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春联欣赏(下)

天骄谈文化 2025-01-19 03:30:25

本对联集字选自《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人称“书圣”。师从叔父王廙和卫夫人,饱览秦汉以来篆隶书迹,博采众长,创造出妍美流便的王体行书。王体行书遒逸劲健,千变万化,风靡书坛,历千百年而不衰。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刻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序言和唐高宗李治(当时为太子)的记文,以及玄奘法师所译佛教经文。

此碑笔意连绵,行气贯通,在以王羲之书迹集成的碑版中,显得最为精到。由于后世王书真迹逐渐失传,因而王体行书主要以此碑留传,成为历代学习王体行书的主要范本,影响十分巨大,至今不衰。

本春联内容贴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将原碑帖字适当放大,有的作适度修缮,使碑拓字字口清晰,墨本字墨迹毕现。极少数原碑帖中没有的字,从原碑帖字中优选相关部首或部件组拼修整而成,使之与其他集字和谐统一。本春联集字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条从临习传统碑帖过渡到创作作品的捷径。

对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上下联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相对仗。

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中发展演变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对联起源于书桃符。

对联最早的起源是在西蜀,较为广泛的运用,则是在宋代。对联的真正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笼络知识分子,给予骈体文以特殊重视,由于科举考试的关系,许多知识分子都细心研磨,务求精进,而对联得以兴盛,与此有很大关系。明、清两代的皇帝们也身体力行,倡其所好。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极力提倡的,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随后,他乔装打扮成庶民,到京城的大街小巷视察,并亲自为市民撰写春联。他看到各家各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光耀眼的春联,充满了一派国泰民安的气氛,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再往前走的时候,发现有家铺子没贴春联,便走上前去问个究竟。原来这铺子的主人是一个阉猪的,店里上下没有一个人识字,值此年头岁尾,请人又请不到,无奈没有办法。朱元璋见此情况,便说:“店主,我替你写一副行吗?”店家当然喜出望外,忙叫人拿来纸墨笔砚。朱元璋心想,对联应与店铺的生意联系起来才好,思索片刻,便写出:

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披是:祖传技艺。

写毕,便大笑而去。事后店主人才知道为他亲笔题联的竟是当今圣上。

据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曾赐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副御书春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朱元璋这副对联对徐达评价相当高。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特喜欢到处题诗写对联,感兴趣的条友们可网上搜索玩味研读​。

0 阅读:0

天骄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