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第四位大都督,陆逊是如何位极人臣的?

独行剑客 2025-01-25 21:21:43

陆逊之前没怎么经历过艰难的硬仗考验,却能当上东吴军队的统帅,这着实让人想不明白。这种情况的背后,和东吴复杂的内部人事方面的问题有关系。

孙权所采用的军事制衡策略在三国时期,孙权作为东吴的统治者,他深知在复杂的局势中,军事力量的平衡与运用至关重要。为了维护东吴的安全和利益,孙权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军事制衡之策。首先,孙权善于利用地理优势。东吴地处江南,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孙权充分利用这一地理特点,发展水军,使其成为东吴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通过强大的水军,孙权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也为东吴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孙权注重外交策略。他明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单独依靠东吴的力量难以与其他两国抗衡。因此,孙权积极与蜀汉和曹魏进行外交周旋,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外交政策。时而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曹魏;时而又与曹魏修好,以减轻东吴的压力。通过这种外交手段,孙权成功地在三国之间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为东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孙权还重视内部的军事建设。他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孙权还注重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为东吴的军事事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将领。通过这些措施,孙权使东吴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为实现军事制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孙权的军事制衡之策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体系,它包括了利用地理优势、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加强内部军事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孙权成功地维护了东吴的安全和利益,使东吴在三国时期得以立足并发展壮大。

孙坚,在东汉末年那乱糟糟的世道里冒了头,给江东基业的打造铺好了路。他加入了征讨黄巾军、董卓等的战斗,打仗特别勇猛,把敌人吓得不行。孙策呢,继承了他爹的勇猛劲儿,年纪轻轻就挺出名,领着以前的部下,在江东一通横扫,占了不少地盘。至于孙权这个接班人,在军事才能方面,跟他爹和哥哥比起来,稍微差了点儿。

在孙权当政时,逍遥津之战可谓是他军事历程里的一个大耻辱。建安二十年,孙权亲自带领大军攻打合肥,没料到曹魏的名将张辽仅用八百将士,就冲击了东吴的十万大军,还径直冲向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在这场战斗中,孙权差点丢了性命,东吴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了打击。

要是那会儿指挥作战的是孙策,以他那勇猛且好斗的性子,说不定在张辽冲到阵前的一刹那,就会亲自带着精锐部队跟张辽狠狠打上一仗。

孙权掌了权后,由于他自己的军事本事不太强,就得琢磨怎么压住手下那些傲气的兵将。周瑜还活着的时候,凭着他特别厉害的军事才干,对孙权的忠心,再加上孙权像敬重兄长一样地对待他,这个问题就没怎么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赤壁之战里,周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凭借较少的兵力,成功打败了曹操,为东吴建立了显著功勋。他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并且对孙权一片赤诚,是孙权稳固局面的关键人物。

然而周瑜离世后,局势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孙权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人事安排上施行制衡的办法。

在挺长的一段时期内,孙权更愿意提拔像凌统、甘宁这类的寒门武将。这些寒门武将的出身不高,在东吴的根基也不深,对孙权的依赖性更强,所以孙权能更轻易地掌控他们。

对于江东的陆、顾、朱、张等世家大族,孙权一开始并不想让他们过多参与军队方面的事情。这些家族在江东扎根很深,力量强大,有着众多的土地、人口以及财富。

孙权怕他们手握军权后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威胁,所以他更愿意把他们提升为幕僚,安排他们去做地方上的文治之事,像处理政务、管理民生这类工作。

在军事方面,孙权只准许江东的大族掌控为数不多的地方兵力,用其来应对当地的山贼和水匪。这样做既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维持地方的安定,又能够避免他们的军事力量变得过于强盛。

在襄樊之战即将打响的时候,形势有了变化。孙坚、孙策那会儿的那些出身普通的武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减少。他们当中不少人在长久的打仗中受伤、得病,或者是年纪大了不能再当军人了。他们的后代呢,因为缺少足够的锻炼和本事,多数都不能顺当地接手父辈留下的军队权力。

在这般情形下,陆绩、朱桓等代表的江东大族对东吴军队的控制权动了心思。他们靠着家族强大的实力以及在当地的影响力,想要在军队里争得一个位置。

就这么个情况,孙权心里虽说不情愿,但也没别的办法了。形势就摆在那儿,他只好开始让江东大族里的一些人到军队里去。

当然了,在个别人的任用方面,孙权是有决定权的。他会任用那些曾经给自己当幕僚,自己比较信得过,而且在地方上有过打击盗匪经验的亲信。陆逊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不过像他这样的可不只一个。朱桓、朱然、顾雍这些人,大体上也都是这种情况。

陆逊在东吴开始显露才能并提供助力。

在这般背景之中,陆逊渐渐融入东吴的军队体系,其地位也不断提高。此前,陆逊没经历过重大战役的磨炼,所以不管是蜀汉还是曹魏,对他的了解都不多。

公元 219 年,关羽挑起襄樊之战,借水淹七军这一操作,声名响彻华夏大地,这一行动让东吴集团大为震动。吕蒙跟孙权商量后,敲定了白衣渡江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保密性极强,起初可能就只有吕蒙和孙权了解。

在落实计划的时候,吕蒙路过芜湖。那时陆逊的驻扎地离这儿挺近,于是赶忙去拜见。陆逊精准地剖析形势,觉得关羽在前线接连获胜,肯定会变得骄傲放纵。

再加上吕蒙对外说自己生病了,关羽肯定会更加没有防备。在这个要紧的时候,如果东吴看准时机,猛地出兵去偷袭,肯定可以打下关羽的后方南郡,说不定还能抓住关羽呢。

吕蒙听了陆逊的那番分析,特别吃惊。他心里很清楚,孙权肯定不会把作战计划告诉陆逊,陆逊纯粹是靠着自己的才智以及对形势的研判,才得出了和自己一样的看法。这种想法上的巧合,使吕蒙对陆逊另眼相待。他明白,陆逊不但有着出色的战略洞察力,而且之前没什么名声,关羽不会对他有所防备。

这样一来,当吕蒙跟孙权规划具体作战计划的时候,陆逊也被包含了进来。吕蒙打算对外声称自己生病,以此来吸引关羽的注意,好让自己可以顺利地带领穿着白色衣服的士兵渡过江去。

他原先驻军的那个地方,得有人来接手。这时候陆逊出现得正合适,他没啥名气,能让关羽不那么戒备,而且他的战略思维很出众,对作战意图也能领会得很透彻。就这么着,陆逊很快被提拔成了偏将军,去接替吕蒙管理路口的驻军。

陆逊上任之时,应该是已经了解了所有的作战计划。上任后,他主动和吕蒙协作。其一,他以晚辈的身份给关羽写信,极力夸赞关羽的勇猛和战绩,字里行间满是敬重与钦佩,让关羽更加放松警惕。其二,他借着双方的交流,机智地搜集关羽的信息,把关羽军队的安排、人数、士气等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关羽的大意不是没道理的。在这场战斗之前,陆逊确实没在重大战役里有啥突出表现,不光蜀汉那边不晓得他,就是东吴内部的好多人,对陆逊的能力也是不太相信的。要是别人处在关羽的那个位置,也同样容易小瞧陆逊。

在接下来的白衣渡江作战里,陆逊仍然是辅助的角色,不过他起到的作用也是极为关键的。真正带领军队白衣渡江、攻打江陵,直接和关羽对抗的是吕蒙。而陆逊则带领部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很快占据了秭归、枝江、宜都等地方,顺利封锁了峡口,把关羽撤回益州的道路完全给堵住了。

这一做法让关羽没了退路,把他逼到了绝境,给东吴最后打败关羽、拿下荆州创造了重要条件。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