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情的武则天:旧唐书前后矛盾的记载,暗示李重润的死没那么简单

梨评历史 2025-04-21 18:17:04

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初三日,邵王李重润死了。

李重润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嫡长孙,刚满月的时候,爷爷唐高宗不仅大赦天下,还更改年号为“永淳”以庆贺皇孙的诞生,因实在太喜欢李重润了,几个月后,唐高宗下令册立他为皇太孙,更不顾礼仪为其开府制衙。

李重润墓

换句话,大唐开国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孙的地位有他高。

尽管武周一朝,李显一家过的很是凄惨,但随着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如果没有意外,李重润将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

可惜在父亲复辟的前几年,李重润居然死了,而且死的很蹊跷,毕竟在光《旧唐书》一本史书就留了四个不同的版本。

懿德太子墓壁画

《旧唐书.外戚传武延基》记载:“寻与其(武延基)妻永泰郡主及懿德太子(李重润)等,话及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泄之。则天闻而大怒,咸令自杀。”

这份记载里,显示李重润的死是因为谈论张易之兄弟蒙上欺下,被武则天逼令自杀。

而在《旧唐书.则天武后纪》则记载他是因张易之的谗言而死:“邵王重润为(张)易之谗构,令自死。”

到了《旧唐书.张行成传附张易之》里,李重润却是被李显下令处死:“太子(李显)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

而在李重润本传的《旧唐书.懿德太子传》里,则是被武则天当场杖杀:“(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

要知道《旧唐书》虽成书于五代,但内容却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甚至很多都是原封不动照抄唐朝实录里的史臣点评,极具史料价值。

但同一件事却出现了四种前后矛盾的记载,有些不对劲。

那么到底是谁下令处死李重润的人呢?谈论这个之前,先得谈谈武周末期的政治生态。

01

武周末年,武则天在立李和立武之间,选择了立儿子李显为太子。

只是对武则天来说,将江山留给李氏后人固然会让李治在宗庙有血食,但却不能保证李氏上台后对武氏的反攻倒算,甚至更进一步清算武周一朝。

晚年武则天

要是真的到了这一步那么自己这个武周开国之君必然落不到好。

如何保证权力顺利过渡甚至保证自己日后不被清算呢?武则天想了一条妙计,让李氏和武氏联姻,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成李武的合流。

除此之外,他还让李氏代表人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代表人物武攸暨在明堂立誓,这么一来,李武日后有了共同利益,自然会进行政治上的和解,一旦和解,就可以确保自己武家不会被彻底清算。

而在联姻中,李显的三个女儿新都公主、永泰公主和安乐公主分别嫁给武氏的武延晖、武延基和武崇训,至于武则天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嫁给自己的堂侄武攸暨。

公主们下嫁了,皇子们也得娶妻。

其中李显的庶长子李重福迎娶了张易之的外甥女,第三子李重俊娶了武则天母亲家族杨氏女,最小的儿子李重茂当时不过五岁,自然没有娶妻,唯有嫡长子李重润没有婚配记载。

是李重润太小了吗?不,在明堂立誓这一年,李重润已经十七岁了,而且长得“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简直就是顶级高富帅,但在兄弟姐妹都成亲的情况下却坚持单身主义,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李重润不认同所谓的“李武合流”,不愿意娶武则天安排的女子,而武则天又不愿意让这个嫡孙娶其他势力的女子,双方就这么耗着,就将李重润耗成大唐“单身高富帅”。

李重润的不合作,自然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毕竟李重润是李显嫡长子,也必然是未来的太子,他的政治动向,对于武则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懿德太子墓女官

晚年的武则天对于李武的和解非常看重,毕竟这关系到自己是否能够善终,如今大唐未来的接班人却怀着深厚的仇武心理,这让她看到恐惧,也一直想找机会惩治一下李重润,最好能废掉他的嫡子位置。

02

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因病久不视朝,出入内廷的都是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宰相崔玄暐更是进言:“太子与相王足以侍奉汤药,宫廷禁地,不宜异姓人随意出入。”

武则天虽然表示赞同,甚至还感激了崔玄暐一番,但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毕竟对于此时的武则天来说,儿子虽亲,但皇权无亲情,天知道儿子们会不会借这个机会政变,还是离了自己就没权的面首服侍自己比较安全。

崔玄暐的进言也就不了了之了,但很快,武则天就听二张兄弟说李重润也在议论这件事,大怒不已。

根据二张兄弟说,李重润借机看望妹妹永泰公主的时候和妹夫武延基议论,说“二张专政”,恐有祸乱等等。

问题是这么私密的言论二张是如何知晓的?难道蹲在武延基墙角听的,很显然是有人告密。

权力最会蛊惑人心

而且根据日后韦后的态度,这个告密的人就是李显的庶长子李重福。

对于李重福而言,自己是李显长子,奈何却是庶长子,只要李显唯一的嫡子李重润下台,自己就有优先继承权,在皇位的诱惑下,说什么也要争一争,而且李重福也有和二张媾和的动机,毕竟他的妻子就是张易之的外甥女。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显复辟后,韦后将李重润之死归咎于李重福:“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最终被韦后流放于濮州。

而李显在位期间,曾经大赦天下,重犯都被赦免,但这个亲儿子李重福却唯独不准放还,可见这件事必然和李重福背后的掺和。

那李重润真的是议论二张乱政而被武则天迁怒吗?我看未必。

二张虽然深受武则天宠幸,但毕竟是面首,天天被百姓戳脊梁骨,朝廷内外,看不起二张兄弟的人比比皆是,甚至部分热心的正义百姓直接在二张弟弟张昌仪家悬挂大字报,辱骂他:“一日丝能作几日络?”

表面说的是“蚕吐一天丝能织几天布”,但“丝”谐音“死”,“络”谐音“乐”,暗指张昌仪仗势欺人享乐的日子还能过几天?

面对各种辱骂自己的话语,张昌仪权当看不到,默默撕下来,既不敢报官也没和武则天说。

可谁知大字报连绵不绝,张昌仪无可奈何,只能在大字版下写上一句:“一日亦足。”

一帮人都欺负自家头上了,为何二张视而不见?难道是心中有愧?

还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满朝文武都厌恶辱骂二张,武则天自然不会为了二张这个面首去得罪文武百官的。

此前宰相韦安石就在朝廷宴会上当着武则天的面赶走张易之,武则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嘉奖他的忠心。

可见在武周末年,二张就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凭什么百姓能骂,孙子(李重润)不能骂?

所以武则天暴怒的原因必然不是背后议论二张,而是二张添油加醋的构陷。

03

二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武则天带来的,身上已经有了深深的武周烙印。

二张身上已经有了深深的武周烙印

面对已经表明立场的李重润,他们知道一旦李唐复位,自己下场必然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知道武则天不满李重润不合作后,二张抓住了这个构陷的机会,意图扳倒李重润。

说实话,李重润和武延基本来就没多好。

一方面他仇视武家,一方面武延基的父亲就是谋求太子之位的武承嗣,得知李显被立为太子后郁郁而终,可以说武延基父亲的死,就是源于李显,两家不仅有夺权之恨,还有杀父之仇,关系能和睦就有鬼了。

所以我猜测二人之间的是有谈话,但估计都是场面话,后面或许因为一些问题而爆发矛盾争吵起来,被李重福得知,就告诉了二张。

而后二张添油加醋,将二人争吵之事告诉了武则天,引起武则天的愤怒。

武则天倒不是愤怒孙子议论二张,而是他们的争吵,打破了她一直努力勾结的李武合流的局面,毕竟作为继承人的李重润和武家人激烈对立争吵,势必影响李武表面的和平,甚至已经违背了之前明堂盟誓的约定,这一点,武则天不能忍,哪怕是表面的。

因而武则天打算敲山震虎,下令处死了李重润和武延基,让李武二家明白,违背明堂盟誓约定的下场就是死。

04

到这里,李重润为何死的原因已经找到了,那么是武则天下令杖毙、自缢还是李显下令自缢的呢?

我想,大概率是武则天逼李显下令,毕竟让这个李家代表站出来,更有威慑力,不仅逼他处死自己唯一的嫡子,甚至还通过这个机会给他敲警钟。

李显能怎么办呢?这些年,他对母亲的心狠手辣比谁都明白,不从,下场就是二哥李贤的下场,这个苦果,只能自己吞。

九月初三日,李重润死了,时年十九岁,武延基也死了,死于自刎。

而可怜的永泰公主,则在次日受到打击,死于难产,一尸两命,颇为凄惨。

永泰公主

接连丧子和丧女,李显的苦闷可想而知,只能等复位后,给可怜儿子应有的待遇。

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辟后第一时间为李重润平反昭雪,追赠为太子,赐谥号“懿德”,“温柔圣善”曰“懿”,“仁义合道”曰“德”,“懿德”就是李显对这个嫡子最好的评价。

考虑到李重润此前没有婚配,李显不愿儿子在下面孤单,特意找了国子监丞裴粹英年早逝的女儿结为冥亲,同穴而眠,共葬于乾陵之侧,而他的墓葬也非普通贵族墓葬,而是超规格的帝王陵寝。

懿德太子墓壁画

而最爱的永泰公主,从之前的“郡主”升格到“公主”(此前永泰只是郡主),和李重润一样,“号墓为陵”,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墓葬规格和帝王相等的公主。

死后如此逾制,或许就是李显为了弥补当初的亏欠,也知道儿女死的冤。

话说回武则天,女皇能成为唯一的女皇,靠的就是足够狠,在权力面前,所有的亲情都可以抛弃,只是她后谋划了一辈子,谁知道晚年居然翻车了,被儿子拉下台,最终凄惨死去,算是给她之前的努力开了个命运玩笑。

参考资料

【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武伯纶:《唐永泰公主墓志铭》,《文物》,1963年第一期

阎文斗:《千古悬案--永泰公主死之谜》,《视野》,1981年第五期

王小蒙:《懿德太子的身世及相关问题讨论》,《乾陵文化研究》,2015年

李小喵:《权力的困境——武则天和他的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23年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