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乱世之中的豪杰曹操离世了。这一位纵横天下的英雄,一辈子立下众多赫赫战功,然而在他临终之时,却目睹了本不该见到的场景。他的大儿子、刚成为魏王的曹丕,在他断气的那一瞬间,便显露出了其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这新上任的魏王干了件让人咋舌的事儿,不光在宫里引起了众人的纷纷议论,还把他的生母卞太后给气得不轻。卞太后知晓了这事以后,竟然把自己的亲儿子说成是禽兽,以至于曹丕去世的时候,她都没去送终。
究竟啥事儿,能使得一位母亲对自家儿子这般失望呢?
【一、曹操临终前的秘密】
建安二十五年的那个冬天冷得厉害,在魏王府中,一种怪异的迹象无声无息地冒了出来。据《魏书》所写,这年的冬月,宫里面猛然间有大量乌鸦聚集,从白天到夜晚不停地盘旋着,还发出凄惨的叫声。
就在这个时候,六十多岁的曹操忽然觉得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这一辈子都在打仗的曹操,竟然被一场意外降临的重病给击垮了。宫里的医生们一个接一个地给他看病,然而一直都查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生病的。
宫里的氛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曹操的病愈发严重,他把自己在世时最为信赖的谋士王必、司马懿叫到床边,悄悄谈了整整一个时辰。据《魏略》所述,那时王必从病床前走出来后,神情严肃,跟司马懿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主公所担忧的,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接着,曹操把大将军曹真、夏侯惇等自己信任的将领找来,说了几件重要的事。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件,是后宫嫔妃的安排事宜。曹操特别强调,让这些年跟着他到处打仗的宫女们各自回到家乡,或者选个安静的地方去过日子。
这道旨意刚一颁布,宫里就变得不平静了。好些嫔妃都忙着打听情况,想搞清楚自己会被安排到啥地方。还有一些人偷偷去拜访朝廷里的大臣,盼着能给自己找个好着落。
就在这当口儿,太子曹丕猛地增派了禁军,把后宫的进出管得严严实实。他又派出自己信任的太监,整天整夜地盯着父亲寝宫的情况。这一做法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正月十五这一天,曹操的病况骤然恶化。他把卞夫人叫到床边,讲了临终之言。据《魏氏春秋》所记,曹操跟卞夫人言道:“我这辈子四处征战,亏待了跟随我许久的宫女们。期望太后能好好对待她们,别让她们在晚年过得凄惨。”
卞夫人含着泪答应了。然而就在这天晚上,宫里突然下达了一道密令,要求所有当值的宫人必须在原地等着,不准离开自己的岗位。这道命令的落款处,明晃晃地盖着太子曹丕的印章。
当下的魏王府中,各个地方都充斥着一种怪异的氛围。御医们不停地进进出出,太监宫女神色匆忙,大臣们整日整夜都守在那里。大伙都在盼着那个关键的时刻降临。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十八,一记绵长的钟声回荡开来,这位纵横天下的豪杰就此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当太医宣告曹操离世之时,太子曹丕旋即下达了一道令朝野为之震动的密令……
【二、曹丕继位后的变化】
曹操安葬后的第三天,曹丕举办了盛大的即位仪式。依魏国的传统礼仪制度,新君主即位,应由太傅向文武官员宣读诏书。但这回,曹丕却跟往常不同,直接略过了此环节。
在当天的朝会上,大臣们察觉到宫里的侍从人员已经换成了全新的一批。曹操当政时在那儿任职的那些老人都没了,换成了一群年轻的太监和宫女。这样的变化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
让人没想到的是,曹丕下的第一道诏令,不是关乎朝政的大事,而是对后宫人员的重新调配。他吩咐把父亲曹操在世时最得宠的十多个宫人,全都调到自己的寝宫来。这当中,有好多宫人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比曹丕的年纪还大。
这道诏令颁布后,立马在朝廷和民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那时的太尉荀彧曾呈上奏章进谏:“先王的宫人们,应当安排在别的院子里,以此来尽孝道。”然而,这份奏折很快就被曹丕给放到一边去了。
不光这样,曹丕让人把这些宫人的待遇往上提了一个等级。按照《魏氏春秋》所写,他居然还把其中的几个人提升为“昭仪”,这可是在宫中仅低于皇后的高位。当时,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让朝臣们更为困惑的是,曹丕对待那些年长宫人的态度变得很怪异。他老是把她们叫来,打听曹操生前的军政方面的事情,偶尔还会当着朝臣们的面,向她们求教战术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举动使得许多老臣心里很不踏实。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曹丕猛地宣称要在宫里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在邀请的人员名单里,不光有朝廷里的重要大臣,居然连从他父亲那儿“接手”的宫人也包含其中。这着实把魏国宫廷的礼仪传统给打破了。
在宴会那一天,这些宫人被安置在显眼之处,所受待遇跟大臣一样。依据《世说新语》所写,那时有个老臣瞧见这情形,当即放下酒杯,甩甩袖子就走了。
随着时间不断过去,曹丕对这些宫人的重视程度愈发显著。他不光在日常生活方面对她们格外照顾,还让她们加入到朝廷政事的讨论当中。这样的举动在魏国的历史当中是非常少见的。
就在这当口,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使得整个情况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卞太后有次去看望生病的曹丕,没承想看到了一个让她大为吃惊的场面。
【三、卞太后的愤怒之源】
黄初元年的深秋天儿,新登基的魏文帝曹丕突然得了场病,一下就病倒在床上起不来了。依据魏国的规矩,要是皇帝病得厉害,太后得去探望。就在这一天,卞太后跟平常一样,去往文帝的寝宫。
太后一进宫门,就瞅见值班的宫女们全都一脸忧愁。有个上了年纪的宫女,瞧见太后后,立马就跪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这宫女以前是给曹操伺候过好些年的。
据《魏氏春秋》所记,卞太后问这些宫女是何时到文帝寝宫当差的,宫女们说是在“伏魄时”就被调过来了。这一回答让卞太后极为震惊。而“伏魄时”正是曹操临终前召回魂魄的那段时间。
卞太后特别生气,因为她在病床跟前认出了那些宫女的身份。这当中有以前很受曹操喜爱的昭仪赵氏,以及善于跳舞唱歌的李氏。这些人都是曹操活着的时候最为信任和宠爱的。
卞太后转身就走,路过正殿的时候,跟随行大臣说了句让人吃惊的话:“狗鼠都不吃你剩下的东西,你死了也是应该的!”这话没多久就在整个朝堂上传开了。
这事在魏国朝堂引发了极大震动。向来凭借孝道治理国家的魏国,居然发生了太后公然斥责皇帝的事儿。不少老臣接连上书,恳请文帝约束自身行为。
然而,事情并未这样就据《世说新语》所写,卞太后回到永寿宫后,马上就把自己的宫女都给遣散了,只留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仆人。朝臣们觉得,这个举动是卞太后对文帝所作所为的一种默默抗议。
打那往后,卞太后极少在朝廷的场合现身。就算是到了重大的节日,她也仅仅是差人去传话,绝对不会自己亲自前往。这样疏远的态度,一直维持到曹丕去世。
黄初七年,曹丕病得特别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依着魏国的规矩,太后应该去给他送行。可卞太后却跟平常不一样,始终都没进文帝的寝宫。这在魏国的历史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这母子俩之间的隔阂,不光对魏国的朝政产生了影响,在民间也引起了诸多议论。有一些文人在私底下谈论这母子俩的事儿,甚至还有人把这事儿编成了歌谣,在街头巷尾传唱开来。
随着时间的发展,此事件慢慢成为了一个标志,体现着魏国统治者当中繁杂的权力关联。在这当中,还牵连着更为深层的历史缘由。
【四、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魏国的宫廷礼制中,一直有着“新君新制”的讲究,就是说只要新君登基,宫里的规矩就得跟着变。但是,曹丕在处置父亲的旧人时,却把这个传统彻底给打破了。
据《魏氏典制》所述,魏国刚建立的时候,曹操便订立了严苛的宫廷规矩。当中清楚表明:先皇的宫女,得安排到别的院子里,不能对新朝的政务加以干涉。此制度持续了好几十年,直至曹丕登基后,才完全被变更。
在这种变革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新势力和旧势力的争斗。那时的魏国朝堂上,有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一派是由荀彧带领的旧臣团体,他们坚决主张保持曹操那时的制度;另一派是以司马懿作为代表的新兴权贵力量,他们赞成曹丕的变革举措。
朝廷里这一场场的较量可谓激烈。据《魏书》所记的一个细节,黄初元年三月,荀彧呈书提议恢复旧制,然而司马懿却表示“时势已变,制度应改”,将其驳回。这场争辩最后以荀彧的失利收尾。
曹丕的性格于这场变革里发挥了关键效用。据《世说新语》所述,曹丕打小就显现出异于常人的特质。他时常冲破传统的束缚,作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他登基之后,这种性格特点体现得愈发显著。
在魏国的官方史料里记着这么个事儿:有一回,朝中的大臣们一块儿上书,恳请曹丕依照旧的制度来办事。结果曹丕讲了一句挺有深意的话:“新君主推行新政策,干嘛非得受旧例的束缚呢?”后来,这话被当成了他推行革新政策的一种解释说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曹丕的这些改革慢慢暴露出了问题。宫廷中的权力架构变得繁杂,各类势力彼此纠缠。一部分曾侍奉过曹操的宫人,在朝堂上开始产生出人意料的作用。
这种影响力居然还波及到了军政要事方面。据《魏氏春秋》所记,在一场关键的军事会议当中,曹丕居然让一名往昔侍奉过曹操的老宫女到场,还让她讲述曹操生前的打仗方法。此般做法在那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些变动致使魏国国内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分裂状况。一方是执意坚守传统的旧臣群体,另一方则是拥护推行改革的新贵力量。
【五、这件事对魏国的影响】
曹丕继承父亲的宫人这事,在魏国朝廷中引起了一场长达数年的震动。据《魏氏春秋》所述,此事件最为直接的后果是,朝廷里明显地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
支持曹丕的一方觉得,把先帝的宫人留下来,是为了能继承曹操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们喊着“传承魏武遗风”的口号,在朝廷里使劲给曹丕撑腰。而另一派是以老臣荀彧作为首领,坚决觉得这个做法违背了礼制,会让国家的根基产生动摇。
这种分歧很快就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据《魏略》所述,黄初二年的一场大朝会中,有三位大臣当场呈上辞呈,想要告老归乡。这种情形在魏国历史上是头一回出现。
让人没想到的是,有一些地方官员竟然学起了曹丕的举动。据《魏书》所记,有这么个事儿:许都太守王林,在他父亲过世后,把他父亲的侍妾收到了自己府里。这事儿让当地老百姓说个不停,还编成了歌谣来挖苦他。
这种风气的扩散致使魏国的统治根基有所动摇。不少原先拥护魏国的世家大族,逐渐在暗地里和朝廷拉开距离。据《世说新语》所写,那时冀州的大族张氏,借“避世修身”作借口,对朝廷的征召加以拒绝。
更大的问题出在军队方面。在曹操时期的那些老将们,大多对这事表示反对。据《魏氏春秋》所写,夏侯惇曾在文武百官跟前讲道:“军队里的将士们,把礼仪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如今皇上违背礼制,恐怕军队的人心难以安稳。”他的这番话讲出了不少将领的想法。
这种动摇没多久就在战场上体现出来了。在和蜀汉的汉中之战里,魏军的表现跟以前相比差了不少。有些将领私底下发牢骚:“当今皇上连自家的礼法都不管了,还怎么能指望我们给他拼命呢?”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这件事产生的影响愈加深刻。等到曹丕暮年之时,朝廷上下已然出现了显著的分裂。赞成与反对的两股力量,均在为各自的立场积攒实力。
最为引人深思的当数后世史家的看法。南朝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于《世说新语》里讲道:“魏文帝的这一行为,不但让母亲寒心,更是让天下人失望。”此言论成了后人评判这段历史的关键依据。
这场风波已然成为魏国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但对魏国的统治基础造成冲击,还在百姓当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即便到了数百年后的唐朝,当人们说起魏文帝时,这件事依旧会被提及。
黄初七年,曹丕离世。那时候的史官在记载这段过往时讲道:“礼坏乐崩,此祸甚深。”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把这场风波给魏国带来的影响全然说清了。而且这个经验教训,也被后来的统治者当作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