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困境:撤不撤藩都必须死,悔不听洪承畴之言,只能造反了

醉波看过去 2025-01-31 18:44:40

康熙八年(1669年)5月,康熙帝还沉浸在铲除鳌拜之后亲政的喜悦当中,一封来自云南的奏折却马上让他眉头紧锁:吴三桂又要钱了,而理由也很正当,是为了平定云南苗蛮,康熙帝根本无法拒绝。

这已经不是吴三桂第一次要钱了,从顺治时期开始,吴三桂就经常找朝廷要钱,一直要到康熙帝亲政,吴三桂还在要钱,似乎云南的战事永远无法停止。

有一个统计数据是,仅在顺治十七年,朝廷就给了吴三桂九百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两藩,清朝每年供养三藩需要2000万两,占当时清朝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让清朝苦不堪言,但为了西南边陲的安稳,清朝又不得不依赖三藩,要什么给什么。

其实,西南边陲有战事不假,但并没有三藩所说的那么多战事,也不需要耗费那么多钱,可以说三藩将清朝帝拿捏地死死的,尤其是吴三桂。

那么,吴三桂是怎么拿捏清朝的呢?

这事还要从1659年吴三桂坐镇云南开始,那时候的他还是郡王,而不是亲王,清朝为了让他帮着消灭永历政权,于是授予他总管云南军政之权:

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舆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物。

这一权力的赋予,使得吴三桂成为云南实际上的统治者。

后来,在吴三桂的主持下,云贵地区相继平定,南明基本走向灭亡,永历帝也逃到缅甸,只有少数残部继续抵抗,大的战事基本结束。

而后,吴三桂的军队开往云南镇守,庞大的军费开支让朝廷很吃力,便产生了裁军的想法。

吴三桂为了避免实力被削弱,于是提出出兵缅甸,逼迫缅方交出永历帝的建议,清朝明知道吴三桂是在甩手段,但还是同意了,因为杀死永历帝比裁军更重要。

于是,吴三桂就发兵十万攻打缅甸,一直打到缅甸首都城外,缅甸国王被迫交出永历帝,吴三桂则带着永历帝回到云南,不久就将永历帝杀死。

事实上,这是吴三桂的一个重大失误,他为了保存实力,也为了邀功,而杀死永历帝,实际上永历帝对他很重要,万万不能死。

为什么不能死?

对此,早在吴三桂入云南之前,洪承畴曾提醒过他:

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

想要永远在云南为王,就不能杀掉永历帝,其核心思想是“养寇自重”。

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云南还有战事,那么清朝就永远需要吴三桂;反之,如果云南无事了,那么清朝是不允许吴三桂独占云南的。

但是,吴三桂起初并没有体会到洪承畴这句话的深意,为了应对清朝的压力而杀掉了永历帝,数年之后他将为此感到后悔。

事实上,吴三桂自从投降清朝之后,虽然封王拜将,但日子其实一点也不好过,大仗恶仗都是他去打的,清朝其实是在利用他对付汉人。

吴三桂当然也清楚,只要自己没用了,清朝就会抛弃自己,所以他认为,自己必须保住实力,只要手上有兵,那么清朝就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所以,吴三桂选择杀死永历帝,这为他换来了“晋爵亲王,兼辖贵州”的待遇,也暂时保留了兵力。

表面上看,吴三桂风光无比,其实他与清朝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点,因为南明灭亡了,他的作用就严重削弱了,清朝还能容忍他的存在吗?

清朝当然不能容忍他了,但是云贵两地存在一些南明残余势力,并且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土司,也没有完全平定。

所以,清朝为了稳定云贵局势,让吴三桂继续坐镇云南,但同时对其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将他的嫡子吴应熊召入京城作为人质。

吴三桂是个有野心的人,但他的野心一开始并不是造反当皇帝,而是像明朝的沐府一样,成为云南世袭的平西王。

清朝对吴三桂的野心,其实洞若观火,所以进一步采取了限制措施。

比如康熙二年,朝廷下令收缴平西王印,同时废除他在云南的人事权,收归吏部所有。

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

清朝的做法让吴三桂如坐针毡,为了缓和与清朝的矛盾,他主动上书,请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政务之权,清朝又趁机云贵两地督抚直接听命于中央,同时剥夺了他在云贵两地的所有司法权。

此事过后,吴三桂回首往事,算是彻底明白了洪承畴为何叫他不要杀掉永历帝了,其实他是可以不杀永历帝的,只怪自己太贪心,既想保存实力,又想立下诛杀永历之功,结果干了一件大错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朝廷如果裁军,也只能从吴三桂明面上的五十三佐领、绿营兵十镇,总计五万多兵力当中裁撤,哪怕裁一半,他还有二三万兵力。

更何况,吴三桂真正的实力并不在明面上,而是在他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私自接纳的降兵,以及各处投靠他的兵力,总人数远多于他给清朝兵册上的数字,保守估计大约有十几万,加上亲属至少有几十万人。

也就是说,清朝即便裁军,吴三桂手上的兵力依然是很多的,更何况他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在云贵招兵,根本不用在乎裁军。

也就是说,与杀掉永历帝带来的后果相比,裁军似乎对吴三桂的影响更小,但他鬼迷心窍了,竟然没有理解洪承畴的意思。

吴三桂遭到清朝打压,尝到杀掉永历帝的恶果之后,开始积极思考自救对策,狡猾的他最终想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即“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也就是说所谓的养寇自重。

吴三桂认为,永历帝虽然死了,但南明残余势力还在,云贵的少数民族和土司还在,那就可以制造“战事”了。

于是,吴三桂开始频繁上报,一会说土司作乱,一会说有人反清复明,一会又说少数民族暴乱,给清朝留下了“滇土难收,滇局未结”的印象。

因为“战事”太多,吴三桂经常张口向清朝要钱,清朝为了稳定西南边陲,也只能不断给吴三桂钱。

云南当然没有那么多战争,这些要钱的理由大多是吴三桂编造的,或者故意制造的事端,只要他想打仗,就总有打不完的仗。

因为这一缘故,清朝被吴三桂拿捏地死死的,他还趁机发展个人势力,比如在云南收取沉重的赋税,给云南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史书有诸如“庄佃三百六,铺税千万两”的记载。

再比如,吴三桂表面上主动裁军,实则暗中进行军事布局,他的兵力不减反增,而且从外地购买了大量战马和武器、火药。

经过一番操作,吴三桂成为了真正的“云南王”,他在云南的生活之奢靡,连康熙帝都没法比,他还用钱收买了云贵两地的官员,导致大量官员投靠到他门下,不再忠于朝廷。

如此看来,吴三桂过得那是相当滋润,似乎摆脱了杀死永历帝的不良影响,可以永久作为云南的统治者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里就要说到康熙帝了,尽管他年纪不大,比吴三桂小足足46岁,但他很聪明,也很有远见。

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帝虽然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他大感惊讶。

那时候,吴三桂在没有告知朝廷的情况下,带着大队人马来到京城,说要祭奠顺治帝,大军驻扎在城外,旌旗招展,兵马塞途,居民避走。

当时,清朝对吴三桂已经很忌惮了,担心他趁机作乱,于是在城外张棚设奠,待祭奠完毕吴三桂离去后,满朝文武这才松了口气。

康熙帝对这一事件的记忆十分深刻,小小的他就意识到,三藩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等到康熙帝亲政之后,喜爱读书和思考的他,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又见三藩养寇自重,企图割据西南,于是将三藩及河务、漕运作为最紧要的三件事。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可见,康熙帝早就决定撤藩了,吴三桂自以为养寇自重的把戏可以骗过朝廷,其实他早在他杀死永历帝那一刻,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康熙帝亲政之后,对三藩动作频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容不下三藩,但吴三桂却继续做着永镇云南的美梦,他相信自己的作用跟沐英一样,朝廷不会撤藩。

实际上,吴三桂太没自知之明了,沐英与朱元璋是啥关系,他与康熙帝又是啥关系,显然没有可比性。

再一个就是,沐家对朝廷忠心耿耿,吴三桂不过是个降将,清朝从一开始就不那么信任他,所以他的处境跟沐英完全不一样。

三藩当中其实有明白人,那就是平南王尚可喜,他知道康熙帝意在撤藩,与其等到朝廷下令撤藩,不如自己主动要求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突然向康熙帝提出“仍归辽东,安插故土”,康熙帝对此大感意外,于是连忙召群臣商议对策,最终同意了请求。

吴三桂得知这事后,也感到很意外,他没想到撤藩来得如此之快,为了试探康熙帝的态度,他与耿精忠同时上书请求撤藩。

吴三桂的本意是希望朝廷能挽留自己,就像明朝挽留沐英那样,但康熙帝认定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之可也”,于是同意了二人的请求,还命令二人及其部众移镇山海关外。

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

这下子吴三桂就傻眼了,原来自己导演的养寇自重的把戏,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他再次深刻体会到洪承畴之言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到这个时候,吴三桂其实还没想到要造反,因为他的本意不是造反,而是永镇云南,既然云南无法待了,那如果能在关外继续坐镇一方,也未尝不可。

于是,吴三桂向朝廷表示,自己愿意撤藩,只不过朝廷必须拿出一笔钱,毕竟他手下将士及家属那么多,关外又那么远,需要一大笔银子的搬家费。

吴三桂料想,朝廷是拿不出这笔钱的,既然没钱搬家,那自己就可以留在云南了,于是皮球就被踢回给康熙帝了。

康熙帝当然没钱了,清朝的家底不厚,光是三藩每年就要那么多钱,其他用钱的地方又多,国库早就空虚了,实在没钱给。

但是,撤藩是必须要进行的,不能因为没钱就不做这事了,在康熙帝看来,三藩手上的那帮骄兵悍将是巨大的隐患,在内地每多待一天,造反的可能性就增加一点。

于是,康熙帝告诉吴三桂,既然都移镇关外了,还要那么多兵干嘛,没用的都裁掉。

要知道,关外可是比较安稳了,没什么战事,这就意味着,吴三桂手下的绝大多数兵员都要裁掉。

这下子,皮球又回到给吴三桂这边了。

前文说到,吴三桂手下兵力远大于纸面数据,所以搬家确实需要一大批钱,尽管他在云南捞了不少钱,但没有朝廷拨款,这事他办不成,因为他的钱不够,平时养兵都需要朝廷帮忙,现在裁军需要更多钱,他实在拿不出来。

吴三桂养私兵这件事,朝廷当然知道,也知道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冤大头,白白给吴三桂输血,吴三桂如果真的同意撤藩,就应该拿出点诚意来。

吴三桂心里那叫一个苦,因为朝廷不给钱,他就必须让一大群人在拿不到补偿的情况下被裁掉。

但问题是,吴三桂手下各个都是骄兵悍将,不给钱他们能干吗?想当初,这些人之所以跟着吴三桂,不就是冲着吴三桂的阔绰去了的吗?

尤其是,这些人当中不少是前明或者南明官兵,对清朝没有好感,只想跟着吴三桂发财。

吴三桂如果告诉这些人,现在没钱给你们,你们自谋生路吧,你猜这些人会怎样?多半是要造反杀掉吴三桂,然后跟清朝火并的。

尚可喜何尝不是如此,他主动配合清朝撤藩,其实是他一个人的主意,他的手下可是没有一个人同意,就连他的儿子尚之信也不同意。

为这么不同意?因为广东很富裕,待在广东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到寒冷的关外去了,就只能过苦日子,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们接受不了。

因此,以尚之信为首的一大帮人,一直在明里暗里阻挠清朝撤藩,但尚可喜不为所动,于是将士们就哗变了,把他给扣押了。

可见,撤藩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撤掉三位藩王,而是关系到一帮兵痞的利益,吴三桂倒是可以到关外继续当富家翁,但他的手下肯定不会干,所以他为此感到苦恼。

越是朝处境艰难的时候,吴三桂就越觉得洪承畴的话是多么有道理,如果他不傻永历帝,哪怕永历帝啥也不干,就安安静静地待在缅甸,清朝也绝不会想到撤藩,吴三桂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苦恼。

如何破局?

吴三桂留在云南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移镇辽东又必须裁军,但问题是他没钱裁军,康熙帝也没钱给他。

这个时候,吴三桂想起了当初自己在山海关的处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后只能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以自保。

现如今,吴三桂也只有一条路可选了,那就是造反,不造反的话,清朝不杀他,他的那帮手下也要杀他。

当然了,造反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但好在耿精忠和尚之信跟他的处境一样,他可以拉着此二人一起造反。

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反清复明势力,以及那些不服从清朝统治的官员、少数民族土司,甚至连远在台湾的郑氏家族,也都是潜在的盟友。

因此,吴三桂认为,造反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远比撤藩的风险要小。

于是,吴三桂就真的造反了,他先是背叛明朝,后来又背叛清朝,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三姓家奴”。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遇到了康熙帝这个对手,他太小看康熙帝了,所以他后来造反失败了。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吴三桂造反后,形势一度很好,但他白白浪费了几个月时间,没有及时渡江作战,结果给了康熙帝运筹帷幄的机会,结果反胜为败。

吴三桂之所以犹豫,其实他是想迫使清朝给他世镇云南的权力,只是康熙帝坚决消灭三藩,所以他的愿望没有得逞,只能继续造反,还登基称帝当了皇帝。

回到问题的开始,为何说吴三桂会后悔杀掉永历帝,永历帝之死为何决定了他的结局呢?

我们都知道,永历帝是南明皇帝,背后的支持者是一群汉人,吴三桂也是汉人,却背叛汉人投降了满人,所以他在清朝的名声一直不好。

但是,吴三桂在清朝活得很滋润,只不过是建立在南明还存在的基础上。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没有什么人比南明的威胁更大了,因为南明背靠汉人,而清朝统治的恰恰是明朝的国土,汉人占据大多数。

清朝统治者认为,只要南明还在,那作为多数人口的汉人,随时都有可能起来反抗作为少数的满人。

也就是说,只要南明还在,清朝的统治地位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为何清朝统治者要花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打击南明,甚至不惜让三藩坐镇西南成为割据势力的重要原因。

为了消灭南明及残余势力,清朝付出了太多,三藩也借此机会发展壮大。

但从本质而言,三藩的存在,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南明的存在,尽管永历帝后来跑去缅甸了,但清朝统治者还是很不放心,给了吴三桂很大的支持力度,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毫不吝啬。

但是,吴三桂杀了永历帝,汉人失去了抗清首领,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尽管云南确实存在一切反抗势力,少数民族也不安分,各地土司也时常闹事,但这些都问题与南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吴三桂却一直拿这些来说事,把康熙帝当傻子,康熙帝当然不爽了。

所以,以永历帝之死作为分水岭,吴三桂的作用就失去了,在清朝统治者心中的份量也大打折扣了,之前是扶持,现在变成打压,尽管吴三桂一度拿捏清朝,但康熙帝早就看穿了他,为了稳住他而选择配合,等到自己亲政,然后实施撤藩。

如此看来,在康熙帝眼中,吴三桂都是个小丑,他才是被康熙帝拿捏的那个人。

1 阅读:131
评论列表
  • 2025-02-15 16:18

    事态的发展不会尽如人意的不杀猪油郎李定国会发展壮大照样没吴三儿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