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平台经济下的生存法则

界嘉说趣事 2024-06-07 06:08:16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平台经济俨然成为当前社会的新主角。但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的商家试图挣脱平台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平台经济的罪与罚 我国平台经济早期多模仿国外商业模式,以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为标志,最初淘宝网对标eBay。受益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红利、网民猛增和技术创新,平台经济实现了飞跃,截至2022年底,国内价值超10亿美元的平台企业254家。 从经济学上看,平台的核心原理就是匹配,是供需交易双方互动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平台将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等多种市场主体连接在一起,以信息流为纽带,并剔除了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形成新的业务流程、产业融合及资源配置模式,更高效、便捷地完成交易。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中国的平台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产物,在提高交易效率、便利人民生活、吸纳灵活就业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但是,就像硬币有两面,平台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改变传统商业秩序的同时,也从最初的“独角兽”成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庞然大物,在发展过程中,平台经济天然具有网络效应和马太效应,容易形成垄断,因此,近来“抵制平台垄断”的呼声高涨。 1、高额佣金。 若问谁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房东?非各大电商平台莫属,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均在列。 平台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常常设置诱饵,如免费入驻、佣金最低、流量分成,甚至承诺提供高额补贴等,而等商家真的入驻,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平台则会逐步取消相关补贴,商家相应的支出还会大幅上涨,当有商品或服务出售、变现时,平台就根据其所收入的价款抽取管理费,大约10%—40%不等。 实际上,从经营来看,10%及以上的纯利润已经是暴利了。正是印证了那句话:“养肥了再杀”。 以天猫某店为例,天猫扣点5.5%,推广成本15%。此外再有店铺的其他开支,包括人工11%、快递12%、售后2%、财务成本2%、水电房租2%,加上税务,如果没有50%以上的毛利率,这家店很难持续经营下去。 平台商家运营成本不断升高,曾有重庆、山东、河北等地餐饮协会纷纷指责美团的佣金过高,令疫情之下经营不善的商家们雪上加霜,广东餐饮协会更是直指美团涉嫌垄断。 2、垄断。 平台经济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符合网络效应和梅特卡夫定律,即平台的价值与平台连接的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互联网细分领域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会形成寡头平台占主导的市场格局,从而出现垄断。 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平台企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而涉嫌垄断,最终导致被立案调查,像我们熟悉的阿里、百度、美团等均吃到了罚单。 互联网巨头在网络上已经拥有绝对话语权,如果比喻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不为过。有评论就直接指出,平台企业做大以后,逐渐暴露出垄断的弊端,唯利是图、无序扩张。 3、恶性排挤竞争。 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权属本该归平台用户所有,但在如今的技术体系下,却往往被平台运营者劫持而归为己有,运用算法和流量对商家进行控制,以“二选一”、独家交易权、数据拒接入等方式恶性竞争,购物、外卖、出行等行业恐怕都在所难免。 平台企业凭借数据、技术、资本优势,从供需两端限制和排斥竞争,有的强行提高服务费率;有的逼迫商家“二选一”,肆无忌惮挑战商家的自由选择权,要求不得在竞对平台经营;或是通过补贴、折扣、优惠等激励性方式实施限制;又或是通过屏蔽店铺、搜索降权、流量限制、技术障碍等惩罚措施来排挤竞争。 双十一、双十二前后不乏这样的案例发生,而众多的中小商家迫于平台施压,不得不选择站队。但这对于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却是十分不利的。 4、唯利是图。 除了基本的佣金、管理费,商家要想在平台上经营得好,还得购买推广、直通车等,其底层逻辑就是商家为自己在平台上花钱打广告、插队。当被用户关键词搜索时,购买推广的商家就会被排名靠前。 实际上,我们在购物平台上也常看到“广告”标志的商家都排在前边。只要为平台付费了,就不会去管它是否真的好、真的是用户需要的,它就是被首先推荐。其结果就是,挤压了更多普通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形成“强者恒赢”的局面。 平台企业通过贩卖流量获取巨额广告与导流收入,通过贩卖数据实现与其他企业的共赢,也就是,用这些数据与流量掌控平台上商家和用户的参与和行为。 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让用户看到用户想看到的,且都是对平台有利的。甚至,平台为了漂亮数据,更是引发了刷好评、刷流量、刷订单的各种黑灰产。 二、如何打破平台的收割? 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商家,在攫取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而非杀鸡取卵。2022年我国互联网平台服务收入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1%,是有统计以来首次下滑。 虽然平台给商家带来不少束缚,但其优势不可磨灭。而且,平台经济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实体商户。如何运用好平台,实现平台与商家的双向奔赴,发挥1+1>2的效果,也值得思考。 1、 建立私域流量池。 在流量被互联网平台垄断的情况下,商家不和平台合作基本上是等死,和平台合作又是找死。所以,商家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流量池,留存用户,不再为流量付费呢? 我们都知道,平台经济是一个公域的流量,用户能看到你,也能看到你的对手。而商家经营的本质是对用户忠诚度的争夺,想办法从公域流量里抓取用户,并能够让这些用户留存下来,重复交易,也就是锁客。 于是,商家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如粉丝群、福利群、APP、小程序等,尽量用更多的福利和办法与用户互动、维系用户,以实现用户沉淀。 而且,除了自己一家之外,还可以建立区域性的、综合性的用户群,比如在本社区内的非同质性商家,或上下游的商家,共建一个大的消费群,既方便用户,也实现资源共享。 2、 做好线下服务和体验感。 购物是一种体验,是享受一种服务。既然平台电商可以用“价格”逆袭,实体商户也可以用“服务”扳回一局。 毕竟,网购只能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却缺失了消费者逛街、进店的体验。而实体店面商家通过对店铺的个性化设计、周到的服务体验等,充分为客户营造满足感,就能够弥补这部分的不足,这也是平台难以给予用户的。 而且,用户通过线下店,体验品牌的文化、产品的功能和服务,满意以后再消费,也会大大减少退货的现象。如小米手机,虽然有线上平台销售,但它仍然有开设线下小米之家作为体验店。 3、 借力打力,线上线下相融合。 线上线下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绝佳的商业模式。围绕用户新的生活方式,提供线下体验、线上购物、让用户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是未来每个商家必须要做的。 以卤食商家为例,通过抖音、快手等当下火爆的短视频APP实现线上引流,再结合平台,用“互联网+外卖”、“互联网+微信”、“互联网+淘宝”等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 打通线上线下融合,就要建立全渠道的数据。订单、库存、商品、促销等数据的高度融合是关键。线上线下数据贯通后,就可以根据精细画像为用户推荐商品和服务,更大程度上抓住用户需求,提高出单率和复购率。 打破垄断:平台经济下的生存法则
0 阅读:0

界嘉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