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浮:戟的“神格”坠落——从传奇到边缘的演化之谜

独行剑客 2025-01-22 16:02:41

要是以网络小说中看待神格的那种视角来审视这些武器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文化意义,那其实是挺有趣的。

戈代表着战争,起码算得上一级神;斧钺象征着权威与惩戒,甚至能被称作神王;战锤那更是相当重要了,是身份与权力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代表着神格与神位,甭管我在古希腊掌管啥,反正就是成了神。就算是鞭锏和两位门神结合在一起,也能够驱赶邪祟,守护众多百姓。然而,戟就像是个侍卫,高官门前的戟完全就是个打工的,这样的神格没人稀罕,这着实是存在“那么一点儿”小差距。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作为戈的后续者且为五兵之一的戟,不应该如此落魄。要说性能,戟可长可短,功能丰富,是不多见的全能型兵器;谈到历史,从春秋至两晋,差不多有近千年之久,不管是吕布“拔戟砍几案”,还是孙权“跑到高冢上,拿长戟自卫”。不管是长戟还是短戟,其历史都相当久远。然而,它不但没在战争中发挥大作用,甚至连作为武器或武力的象征都没做到,最后只沦为了侍卫所用的等级。这得从其使用技巧以及演变历程来分析。

长矛属于费力杠杆,操作起来挺难的。在青铜器时代,青铜制的矛头又大又沉,这使得长矛在进攻和防守时都很不灵活。然而到了铁器时代,矛头的重量大幅下降,长矛在攻防方面立马变得灵活且具有杀伤力了。当长矛对长矛时,设法抓住对方的长矛极为关键,怎样把身体藏在矛杆后面也是个很讲究技巧的活儿。

王堡枪的起手势蕴含着藏身于杆的意味。在《箭士柳白猿》里,于成惠跟徒弟相互抡枪,其实就是彼此在捕捉对方枪头,好使自己的枪杆呈省力杠杆的状态。电影里是有些夸张成分的,属于套招,不过其中的技击理念是没错的。然而,知道怎么打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要是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断然达不到于老那样的枪术水准,普通士兵肯定是做不到的。

那要是做不到咋办呢?找个简便法子走捷径,给长矛加个小枝儿,让这小枝儿主动去抓对方的矛头就行。戟从青铜时代那种既能刺又能砍的样子,变成汉代戟这般模样,就是因为这个。汉代有种武器是沿着“青铜戟能刺能砍”这条路发展来的,原本的名字没人知道了,现今的人管它叫钺戟。这玩意儿不管是在博物馆里,还是在藏家手中,数量都不多,由此可见,当时它也不怎么流行,起码跟卜字戟相比,那是相当“小众”的。这么一瞧,“能刺能砍”在汉代已经不是啥特别重要的特性了,显然用小枝儿去抓对方的攻击更受欢迎。

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的战国铁戟起,那时铁戟的小枝并无特定朝向,待到汉代骑兵所用的戟,则又有了朝向,且是朝上的。此般戟被称作马戟,相较于标准的卜字戟,这种马戟有着显著的向外弧度,这意味着至少在东汉时期,用戟的横枝来“啄杀”的功能已有所减弱。而以小枝去触碰、阻拦对手的用法,开始更为广泛地被运用。

自魏晋起,仅仅是带有弧度的横枝,已难以满足抓住对手矛头的需求了。于是,横支渐渐变为向上的“叉”,在长枪的防御动作中,戟用于“拦”“拿”时,相比矛会更容易些,但这也并非易事。不管是小枝、叉子,还是丩字戟,要想提高拦拿的成功率,都需要有较高的技巧来支撑。

不少玩“兵击”的朋友说根本施展不开,还感觉有些碍事!这没啥可争辩的,说到底,现代兵击爱好者就算再怎么训练,恐怕也难以胜过古代士兵,网友是当作娱乐,可人家士兵那是在拼命啊。不过兵击爱好者的这种感受也能表明,想用小支阻拦对手的长矛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算是有点用处,但又不是特别有用。正因如此,到了宋代,镋钯就出现了。

镋钯可好使了,戚继光改进鸳鸯阵时,把两根长矛换成了镋钯,主要用于防御。既然有了新的替代物,那原来的东西就没啥用了。在《宋史·仪卫制》中,戟变成了“戟,是有枝的兵器。木质的刃,红色质地,上面画着云气”,完完全全成了礼仪用品。可以讲,最初的戟到宋代就完了,变成工艺品了。不过戟在汉代就有了文化意象,这名字不会轻易没了,而且“既能刺又能砍,防御挺方便”的长柄武器还是有需求的,有它的立足之地。所以,宋元时期又演变出了带斧头的刺击武器,打着戟的名号一直存续到现在,这就是戟刀。

做品牌的大概都清楚,一个品牌若想成为经典,最为简便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就是存续时间长。像全某德、同仁某这类声名远扬的百年老店,这种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不用特意宣传都能让人铭记,关键在于别更换名称,能让顾客的祖辈们也知晓你、选用你,这便算是成功了。

可戟却硬生生地成了品牌的反面典型:有联装戟、卜子戟、仪仗用戟,甚至还有借势发展的戟刀。除了这些主要的样式,那能刺能砍的青铜戟,其实还有不少种类呢,只是大部分都没能够多次改进,慢慢就被舍弃了。像鸡鸣戟以及它的欧洲同类,这俩用处太特别了,都不怎么受重视。仅存的马戟稍微变化了一些,到唐中期也被淘汰掉了,不过倒是把自己的名号留下了,使得后代武器在进化上有了些相似之处。

一样东西要变成文化意象不算难,多用些时间就行,不过得让人能记住,得给所有人都留下深刻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戟的身份多次改变,文化内涵也多次被重新塑造。戟这个名字没改,可它的形状却一直在变,变到古人都不明白戟该是啥样了。说起戟的时候,人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戟,也不是王公贵族拿来消遣的戟,而是整齐摆在门前,当作威严象征的戟。时间一长,门前列戟给人的印象最深,让戟成了侍卫的标志。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