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八怪”之郑板桥家书“六分半体”书法欣赏(上)

天骄谈文化 2025-02-14 04:23:27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颇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以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晚年居于扬州,靠卖画维持生计,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工于诗文,内容深刻,感情真挚。其诗接近白居易、陆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其词亦不肯作熟语(别开生面)。

板桥善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叶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书学黄庭坚,并广临汉碑,谙熟汉隶笔法,对隶书进行了大胆改造,使其加入行、楷、草、篆笔意,人称这种字体为“六分半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

其笔致瘦硬,结体开张而又不失法度,形成了一种意态清新活泼的风格,有“乱石铺街”之喻。时人张维屏《松轩随笔》评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代表书作有《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等。所著有《家书》、《板桥诗抄》。手书(墨迹)刊刻行于世。其《家书》约有十六篇,情真意切语挚,最有悱恻动人之说。待问楼主藏有一册《郑板桥集》,兹撷取其家书十篇,分享如下。

郑板桥诗、书、画、印皆有造诣,且能出于己意将其融会贯通。他能将绘画的方法巧妙地融入书作之中,将传统的隶书赋予新的内涵。

郑板桥书法,在笔画形态上掺杂了楷书笔意、草书字样、兰竹画法。使其用笔飘忽不定。在结构上,以奇崛、险怪取胜,空间布白令人为之叹服。这种奇古翩翩的艺术风貌,即所谓的“乱石铺街”。

关于“六分半书”,世人多闻其名,但未知其意,兹解释如下:清郑板桥创造的字体。郑板桥书法初学黄山谷(黄庭坚),取其八分之波磔,隶楷相参,独创一体。且隶多于楷,因不足“八分”,故称为“六分半书”。其书体颇多兰竹笔意,行草用笔取篆字结构,章法不拘成法,歪歪斜斜,肥瘦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加之用墨浓淡干枯,极尽变化而不失法度。

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在《郑板桥试论》中说:“大体来说,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结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象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

清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法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题板桥画兰送陈望亭太守》)

0 阅读:0

天骄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