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飞入“芦花”?新版《语文》出现严重错误!

大林品诗词 2024-09-05 22:22:32

新学期开始了,新版的教材也亮相了。

有家长发现,2024年审定的新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5页有一首诗是这样的(上图)——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而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5页的这首诗是这样的(上图)——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水中都不见。

第四句第三、四字,旧版是“水中”,新版改成了“芦花”。

这位家长有两个孩子,姐姐学的是“水中”,弟弟学的是“芦花”。姐弟二人都蒙圈了!家长在网上发问:到底哪个是对的?

按说,应该依新版为准。但新版明显有问题:芦苇的花期在夏季(七月前后),冬天已经衰败,大雪纷飞的时候哪里还有“芦花”呢?

课本上的这首诗,既没有题目和作者,也没有注明出处。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原版是什么样子?笔者作了一番查考。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僧人超永编纂《五灯全书》之“庐江冶父松翁来禅师”中有这样一首诗(上图)——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梅花寻不见。

这首诗与课本上的诗大同小异,最要紧的是第四句中的“芦”与“梅”之别——虽然只有一字不同,但这一个字却非常重要——“梅花”,这就对了嘛!梅是雪的最佳拍档——不仅合乎时令,而且意境更美。

《邵氏诗词库》收有清人郑板桥(1693—1766)的一首《咏雪》诗(上图)——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康熙驾崩时,郑板桥只有30岁。因此,这首诗应该不是他的原创。那么,《五灯全书》是不是最早的出处呢?也不一定。

明人蒋一葵编撰的《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八载有高庙的一首《咏雪》诗(上图)——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空中不见打罗声,

万里江山都是面。

虽然后两句完全不同,但《五灯全书》和郑板桥应该都借鉴了此诗。高庙的这首诗把雪花比喻为面粉,虽然意境不美,倒也没有硬伤。

很显然,《语文》课本上的诗不是出自高庙的《咏雪》,也不是出自《五灯全书》或郑板桥的诗。那么出自哪里呢?

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上图)——

……宋妈喂燕燕吃冻杮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下雪》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

这首诗与《语文》课本上的诗大同小异,但也是“芦花”。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第四章“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上图)中提到——

相传清代乾隆下江南,路遇雪景,脱口唱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这是俗诌,不成诗,下面又没法接得下,但纪晓岚从旁接道:"飞入芦花皆不见。"这一句也成为画龙点睛,使上三句全都生动了,这就有了诗境和诗味,勉强也算得是诗了。此事固非实有,只是了解文字的人捏造来讥笑乾隆。但我们正可借来说明,一段文字,如何便不成为文学,如何便可被目为文学之所在。

这段话把《城南旧事》所说“不会做诗的皇帝”明确为乾隆,把凑诗的“臣子”明确为纪晓岚。钱穆先生应该没有读过《五灯全书》及郑板桥的诗集,他认为这首诗“只是了解文字的人捏造来讥笑乾隆”的。这首诗确实不怎么样,说它是诗都很“勉强”。

这样一首口水诗,本不应该进入教科书。但不管诗好不好,至少不能违背常识。无论如何,“雪花”与“芦花”是不可能共舞的。如果非要选入课本,那也应该是“飞入梅花都不见”。

最后说一下旧版《语文》中的“飞入水中都不见”。雪花飞入水中而不见,本身没有问题,但此句来自哪里呢?难道是编造出来的吗?

0 阅读:13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