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朝皇帝不爱上朝,大臣们为何也厌倦明朝早朝?

独行剑客 2025-01-25 21:22:38

在大众的印象中,明朝中后期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可算是“不上朝领域”的“典型人物” 。

一说到皇帝不上朝,大家常常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两个人。这两位皇帝的在位时间那是相当久,嘉靖当皇帝当了45年,万历当皇帝当了48年。他们在位时间这么长,就算是有一半时间没去上朝,那也得有20多年没处理朝政了。

咱再瞧瞧明朝的其他皇上,除了那开国的朱元璋,后边的那几位皇帝,大多在位的时间都没到20年呢。实际上,明朝有不少皇帝都不咋乐意上朝,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位的时间不像嘉靖和万历那么长,所以他们不上朝这事儿就没那么惹人注意,慢慢地也就被大家给淡忘了。

那究竟是谁开创了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这个头呢?是明英宗朱祁镇。

当年朱祁镇尚未有在瓦剌的那段“特别遭遇”时,还是个幼年丧父、连10岁都不到的孩子。那会儿,在他身旁辅佐的是赫赫有名的“三杨”,即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他们认为让一个小孩主持早朝不太靠谱,可早朝的流程也不能随便就给废了,所以就想了个办法来平衡一下:每次早朝,大臣只上报八件事。并且为了防止小朱祁镇碰到突发情况应付不了,这八件事还得提前一天写成书面材料送到宫中内阁,跟皇上商量好,然后第二天再当众进行问答。

这一做法充满形式主义意味。朱祁镇一天天长大,可这规矩没啥大变化。虽说上报的事情变多了,可还是得先在宫里过一遍流程。时间久了,对朱祁镇而言,头天晚上就确定好的事,第二天一大早就得起来再“走个过场”,着实无趣。

大臣们对此很是不满。早朝参与的人特别多,往往有上千人,并且早朝是在露天进行的。皇帝在上面,热了有人给扇风,冷了可以添衣,下雨下雪时还有宫女撑伞。可大臣们呢,得比皇帝提前一个时辰起床,到了朝堂就只能在下面站着或者跪着,简直是活受罪。

并且这种早朝的参与程度特别低,好几百甚至上千人,就跟群演似的。如今的群演忙活一阵儿还有酬劳拿,还有车接车送,然而大臣们到底是为了啥呢?

其实大臣们的这种心态不难明白,好比现代的上班族特别害怕不停开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特别是全体员工大会,不少人都不清楚自己参加的意义在哪。古代早朝的规模,差不多是把现代公司的年会变成了周会,甚至变成了日常例会。所以大臣们就开始请假、装病。另外,明朝早朝的点名制度并不严格,签到机制跟宋朝比起来差得远呢。

这么一弄,大臣们觉着倒不如回家歇着去。在成化、孝宗那时候,好多时候早朝时大臣的人数,连宫女、太监以及负责仪仗的锦衣卫的总数都比不上。紫禁城的广场上没啥人气,冷冷清清的,乌鸦都能大大咧咧地在地上寻食吃,所以还被称作“鸦朝”。就这么从上到下,皇帝和大臣都对早朝没啥热情,这早朝自然而然就成了那种吃着没味、扔了又可惜的“鸡肋”。就连在大家印象里还算勤勉的明孝宗,都有长达 10 年不去上朝的事儿呢。

在明朝,不上朝差不多是普遍情况了,既然有“法不责众”这说法,那为啥后人就专门对嘉靖和万历这俩皇帝使劲批评呢?跟其他皇帝对比一下,虽说大家都不咋爱去上朝,可朝廷有需求的时候,别的皇帝还是愿意露个面的。像成化七年的朱见深,弘治十年的朱祐樘,再有就是时不时拿上朝来个突然行动的朱厚照。不管他们是咋想的,起码大臣们能见着皇帝的面儿。

嘉靖和万历跟别人不一样,他们一旦没影儿了,就很难再出现,就算过年过节也不露个面。嘉靖倒是还会在西苑和内阁商量事儿,可万历把“无为而治”那可是发挥得透透的。内阁里的官员一个个告老回家,那儿都空了,六部九卿也只有一半还在任上,就算这样,万历也还是不上朝。那人们不批评他批评谁呀?

这么来看,明朝皇帝不上朝这事儿,不能就轻易地归结为一个“懒”字。仔细琢磨一下,不管你对明朝是啥看法,都能在这儿找到不少能聊的。要是不喜欢明朝,那以后批评皇帝的时候,可不单单能说万历、嘉靖了,从成化往后直到天启年间的皇帝,都能拿出来说道说道。要是喜欢明朝呢,清楚了从皇帝到大臣的心思之后,就会感觉不上朝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只要不是完全没影儿了,好像也都能接受。甭管是啥态度,这都给咱平常聊天闲扯提供了好多话题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