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选有宋代诗人叶绍翁七言绝句《夜书所见》,其诗曰——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是诗人客居他乡,寂夜感秋而写下的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秋风萧萧,梧叶飘飘,孤身旅者,寄寓客船,夜深人静,看到一户人家还亮着灯,想象着一个童子在捉蟋蟀,不禁动了思乡之愁。不过,此诗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在绝大多数古籍版本中作“捉”。
叶绍翁,号靖逸,传世的诗作并不多,其《靖逸小集》没有单行本行世,多存于宋代诗人的合辑之中。笔者在多个古籍数据库中搜索,只找到了载有《夜书所见》的10种古籍文献的11种古籍版本。其中,《南宋群贤诗选》清雍正九年(1731)陆氏水云渔屋刻本、《江湖小集•靖逸小集》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文渊阁四库写本、《两宋名贤小集•靖逸小集》清抄本(四库草稿本)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四库写本、《群贤小集六十八种•靖逸小集》清抄本(国图善本书号:16467)、《六十家名贤小集•靖逸小集》清冰蕸阁抄本(国图善本书号:03965)、《宋人小集》清金氏文瑞楼抄本、《两宋名贤小集•靖逸小集》清抄本(国图藏)等8种古籍版本作“捉”,《御选宋诗》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摛藻堂四库荟要写本、《宋百家诗存》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文渊阁四库写本、《南宋群贤小集九十种•靖逸小集》清嘉庆六年(1801)顾修读画斋刻本等3种古籍版本作“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全宋诗》作“挑,一作捉”。
就版本而言,“捉”明显占优。再品味诗意,也应取“捉”字。
捉,捕捉。挑,语文课本上的解释为“用细长的东西挑弄”。二字均为仄声。
古时的中国是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饭之后,通常都是早早地休息,不会让孩子在灯下拨弄蟋蟀。相比之下,孩子在户外篱下捕捉蟋蟀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论快乐指数,捉蟋蟀也要大于拨蟋蟀。笔者在农村长大,幼时也常常在夜间捉蛐蛐儿,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因此,本诗第三句应为“知有儿童捉促织”。
附本文所据古籍版本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