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去感受生活。
慢下来,去独处,去思考,去阅读,去旅行……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并非仅仅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焕然一新的力量,其目标是获得“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一、你无法放手的原因
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依赖物质、重视物质的历史很长,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
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扎进这个无法想象的物质过剩时代。
过剩的物质堆积给人们带来焦虑、抑郁。
说实话,还不如像15年前,大家有什么怒气就倾吐出来反而会更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就相当于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如果母亲(妻子)总是闷闷不乐,愁眉不展,那么这样消极的“负面磁场”会影响到全家人,导致最后大家都陷入了郁闷的状态。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当我们还是个婴儿时,想哭的时候可以尽情大哭;想吃奶的时候,可以用力吃奶;想拉屎撒尿的时候,谁也管不了。无论“获取”还是“排出”,都不存在任何阻碍。
然而,当我们长大后,被断掉爱喝的母乳,被去掉尿不湿,不得不自己控制排泄的欲望和时间。我们被放逐到“规矩世界”的条条框框之中,缩头缩脑、畏首畏尾地学会了忍耐。
二、如何进行断舍离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1、观念上的断舍离。
人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在怎样的物品过剩的环境里生活,其实完全没有什么概念。
很多女性很容易陷入自责的脑回路中,把自己定义为“不会整理的废柴女”。特别是很多职场高知女性,非常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2、物品上的断舍离。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焦点集中在“这是不是我需要的”,而不是“这个还能不能用”。
而被父母、配偶、学校老师等价值观影响而接受的东西,则是“他人轴”支配下做出的选择。
虽然他人价值观并非不好,但一定要记得主体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很多情况下,他人的价值观不会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在断舍离的过程中,坦然地正视那些有违和感的思维、观念,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对“现在”的我来说,那些“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应该处理掉。
3、找“出口”,从能出成绩的小事着手。
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庞大的整理量,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特别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半推半就地把处理杂物的任务无限期延后了。
有很多“必须去做的事情”,却“提不起劲儿行动”,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持续下去,会过度泄漏我们的精气神。这才是真正的“太可惜了”。
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
肉体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可能让自己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所以,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
三、断舍离如何改变人生
舍得便是获得。复位人生,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重拾自信心,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1、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物品是“看得见的形态”与“看不见的情感”的集合体,物品还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
自己手中的东西是基于你的某种价值观,基于你的思考、选择和决断之后出现的。即便是想也没想就入手的东西,它本身也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投影。
正因为如此,才说“物即物,又非物”。我们在获得和抛弃这个“思维的证据”,也在更换自己的思维。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2、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随着生活上这些令人开心的小变化不断累积,闭塞的人生逐渐疏通,恢复流动,也会逐步带来其他的变化。
对于一个人来说,工作、合作伙伴、家庭关系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因此,“离婚”“辞职”这些词汇总是带来消极色彩。然而,不管是离婚还是辞职,都是认真整理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心后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开启真正的人生。
3、沟通力显著提升。
人生的入口即呱呱坠地,出口即寿终正寝。而人生中的各种事情、各种邂逅、各种离别,又或者是学校、公司、组织等都属于出入口之间的流动的空间。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四、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德国诗人歌德有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1、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其实,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因此,要通过杂物的断舍离,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学会抛开期待和执念。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2、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1)“信息”与自在人生
“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要分量的必要信息。”这种距离感是现在这种信息泛滥时代每个人都必需的东西。
固然,信息不足并不好,但是,如同物质过剩扰乱我们的思维一样,信息泛滥也会引起思维混乱。这要比缺乏信息更遗憾和不幸。并且,信息并不像物品一样,能从视觉上感受到空间压迫感,因此就更需要警惕信息过剩。
2)“时间”与自在人生
同样道理,日程安排的时间能坚持做到“镇定、宽松、充实”,就仿佛有凉风吹过,呼吸也变得顺畅,心里变得舒服极了。只要稍微意识到这一点,每天的时光就明显变得轻松又充实了。
3)“烦恼”与自在人生
与杂物同样,陷入烦恼而不能自拔的人很难去客观地、带着全局视角来看问题。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一下三种:金钱,健康,人际关系。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4)“家务”与自在人生
东西一多,做起来就非常烦琐。所以,“麻烦”这个词就在脑海凸显萦绕出来。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3、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不管年龄如何,不管健康与否,如何才能让“当下”的自己获得自在的人生,如何充实地过好“当下”?
从前,一位僧人兼宗教学者曾经这么形容断舍离: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
深夜叩问:你生活中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