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蘭亭獎”金獎作品錯字連篇?考證來了!

大林品诗词 2024-10-18 19:34:36

書法家冷恒宇先生(@大雨廔66666)昨天(10月17日)發佈視頻,指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類唯一金獎得主宇文加林的獲獎草書作品中寫錯了幾個字——

一是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山林饑臥古亦有”句中的“臥”寫成了“餓”。

一是蘇轍《和子瞻金山》“鐘聲鏗锽答山谷”句中的“鐘”寫成了“鍾”。

一是韓垂《題金山》“靈山一峰秀,岌然殊眾山。盤根大江底,插影浮雲間。雷霆常間作,風雨時往還。象外懸清影,千載長躋攀”詩中的“插”寫成了“撐”,“(清)影”寫成了“(清)景”。

一是于右任《竹林寺》“容欲擇佳者,山前山後遍”句中的“遍”寫成了“偏”。

這些字是否寫錯了呢?我做了一番查考。因為忽然有急事兒需要外出,所以檢索的古籍不太多,僅供參考。

(一)“(饑)臥”與“(饑)餓”

“山林饑臥古亦有”,還是“山林饑餓古亦有”?

在《東坡集》宋刻本(中華再造善本)、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9182)、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中,此字均作“(饑)臥”。

《御選宋詩》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唐宋詩醇》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中亦作“(饑)臥”。

但,在《東坡詩集注》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中,此字作“(饑)餓”。

《全宋詩》中亦作“(饑)餓”。

“山林饑臥古亦有”和“山林饑餓古亦有”都說得通。個人認為,宜作“臥”字。但作“餓”字,也不是硬錯,因為也有版本依據。

(二)“鐘(聲)”與“鍾(聲)”

“鐘聲鏗锽答山谷”,还是“鍾聲鏗锽答山谷”?

《欒城集》明嘉靖二十年(1541)蜀藩朱讓栩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作“鐘(聲)”,《欒城集》明活字本(四部叢刊)和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1936)版作“鍾(聲)”。

《方輿勝覽》宋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均作“鍾(聲)”

《蘇詩補注》清文淵閣四庫寫本、《石倉歷代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御選宋詩》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均作“鐘(聲)”。

按照當代的文字規範,當作“鐘聲”。作為姓氏、意為酒器時作“鍾”,包括“一見鍾情”。但在古代,這兩個字一直是可以通用的,經常混用。

《說文解字》:“鐘,樂鐘也。”“鍾,酒器也。”這裏是分得很清的。但《說文解字注》云:“鍾,俗本作鐘。”“鐘,……九部經傳多作鍾,假借酒器字。”《正字通》亦曰:“古鐘通作鍾。六書故曰:樂鍾聲大而長,容六斛四斗者為量。粟以鍾計,酒亦以鍾計。《說文》:從童者為樂器,從重者為酒器,非也。 ”

《集韻》:“鐘,或從甬,通作鍾。”

《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民國四年(1915)版:“鐘,音鍾。經典多以鍾為鐘。”

實際上,在古籍版本中,“鐘”與“鍾”混用的情況很多,再如——

張繼《楓橋夜泊》尾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字,大多數古籍版本中作“鐘聲”,但在《文苑英華》宋刻本和明隆慶刻本及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事文類聚》元刻本和明內府刻本及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唐百家詩選》宋紹興本、《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宋刻本、《詩人玉屑》元刻本中均作“鍾聲”。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尾名“但餘鐘磬音”中的“鐘”,在大多數版本中作“鐘”,但《事類備要》宋刻本、《詩人玉屑》元刻本和明正統四年(1439)刻本、《全唐詩話》明正德十二年(1517)刻本中均作“鍾”。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

張岱《夜航船》卷十:“蔣廟泥兵南京鍾山,有漢秣陵尉蔣子文廟,蓋因數文逐盜死此,孫權為立廟,封蔣侯。權避祖諱鐘,改名蔣山。”在宋元版本中,“鍾聲”“鍾磬”“撞鍾”的用例比“鐘聲”“鐘磬”“撞鐘”更多。《中華大字典》亦曰:“經典多以鍾為鐘。”之所以如此,可能與諱“鐘”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諱“鐘”的意識日漸淡薄,“鐘”的使用又多了起來。

(三)“插”與“撐”,“影”與“景”

這兩處異議出自韓垂的《題金山》,所以放在一起討論。

(1)先說“插”與“撐”。

“插影浮雲間”,還是“撐影浮雲間”?

《方輿勝覽》宋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均作“撐”。《方輿勝覽》宋刻本可能是此詩現存最古的版本。

《唐詩紀事》四部叢刊明刊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作“掙”。

《丹鉛摘錄》明嘉靖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升庵集》清文淵閣四庫寫本、《石倉十二代詩選》明崇禎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全唐詩》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作“插”。

“掙影浮雲間”很難理解,《唐詩紀事》中的“掙”應為訛字。

“插影浮雲間”很好理解,但“撐影浮雲間”也說得通。冷恒宇先生認出了宇文家林金獎作品中的“撐”字,但認為草法不對(我查了書法字典,草法確實不太規範)。不過,草法是否規範是另外一個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詩中這個字到底應該是“插”還是“撐”。

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之“張祐”條比較品評了幾首吟詠金山的詩,文中說“升庵又以韓垂作勝之。垂中二聯曰:‘盤根大江底,插影浮雲間。’金山一拳,苦不甚高,安能插影雲間?”賀裳認為,金山不高,不能說“插影雲間”。賀裳應該沒有見過“撐影浮雲間”的版本,如果見過,可能會認同“撐”字。

(2)再說“影”與“景”

“象外懸清影”,還是“象外懸清景”?

《方輿勝覽》宋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均作“景”。《方輿勝覽》宋刻本可能是此詩現存最古的版本。

《丹鉛摘錄》明嘉靖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升庵集》清文淵閣四庫寫本亦作“景”。

《唐詩紀事》四部叢刊明刊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石倉十二代詩選》明崇禎刻本和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全唐詩》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作“影”。

《說文解字》中有“景”字,無“影”字。“景”是本字,“影”是後起字。冷恒宇先生在視頻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他認為應該遵循現代的規範而寫作“象外懸清影”。《說文解字》:“景,光也。從日,京聲。”從這個解釋看,“景”原本就是“(光)影”的意思。再者,本句前面“插(撐)影浮雲間”句中已有一個“影”字,“象外懸清景(影)”句中若再有“影”,就有犯重之嫌。

另外,把“象外懸清景”中的“景”解釋是景色,似無不可。楊巨源《城東早春》有“詩家清景在新春”之句。

(四)“遍”與“偏”

于右任《竹林寺》“容欲擇佳者,山前山後遍”句中的“遍”是“到處(尋找)”的意思,如果作“偏”則解釋不通。宇文家林寫成了“偏”,不知是草法之誤,還是抄寫的版本中即為“偏”。

匆匆草就,訛謬難免。若有問題,敬請指出!

參考文獻:

[01](宋)蘇軾撰:《東坡集》,宋刻本(中華再造善本),卷3第4頁。

[02](宋)蘇軾撰:《東坡集》,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9182),卷3第3頁。

[03](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卷3第5頁。

[04](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宋刻本,卷3第3頁。

[05](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宋刻本,卷3第10頁。

[06](宋)祝穆撰:《方輿勝覽》,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3第3頁。

[07](宋)祝穆撰:《方輿勝覽》,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3第10頁。

[08](宋)蘇轍撰:《欒城集》,明嘉靖二十年(1541)蜀藩朱讓栩刻本,卷4第2頁。

[09](宋)蘇轍撰:《欒城集》,明活字本(四部叢刊),卷4第2頁。

[10](宋)蘇轍撰:《欒城集》,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4第2頁。

[11](宋)蘇轍撰:《欒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1936)版,(卷4)第48頁。

[12](宋)謝維新撰:《事類備要》,宋刻本,前集卷49第18頁。

[13](宋)尤袤撰:《全唐詩話》,明正德十二年(1517)刻本(鮑繼文教養堂),卷上第59頁。

[14](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元刻本,卷15第17頁。

[15](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明正統四年(1439)刻本,卷15第15頁。

[16](宋)王十朋撰:《東坡詩集注》,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2第28頁。

[17](明)楊慎撰:《丹鉛總錄》,明嘉靖刻本,卷20第10頁。

[18](明)楊慎撰:《丹鉛摘錄》,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10第6頁。

[19](明)楊慎撰:《升庵集》,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57第19頁。

[20](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四部叢刊明刊本,卷63第20頁。

[21](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63第23頁。

[22](明)曹學佺輯:《石倉十二代詩選》,明崇禎刻本,(唐詩拾遺)卷106第9頁。

[23](明)曹學佺輯:《石倉歷代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119第10頁。

[24](明)曹學佺輯:《石倉歷代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151第2頁。

[25](明)張岱撰:《夜航船》,清觀術齋鈔本,卷10第5頁。

[26](清)康熙:《御選宋詩》,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27第26頁。

[27](清)康熙:《御選宋詩》,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29第3頁。

[28](清)乾隆:《唐宋詩醇》,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卷33第6頁。

[29](清)彭定求:《全唐詩》,清摛藻堂四庫薈要寫本,卷757第7頁。

[30](清)查慎行:《蘇詩補注》,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7第2頁。

[31](清)康熙:《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寫本,卷58第1頁。

[32](清)陸費逵:《中華大字典》,上海:中華書局民國四年(1915)版,酉集金部第52頁。

[3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册)第9148页。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