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却并不简单,“有之以为利”中的“利”是什么意思?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7-28 17:36:46

《道德经》文字平易,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受到众人的喜欢。有的人把它往玄学里引,令很多人盲目崇拜。其实它很平实,无论对不对,都是老子治国理政的一些理念。其中有一些修身养性的理论,也只是为了喻治国,这与儒学是一致的,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现代科学以为这是经验之学,不科学,比如中医。

实际上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对论认为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是互相制约的,由此及彼并不是胡乱联系,而是有内在逻辑的。

同时,很多人把道家这一学术流派与道教这一宗教混在一起,把道家弄得玄而又玄,增加了对它理解的难度。

《道德经》的难度不像《庄子》。《庄子》难在语言的偏僻,难在寓言的弯弯绕。《道德》经的难在于简洁。语言太简单了,就会出现内涵多,外延大,难以准确定义的现象。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很容易理解,用就是作用。但利却难以理解,用哪一个词能准确定义?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网上是这样翻译的: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显然译文并不能让人满意,结合全文,有与无的关系讲得并不清楚,也无法与全文相谐。

搜了一下“利”字的解释。有以下几个义项:

利[ lì ]

基本解释

1. 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刃。~爪。

2. 顺利;便利 不~。成败~钝。

3. 利益(跟“害、弊”相对) ~弊。有~。兴~除害。

4. 利润或利息 暴~。薄~多销。本~两清。

5. 使有利 ~国~民。毫不~己,专门~人。

6. 姓。

从中也难以找到最恰当的一个。

那么我们只好结合全章,甚至全书来理解本章中“利”的意思。

老子举了车轮、器皿、房屋的例子,来证明无才是最终起作用的,空虚才是起作用的。这些东西都是用了它们的空间——轮子是圆的,是中空的,器皿是中空的,房屋也是中空的。

其实我对道家是真看不上,正是因为它讲道,却经常脱离了阴阳的辩证关系,经常片面理解,简单归纳,并不全面、客观、联系、运动。

它举的这些例子是用了虚无,而还有一些例子是用实有,比如刀枪,削去多余的,而用了剩余的,用的是实。

这是题外话。我们还是回到主题,就按照老子的思想理解这里的利的意思。

像房屋这些东西,它们虽然用了空间,但是没有框架就没有空间,当然也不会出现房屋的空间的作用。框架和结构这些“有”,才让空间这些“无”起作用。因此,要理解利就得在这些框架结构起什么作用上考虑。

框架结构这些有才产生了它们的空间这个无。因此,这个利就是势的意思,也是形的意思,也是基础的意思,只可以意会,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

阴阳并非迷信,而是抽象,不要一提阴阳就想到风水、算命、卜筮,那只是中国文化中极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其它都是讲究科学的,比如军事、武术、中医等其它所有的文化。古人用两个字来概括万事万物,当然非常抽象。阴阳中的有无也一样。

有的意思包括:有、地、实、刚、动、有形、方、有限、出、开、进、明、形象、出现、后天、重、浊等。

无的意思包括:没有、天、虚、柔、静、无形、圆、无限、入、合、退、暗、抽象、未出现、先天、轻、清等。

老子在第一章讲有无的关系是这样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说的就是无讲的就是万事万物的起始。有讲的是万事万物本身。

第十一章,就是具体形象地讲有无的关系问题,把一对抽象的相对的概念用具体形象的东西来打比方。在车轮、器皿、房屋这三个事物中,有就是事物本身,无就是它的空间,划分再细一点,有就是构成这三种东西的空间的那些形状、物质、结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它们互为其根。而利就是具体的有,比如器皿、车轮、房屋,它们都是有,但又不同,需要什么作用就用什么材料,做出什么形状。

不知您读了我的解释是否对利有了一些认识?对利用这个词也有新的认识了吧?



0 阅读:16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