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生产队干活出工不出力的说法?

园丁爱历史 2023-04-22 14:21:02

看了《为什么总有人否定大集体生产模式?这不仅仅是认知和偏见问题“》这篇文章,感觉又是一个“何不食肉糜”者,一个只从报纸、画报或电影上认知农村,或者是从干部的角度看农村的人。

咱先看看这位网友列举的、所谓的一些人“攻击”大集体的两个重点:

一是集体模式粮食产量低,

二是社员干活出工不出力。

这位网友用数据做了反驳,提供的数据是:“在人口增长近五亿的背景下,人均粮食从1957年的228公斤提升到1979年的349公斤。就是充分有力的证明!”

咱不知道这些数据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数据的真实性,似乎很多大集体的崇拜者都喜欢用数据说事。

但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人均粮食349公斤,那么我想知道这位网友,那时的城市人口是吃供应粮的,数据是真实的,是多少?大家应该很清楚吧!

农民一年的粮食是多少你知道吗?

我是六零后,从我记事起,到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前,我们鲁西北平原,分小麦最多的一年是八十斤,一般年份是五六十斤,玉米一百多斤,加上杂粮也就是二百五六十斤,顶多不超过三百斤,剩下的就是地瓜了,那时家家挖地窖存鲜地瓜,家家擦地瓜片、晒地瓜干,春天榆钱、榆叶、槐花从不放过,蒸榆钱(叶)、包槐花乞馏(菜团子),是每年必吃的食物。

可以说整个七十年代年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你拿数据说事,可是百姓的肚子有数,如果说农民吃的不好统计,城市户口供粮本是准确无误的。

再一个就是社员出工不出力。

不管用多少华丽词藻,比如热火朝天、争先恐后来形容,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生产队干活存在着严重的窝工、劳动力浪费的现象。

因为包产到户后同样的的活,农民用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干的很好,农民有大把的时间从事多种经营来改善生活。

农民干活出工不出力或者说干活打呼隆、磨洋工等都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这和农民的思想觉悟没关系,而是当时僵化的管理体制造成的。

我们农业的现状是人多地少、人多活少,生产队集体生产又要按时出工、出满勤干满点,这样就会存在三个人的活十个人干的现象。

那时除了忙种忙收的关键月份或挖河打堤,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干活不是什么热火朝天、争先恐后,而是不紧不慢、有说有笑,慢慢悠悠玩着干。

其实农民真的愿意磨洋工吗?如果队长说,今天把地里的活紧完,咱放两天假,这样可能才会出现干活争先恐后的场面。

但这是不可能的,队长也没有放假的权利,不管活多活少,社员要天天出工“混工分”,这种情况下需要干活你追我赶吗?

没活了队长要找活,也要出工,农活只要找总会有的,只是不用“着忙”干。

那些所谓的激情燃烧的场面,不是没有,很少,而且大多数是为了检查或拍照。

只看报纸、画报或电影来了解那时农村、农业的人,当然看到的都是激动人心的场面了,只是有一点不好自圆其说,那就是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2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3-04-25 13:50

    现在有不少企业也是一样,老板就喜欢看“热火朝天”。

园丁爱历史

简介:解真相,明辨是非,欣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