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上的雷震《村晚》被窜改了

大林品诗词 2024-09-09 17:56:34

南宋诗人雷震的名气并不大,只有一首诗流传至今,那就是七言绝句《村晚》。这首诗被选入了全国统编的《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却被改了一个字。

课本上的《村晚》是这样的——

水满池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而原版是这样的——

水满寒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三字原本是“寒”,被改成了“池”。

雷震没有诗文集传世,笔者在古籍数据库中检索,录有此诗的古籍文献只有两种,共4种古籍版本,即:《宋艺圃集》明隆慶(1567-1572)年间暴孟奇李蓘刻本和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宋诗纪事》清乾隆十一年(1746) 厲鶚樊榭山房刻本和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在这4种古籍版本中,本诗第三字全部都是“寒”。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全宋诗》中,也是“寒”。

“池塘”与“寒塘”有什么区别?“塘”本来就是池塘的意思,也就是说,“池”字可有可无。而“寒”则表明了时令是在冬天。“寒塘”也是“池塘”,但“池塘”未必是“寒塘”。换言之,“寒塘”的内涵比“池塘”更丰富。

为什么有人要把“寒塘”改成“池塘”呢?可能是觉得下句也有一个“寒”字,窜改是为了避免重复。格律诗确实忌讳重字或复辞,但忌讳的是简单的重复,而不是修辞性的重复。为了突出主题,或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诗人有时故意重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如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些诗虽然复辞多多,却都重复得自然熨帖,达到了顾炎武所提倡的“复而不厌”的效果。这些道理,雷震本人肯定是懂的,《宋艺圃集》《宋诗纪事》《全宋诗》的编者肯定也是懂的。他们都没有改,语文课本为什么要改呢?

我一直认为,擅自窜改前人的经典作品,是很不严谨的,甚至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

附本文所据版本截图:

0 阅读:4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