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规律,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规律,来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达到目的。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尔虞我诈的情况并不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它来自自然进化过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
所以,当我们愤世嫉俗地说这个社会就是弱肉强食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冷静地思考:也许我们应该接受弱肉强食规则,并在这个规则下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
那些善于利用自然规则的人,无需使用太多个人力量就能达到目的,就连目标对象也往往认为自己的顺从是受自然力量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
1、对比原理:引导消费者
一些人借用对比原理的影响力大发其财,而人们却无法看出所谓天时地利都是他们自己营造出来的。
服装零售商就是这么做的。
一位顾客走进一间时髦的男装店,他想买一套三件套的西装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一位营业员,该先带他看哪种衣服,才能让他花更多的钱呢?
营业员得到的指示是:要先将售价高的服装卖给他。
而我们的常识可能恰恰相反,我们会认为如果顾客刚花大笔钱买了一套衣服,那他就不愿意花再多的钱去买一件毛衣。
但服装零售商的做法刚好与对比原理相吻合:先卖套装。因为等到顾客挑选毛衣时,即使再贵的毛衣与套装的价格一比,也就显得没那么贵了。
引导消费很重要。
一个真相:销售这个职业,需要与人打交道,他们在打交道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多卖货、多赚钱),而并非客户的目的。
2、互惠:主动给予,坐等收获
中国有句俗语: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别人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我就应该在他生日时回赠一件礼品。
社会人类学家把这种“偿还网”视为人类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
现实生活中互惠的表现:
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于是,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主动赞扬对方明显的优点、优秀的表现,之后,对方就会主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你。
超市里“免费试用”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在那里,顾客可以免费品尝到一小块奶酪或一小片肉。现实是,如果接受了那个满面笑容的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免费食品,很多人就很难做到把牙签一扔转身离去。因此,他们往往会买一点东西。
如果对方习惯接受免费赠送了呢?有两个思路:一是坚持下去;二是在赠送的时候直接将对方以为的目的说出来,并予以否定,还安慰对方不要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其结果就是对方的心理负担会更加强烈。
主动让步也是一种互惠。
你先提出一个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对方拒绝的请求,真被拒绝之后,你再提出一个小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这时,第二个请求就容易被答应。
因为,对方认为你已经做出一个让步,因而对方在心里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做出相应的让步。
3、承诺和一致:承诺的压力
“在开始的时候拒绝,总比在最后拒绝容易得多。”
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会采取行为以证明之前所做的决策。
美国总统大选前,候选人总是想方设法进行筹款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筹得款项较多的人,都赢得了最后的大选。筹得款项越多,说明支持这个候选人的捐款人就多,这些捐了款的人一定会力推自己用钱支持的候选人赢得大选。
让孩子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不写下来要大得多。因为书写下来的承诺,更容易得到一致性。
企业管理中这个手法常见,让员工将其计划月度内实现的目标用书面形式写下来,并公开张贴在显眼位置,从而不断起到强化其动机的作用。这也是一致性的高度体现。
人们担心一样东西可能会失去,通常发生在认可这样东西以后。所以,直白地讲,应该是“一致性+短缺压力”导致的行为。
有一个案例:圣诞节前,玩具商们故意不充分供应某种特定玩具。大部分家长以为这些玩具卖光了,只好买另一种差不多的玩具来代替。而这些代替玩具,当然是供应得足足的。但圣诞节后,玩具商们又开始为那些特定的玩具做起广告。这下,孩子们更想要了,他们会哭着跟父母说,“你答应过我的,你答应过的。”家长们只好履行诺言。
4、社会认同:利用从众心理
“认为某种观念正确的人越多,这种观念就越正确。”
社会中总是会有大规模的从众行为。
社会认同从周围人的行为开始逐渐影响着你,而且,恐怖的是,你自己还不知道。
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尤其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行为的时候,周围人的做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调研发现,购买一本书的前三个原因是:听了一位专家的推荐,看了有关的书评,身边的朋友在阅读。这三个原因其实都是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
一般地,根据大众的经验去做,的确可以少犯很多错误,因为多数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确的。
但社会认同原理的这个特征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致命弱点。
我们往往推断别人的行为总是更正确。孰不知,一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这样被人利用了。比如,酒吧侍者常常会在酒吧开门之前在自己的托盘中放几张钞票,假装是前面顾客留下的,为的是给客人留下“给小费是酒吧里应有的行为”这种印象。同样,教堂的募捐也会在收钱的篮子里放些钱,而且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广告商最喜欢告诉我们某种商品增长最快或销售最旺,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必直接劝我们相信他们的商品质量很好了,只需说其他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商品质量了。
5、喜好:相似+投其所好
销售过程中,有效地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重复对方用过的词汇,会得到对方的欣赏,从而使对方愿意与你交谈,对成交有利。这就是喜好,也是古语所说“投其所好”。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是很自然的事。
比如,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会模式,通过给聚会的女主人提成的方式,特百惠公司做了一项很巧妙的安排:它使自己的顾客从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一个谁也不认识的推销员那里购买这些产品。
朋友之间的友谊,被商业活动广泛的利用。有发现,即使朋友不在场,很多情况下只要提到这位朋友的名字就可以了。喜好原理同样可以生效。
比如,当推销员去拜访一个新的潜在的客户,他会被一个“**建议我来拜访您”的朋友的名字武装起来。
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交方面很有优势。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而且,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在需要帮助时更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在改变人们的意见时更有说服力。
我们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会使我们对他们产生好感。
因此,对于想博取好感的人,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出与他们的相似就能达到目的,甚至可以声称自己有类似的兴趣和背景。
6、权威:天然的敬服
对权威的敬重感,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告知,服从权威是应该的,违抗权威则是错误的。这个重要信息存在于父母的教导、学校的童谣以及童年时听过的故事和唱过的歌曲中,并一直延伸到成年后所遇到的法律、军队和政治制度。在所有这些教诲和经历中,对规则的服从和对权威的忠诚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旦我们认识到服从权威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就会很容易对权威人士产生自动的顺从。
头衔、衣着和外部标志,是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
一个人的头衔越显赫,人们对这个人的身高就估计得越高。
如果有一个显赫的头衔,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得到别人不容易得到的机会。
对头衔的重视,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识别能力。没有识别能力的人,才会将真才实学建立在一个空虚的头衔上。
一个保护我们不受权威地位影响的方法,就是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辨别能力。
7、短缺:饥饿营销,制造竞争
“爱一样东西的方法,就是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对短缺原理最直接的应用是“数量有限”策略。也就是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紧张,不能保证一直有货。
数量有限的信息,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完全是骗人的。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用意都一样:那就是让顾客相信某种东西不可多得,从而提高它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
还有,就是“截止日期”策略。也就是对顾客获得某种商品的机会加以时间上的限制。
一种方法很受那些使用面对面、高压手段的销售人员的青睐,他们常常告诉顾客,除非立即购买,否则以后买的话就要付更高的价钱,甚至根本买不到。
推销员也会对犹豫不决的顾客玩弄同样的手法。例如,一个房产中介在试图把房子卖给一个态度暧昧的潜在顾客时,有时会打电话告诉对方另一个人已经来看过房子了,并且很感兴趣,计划第二天再来谈条件。
这种策略通常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怕输给竞争对手,很多顾客马上就从犹豫变得积极起来。
希望拥有被争夺的东西的愿望,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当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变得很难得到时,难免会有些焦躁不安。在大规模的停业抛售或大降价中,去抢购的顾客就说,他们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卷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