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究竟是哪一天?看看古籍中的记载!

大林品诗词 2025-01-22 19:34:46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北小年”即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小年”即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有媒体称,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意思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另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还有说法称,江浙沪地区的小年是大年的前一天,除夕夜是“大年夜”,前一夜为“小年夜”;而云贵川地区则把除夕称为“小年”,而把正月十四或十五称为“大年”。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殊不知,古籍的说法更多。

一、正月初一为“小年”。《太平御览》载,《四民月令》曰:“腊明日谓小岁,进酒尊长,修刺贺君师。”徐爰《家仪》曰:“蜡本施祭,故不贺。其明日为小岁,贺称初岁福始,庆无不宜。正旦贺称元旦首庆,百物惟新。小岁之贺,既非大庆,礼止门内。”《御定渊鉴类函》亦有相同的记载。此载是说,小年小贺,不是大庆,礼仪止于家门之内,也就是说,小年只是在家里拜贺君亲,不需要出门拜贺(那是过大年的礼数)。

另,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清康熙《御定佩文韵府》亦载,《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少起。”所谓“过腊一日”,就是腊月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小岁”亦即“小年”,古人称“年”为“岁”,“贺岁”即“贺年”也。

二、冬至为“小年”。梁萧子显《南齐书》载:“……又诏:季冬朝贺,典无成文,以袴褶事非礼敬之谓,若置寒朝服,徒成烦浊,自今罢小岁贺,岁初一贺。”所谓“季冬”,是指冬至。意思是,冬至朝贺时,要穿短袄短裤前来,而这一天称为“小岁”。

明谢肇制《五杂组》云:“腊之次日为小岁,今俗以冬至夜为小岁。”四库本《册府元龟》云:“后魏孝文太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初,罢小岁贺。”后有小注云:“小岁谓冬至”。

三、元日为“小年”。明谢肇制《五杂组》在“腊之次日为小岁,今俗以冬至夜为小岁”之后接着说:“然卢照邻《元日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则元日亦可谓之小岁矣。亦犹冬至亦可谓之除夜也。”元日为“小年”,那么“大年”在哪一天呢?大概就是正月十五了。云贵川地区可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四、除夕前日为“小年”。明吴与弼《康斋集》有诗《小年夜》,四库本题下有注:“俗以岁除前一夕为小年夜。”江浙地区大约继承了这一传统。

五、正月初二为“小年”。清彭孙贻《茗斋集》有诗《小年夜词》,题下有注:“吳人以新正二日之夕為小年夜,新正三日為小年朝。”

六、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宋谢维新《事类备要》之“以羊祀灶”转载《后汉书》云:“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又转《风土记“云:“今吴中以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前文是说,阴子方在腊日做早饭的时候看到了灶神,杀了家养的黄羊祭祀它,从此暴富。后文是说,吴中地区在腊月二十四日夜祭灶,因为灶神第二天要上天汇报一年来的事情,所以提前祀灶祈祷。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称:“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清倪涛《六艺之一录》载《甲子廿四夜即事奉次廿三鞭春霜押因便录成博笑》诗:“腊雪漫漫春意悭,儿童爆竹闹庭前。昨朝耒耜迎新岁,今夜田蚕卜小年。”四库本夹注“小年”称:“俗呼廿四夜为小年夜”。《广东通志》亦载:“腊月念四日为小年夜,祀灶用爆竹饴糖。”

七、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清史稿》云:“五祀,初循旧制,每岁暮合祭太庙西庑下。顺治八年定制,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夏大庖前祭司灶神,季夏太和殿阶祭中霤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孟冬大庖井前祭司井神,中霤门、午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於是始分祭,旋复故。逮圣祖釐祀典,再罢之,并停专祀。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据此载,清宫中一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日。

综上所述,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之说,流传最久也最广,清朝的时候才变成了腊月二十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演变呢?现在有一种说法: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笔者没有在古籍中看到相关的记载。品味古籍中的有关文字,笔者以为演变可能源于对灶神朝天日期的不同理解。人们是在灶神朝天前一天祭祀,这一天没有异议。那么,灶神上天汇报工作是哪一天呢?古籍中的说法有点儿模糊,容易引起歧义。如果理解为腊月二十五,那么祀灶就是在腊月二十四;如果理解为腊月二十四,那么祀灶就是在腊月二十三。

参考文献:

[1](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57第11页。

[2](宋)李昉撰:《太平御览》,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33第10页。

[3](宋)王钦若等纂:《册府元龟》,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107第7页。

[4](宋)谢维新撰:《事类备要》,宋刻本,前集卷18第7页。

[5](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清离藻堂四库荟要写本,卷21第10页。

[6](明)吴与弼撰:《康斋集》,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第28页。

[7](明)谢肇制撰:《五杂组》,清刻本,卷2第21页。

[8](清)康熙:《御定佩文韵府》,清离藻堂四库荟要写本,卷67之3第33页。

[9](清)康熙:《御定渊鉴类函》,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0第35页。

[10](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389第11页。

[11](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140第2页。

[12](清)彭孙贻撰:《茗斋集》,清抄本(四部丛刊续编),卷10第123页。

[13](清)褚人穫撰:《坚瓠续集》,清刻本,卷2第11页。

[14](清)鲁曾煜撰:《广东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51第6页。

[15](民)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84(志59,礼志三)。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