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茹世保篆书《千字文》欣赏

天骄谈文化 2025-01-14 04:28:16

待问楼主以前看到过多种书体的《千字文》,有楷书、行书、草书,但没有看到过篆书的《千字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凑巧的是,上周六去桃海旧书滩,还真让楼主淘到了!楼主淘到的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且第一次印刷的“一品堂”图书系列,书写及编著者叫茹世保,楼主对茹世保了解不多,但仔细研读本篆书《千字文》帖,觉得书家篆法规范严谨,遒劲有力,足可师法,值得分享。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篆”字的原意为古代车的毂约上画的花纹。作为中国古代字体的一种,篆书是隶书产生之前的“正书”。它包括秦及秦以前的青铜器、石鼓等载体上的文字,也包括六国古文、籀文等。其中,“大篆”产生于秦以前,“小篆”产生于秦。

大篆是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的总称。还有一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大篆就是籀文。但此说法存有异议。

小篆也叫“秦篆”。它是在大篆基础上省改而成的,字体较大篆简化、整齐。是秦代官定的标准字体。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书同文字”,颁行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相传李斯用这种形体匀圆齐整的小篆亲手书写镌刻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来歌颂秦始皇的功德。从这两块存世的残石中,可以看出小篆的风貌。

篆书主要以匀净的线条组成文字。大篆点画结构尚未稳定,偏旁未成体系,象形意味浓厚,古朴稚拙。小篆笔画圆转,无硬方折,字体修长,结构规范。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言中这样写道:“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文字统一后,官方使用的文字及其书写,尤其是教科书、度量权衡、碑版文书等的书写,就必须使用这种文字,这就是后人称谓的“秦篆”或“小篆”。

现今能看到的约有两种,一是以秦权量为代表的比较自由的草率秦篆,二是以刻石为代表的铭书秦篆。前者自由活泼,后者严整规矩。前者以《始皇廿六年权量诏版》为代表,后者以《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为代表。相传皆出自李斯之手。#读书笔记#

0 阅读:5

天骄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