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是一面爱国主义旗帜,“精忠报国”的赤诚情怀跨越时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其千古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激昂慷慨,义薄云天,长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最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火了,冲上了春节档票房的首位,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
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敬重岳飞的民族气节和文韬武略,并予以很高的评价。
1933年,毛主席在红都瑞金观看京剧《岳母刺字》后,感慨万分,谆谆教导大家:“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军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返京途中,执意要在岳飞故乡汤阴站下车,去看岳庙。在车站附近碑林,毛泽东对“岳忠武王故里”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仔细观赏后,又轻声吟诵碑文。汤阴县县长王庭文向毛泽东汇报说:“据我们所查,岳家后代没有一个当过汉奸的。”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毛泽东也十分喜爱岳飞的诗词,对《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尤为喜爱,他经常击节吟诵,在诗词、楹联创作中化用过,也曾不止一次挥毫书写过。
我们先看第一幅。毛泽东1956年前后手书在红格信笺上,竖式13行,楷书为主,间以行书。一笔一画,提按顿挫,起倒转折,一丝不苟。用笔方圆兼备,迟速适宜。字体正、侧相倚,变化多姿。下面是镌刻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纪念馆(岳飞庙)里的毛泽东手迹(去掉了信笺格)。
下面再看第二幅。写作时间约在前幅作品之后。竖式12行,草书。与前幅作品一样,除“灭”写作“歇”外,其他与通行本无异。用墨鲜明,用笔沉劲,奔放挥洒,与前幅风格迥异。雄豪激烈是本幅最突出的特点。
岳飞那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收复山河、消灭敌人的决心,震撼着诗人毛泽东的心扉。1963年1月9日,他创作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在手书时,也是充溢着岳飞的《满江红》的情感,只是比起当初要写得出色得多。
据吴正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考辨,“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五件”。毛泽东吟诗成这首词的当天,有的地方墨迹甚至还未全干,就“书赠恩来同志”。1963年2月5日上午7时,又手书给江青一幅。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穆欣在发表于《炎黄春秋》1994年第12期的文章中说,“文革”初期,“当时决定在报刊上发表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后,找到的是他‘一九六三年二月五日上午七时为江青书’的手迹”,“在原件中有一句是‘蚂蚁聚槐夸大国’,当收入《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前,其中的‘聚’字已经改成了‘缘’字。”
就为这一个字,颇费周折。“当时正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真正是‘日理万机’,十分繁忙,不宜为此事去烦扰他,同时他年事已高,医生劝他少用毛笔写字,他在这时书写、批示文件早已改用铅笔。于是便请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查找他的手迹,始终没有找到他用毛笔字写的‘缘’字,最后找到《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排印清样上,其中一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为妖雾又重来’中的‘为’字,他用铅笔改成了‘缘’字。便把这个字拍摄下来。”“因铅笔字笔画较细,与毛笔字不好搭配,不能直接嵌进去换掉原先的‘聚’字;又不能请别人‘代笔’,‘另起炉灶’,便请人用毛笔在这个铅笔写的‘缘’字基础上,仿照毛泽东同志的笔迹‘加工’而成。”
除此之外,还将“千万事”改为“多少事”,并删去了“上午七时”4字。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通行版本,就是根据给江青的原件经过“技术处理”而成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龙剑宇在所著《毛泽东手迹寻踪》(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一书中指出,这幅手迹,“是毛泽东用心作为书法作品传世的”,正文29行,“没有涂改,有标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词牌写得比较整齐,是毛泽东过去习惯用的有些向左倾斜的行楷,并带侧锋笔意,词题则是行楷,开始有了草意;正文的对比、变化相当大,或轻笔疾书,或浓墨重写,或狂走或勾连。整幅字还是写得相当从容的,一开始即有布局谋篇而非兴之所至写到哪里算哪里,就像在下围棋,其中有无穷奥秘,却是精心的一着着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