣为引子将罪责指向夏言。

话说严嵩如何能在监狱手眼通天呢?当然是找帮手了,这个帮手就是锦衣卫都督陆炳。

原来夏言因弹劾陆炳而得罪了这个嘉靖的奶兄弟,对于陆炳来说,落井下石报仇,自然不会错过。

而随着曾铣被斩杀,支持他的夏言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满夏言的朝臣们纷纷上书弹劾,最终夏言被罢官。

对于严嵩而言,夏言虽然被罢官,但依旧有起复的机会,斩草要除根,毕竟下次夏言在起伏,将是自己的死期。

只是贿赂的弹劾不足以要了夏言的命,严嵩又来添火,他派人散布谣言,说夏言被罢官后“心怀怨望”,自己不戴香叶冠是“为朝廷计”,矛头直指夏言的私心,更以不戴香叶冠惹怒嘉靖,促使嘉靖下令处死夏言。

此时的夏言才明白,原来自己失势的罪魁祸首居然是自己一向看不起的严嵩,为了洗刷冤屈,被囚于锦衣卫镇抚司诏狱的夏言连连向皇帝上书申诉。

而他在上书喊冤的同时,认为“严嵩伪善如王莽,独断如司马懿”,有欺君擅权之嫌。

对于这份喊冤的奏疏,嘉靖什么反应呢?答案是“帝不省”。

严嵩

这个“不省”很显然只是托词,毕竟严嵩要是王莽和司马懿,那嘉靖是什么?汉哀帝?汉平帝?还是曹芳?

毕竟嘉靖虽然爱修道,但对权力看的很重,想想之前的杨廷和是如何逼自己的,夏言这份言论简直就是在嘉靖伤疤上撒盐,夏言这次真的死定了。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二日,时年六十七岁的夏言在西市被斩首,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被斩首的内阁首辅。

而伴随夏言的死,严嵩大获全胜,迎来自己十四年的内阁掌权时间。

严嵩赢在哪里呢?他就是利用了夏言的自恃清高和盲目自大的性格特点,也利用了夏言谋求身后名的诉求,敏锐捕捉其疏漏的地方,串联几位夏言的仇家布置杀机。

看嘉靖不支持曾铣收复河套,就果断站在嘉靖身边,以弹劾曾铣的契机攀咬夏言,促使夏言的下狱,趁夏言入狱的时候散步谣言,利用嘉靖对他的不信任,在合适的时机递了一把刀。

毕竟夏言的所作所为和这些谣言没什么区别,不肯戴香叶冠是事实,反对嘉靖修道也是事实,严嵩只不过添油加醋而已。

层层递进,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万钧,严嵩此举堪称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权力斗争。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何乔远:《名山藏》,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阮明道:《关于夏言从政与弃市的考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刘海宇:《夏言性格特征初探》,《北方文学》,2017年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