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篆书,必须要从文字学说起。什么是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科学,古人称为“小学”。《汉书·杜邺传》说张竦“尤长小学”,颜师古注:“小学谓文字学也。”称小学者,八岁入学所学也。
“文字”一词是从秦起逐渐通行的,先秦典籍,称文而不道字。
正式称文字的记载起于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琅琊石刻文云:“书同文字。”
过去研究文字的人,按照文字的结构、发展,把独体的叫“文”,合体的叫“字”。
文字有音形、音、义三个方面,即形体、声了、意义,在汉代小学刚发展的时候,分别还不显著,后来各部逐渐扩大,成为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现在则称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秦代规定小篆为正体,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宣传小篆的。汉初人把这三篇合并了,仍叫《仓颉篇》。
学习篆书不得不了解一个人和一部经典,那就是汉代的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他根据篆文、古文、以及籀文等,编成《说文解字》。一方面解释字的结构和读音,使人们知道相传的古字是怎样写的;一方面把字的用例写下来,这些例证来自经传群书和通人,是字义的正确解释。所以《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字典,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献。
文字是由图画演变发展出来的。汉字,现有的最古资料为甲骨文和金文。从殷至周到秦是古文字时代,从汉到现代是今文字时代。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统称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说文》里的籀文和古文。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点,今隶是今文字的开始,古隶是一个转折点。
“篆”的意思是“引书”。段玉裁《说文·序》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帛也。”那么篆就是“拿笔写字”。大篆之名起于秦,小篆之名约起东汉。
最常见的篆书分两种:玉箸篆和铁线篆。玉箸篆指篆书的笔画线条浑圆,匀称规范,粗如筷子;而铁线篆的篆书笔画细如铁线,纤细圆润,刚劲挺秀。此外还有装饰性强的鸟虫篆等。
学习篆书,必须要师法的书家有:秦丞相李斯,唐代的李阳冰,清代的杨守敬、杨沂孙,吴让之、邓石如、吴大澂、赵之琛、赵之谦、吴昌硕等。重要的碑刻名帖有《石鼓文》、《泰山刻石》、《袁安碑》、《袁敞碑》、《天发神谶碑》、《三坟记》、《西泠印社记》等。
元朝有个名叫应在的人写过一本书《篆法辨诀》,特别好。待问楼主藏有一本。这本书以口诀的形式把篆书深入浅出地讲解辨析,特别适合篆书学习。这本书行文以七言成句,间句有解,缀字成句,义取赅博。句侧纯就许书小篆剖析形似,义取详明。微有不同者,则以文字之义以训诂而明。篆文之下写以楷书,即未学篆者亦可开卷了然,洵初学之指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