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底,启功先生利用上班工余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写成了这份《行书千字文》,送给他的弟子陈启智。当时是散页,厚厚的一摞。陈启智将散页精心整理起来,装订成册,又找了两块硬纸板,糊上牛皮纸,制成外壳,这就是纯手工的“精装字帖”。
当陈启智拿着成册的《行书千字文》再去看启功先生时,先生也非常高兴,他翻看着,念诵着,头微微地晃动,口中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来。读到最后一句“焉哉乎也”,纸上还空两个米字格,先生就利用这两格中的八个小方块之空隙,提笔写上“一九七二年春啓功”八个小楷字,小心地盖上印章。这样,一本异常珍贵的先生手书《行书千字文》诞生了。
此帖是启功先生盛年时写成的,笔笔精到,遒劲俊雅,结构严谨,造型秀挺,神完气足,字字有韵味,通篇讲贯通。最能体现“启体”之风格,乃先生鸿篇巨制中之绝品。
启功先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首先是要写得让大家认识。然而,当今的某些书法家为了所谓的“创新”,写的字故意让人无法认识,可能是为了“耐人寻味”,结果是堕入“旁门左道”。
启功先生说,学习书法不能有功利性,不是为了得个奖或当个官。书法家要谦虚,不要认为会写几个字就很了不起。这些见解,震聋发愦。
启功先生说过,作为初学者,在入门练习的时候,临摹碑帖是必经之路。
临摹碑帖时,要注意看墨色的变化,不能只看笔画的形状。
启功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个“循序”是相对的,并不一定要按照“篆隶行楷草”书体的历史发展顺序来。
启功先生说过,中国汉字的特点,具有共通性。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字的构造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写字要遵循书写习惯,不要随意造字。否则,写出来的字别人难以辨认,就失去了意义。
启功先生总结过:真书也叫“今隶”“楷书”“正书”。字的间架结构要遵循黄金分割律,由原来的中宫(一个重心)变为四个五比八的交叉点(四个重心),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
对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方面,启功对用什么纸没有规定,要学会就地取材。笔,选一支顺手的笔即可,练字用毛笔和硬笔(钢笔、中性笔)都行。墨,就用市场上现成的墨汁,根据需要调浓淡。砚台,可以不用,有一个盛墨汁的小瓷碗就行。
启功说,只要会用笔,什么字都能写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要被所谓的“用笔”论所迷惑。练书法,要选一支合手的毛笔,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关于执笔,启功先生认为,执笔无定法。一般要注意五个要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熟练之后,可以根据书写习惯,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顺其自然。
启功认为,碑学和帖学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用途不一样。在古代,碑文是用刀刻在石碑上的,所以字体多方正,易辨识;帖学书法是文人之间的一个书信便条,多随性而书。
关于选帖,启功先生主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碑帖临习,印刷质量要好。步骤如下:描摹——临摹——背临。临习碑帖,不完全要求形似,要注意观察,读帖,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临习方法,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
关于学习书法的参考书,启功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写字是一种用手操作的技术,注重动手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书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之用,要有选择性地看,汲取精精华,去其糟粕。
启功先生特别指出:不要逢人拜师,应该要有选择。写字时,遇到问题,如果逢人就问,一人一个意见,问多了反倒迷糊了。对于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而不是盲目照搬。
启功先生说,写字,首先得自己看得过去,才能拿去给别人看。写好字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自欺欺人,要破除迷信,不要把那些个玄妙的、神奇的、造谣的、胡说八道的、捏造的、故神其说的话拿来当作教条。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