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伏养生宝典

界嘉说趣事 2024-07-14 15:12:43

“养心,晚睡早起,多食酸、苦。”

7月15日(下周一)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

前不久,北大教授李玲曾言,国人现在存在看病频次高、过度医疗的问题。

那么,不妨运用三伏天养生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调适身心。

“顺四时而适寒暑”。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给我们以哪些指向。

人赖阳气以为本。心肺之阳在上焦,脾胃之阳在中焦,肝肾之阳在下焦。

人体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向外生发;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日落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衰退,汗孔也开始闭合。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而拒守在身体内部,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

人体过度烦劳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

阴是把精气蓄藏在体内,而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从外部护卫人体,而使体表坚固紧密的。

就人体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部位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

01 四季与养生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肝脏,使得供给夏季长养之气的能力减弱,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病变。

夏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节。此时天气沉降,地气升腾。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保持情绪怡悦,不要愤怒,使面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要使气机宣泄,畅通自如,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心脏,使得供给秋天收敛之气的能力减弱,秋天会患上疟疾。

秋季,是平定收敛的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保持情绪安宁,要收敛神气,不急不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清肃。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脏,使得供给冬藏之气的能力减弱,冬季就会发生飧泄病。

冬季,是万物蛰藏的季节。此时,不要扰乱体内的阳气。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要使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又不露声色。还要躲避寒冷,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令阳气损耗。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肾脏,供给春生之气的能力减弱,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

02 腑脏的保养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与小肠在丙丁日最为旺盛;心对应五种情志中的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所以应当进食酸味来收敛它。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在甲乙日最为旺盛;肝对应五种情志中的怒,怒则气急,而甘味能缓解气急,因此应当进食甘味来缓解它。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与胃在戊己日最为旺盛;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因此应当进食苦味来燥湿健脾。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与大肠在庚辛日最为旺盛;肺主气,其性清肃,如果气上逆,就会引发肺病,苦味能泄,所以应当进食苦味来宣泄它。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与膀胱在壬癸日最为旺盛,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所以应当进食辛味来润泽它。

思虑损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能损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够损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恐惧损伤肾,但思虑能平抑恐惧;寒气损伤血,但燥气能平抑寒气;过食咸味会损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肝开窍于目,与四时中的春季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部,发病部位多在头部。在五味中属酸,在五行中属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

心开窍于舌,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血脉,发病多在五脏。在五味为苦,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

脾开窍于口,与四时的长夏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肌肉,发病多在脊部。在五味中为甘,在五行中属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

肺开窍于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皮毛,发病多在背部。在五味中为辛,在五行中属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

肾开窍于前后两阴,与四时的冬季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骨骼,发病多在四肢。在五味中为咸,在五行中属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给其所克之脏,病气滞留于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

例如,肝从心脏接受病气,然后病气传行于脾脏,滞留于肾脏,传到肺脏会致死。

一般来说,形体与脉象一致的人能活。脉息时快时慢,错杂不调的人会生病。

先观察测量病人身形的肥瘦,了解其正气虚实。

实证要用泻法,虚证要用补法。首先要去除血脉中的凝滞,然后再调补气血的虚实,不论治疗什么病,都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03 五味调五脏

肝与青色相应,肝病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属于甘味。

心与赤色相应,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属于酸味。

肺与白色相应,肺病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属于苦味。

脾与黄色相应,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属于咸味。

肾与黑色相应,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属于辛味。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过食五味而受到伤害。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而亢盛,脾气就会衰竭;

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就会抑郁;

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面色发黑,肾气就会失去平衡;

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濡滞,胃气就会薄弱;

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松弛,精神就会受损。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

心气失调会嗳气,肺气失调会咳嗽,肝气失调会多言,脾气失调会吞酸,肾气失调会呵欠、打喷嚏。

胃气失调则气逆为哕,会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递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跳水道,则水液泛滥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骼。

五劳所伤:久视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行则劳于筋膜而伤筋,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

#夏季到了,你知道怎么养生吗#

0 阅读:65

界嘉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