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

大林品诗词 2025-01-13 19:28:44

【按】周俊生先生的新著《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2025年1月由中华书局(澳门)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为此书作的序。

盛大林

上海的周俊生先生要我为他的新著《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作一篇序,这让我诚惶诚恐。盛某虽然才疏学浅,但还有点自知之明。早在四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俊生先生就已经在中国语言文字权威期刊——《中国语文》上发表文章。此后不久,他又参与了国内第一本收录和研究新词的词典——《汉语新词新义词典》的编写工作。因此,我对俊生先生一直以师事之,哪有作序的资格呢?但俊生先生一再坚持,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与俊生先生至今未曾谋面,但彼此也算“熟人”。我们虽处不同的城市,但都曾经在报社谋职,我们在做报纸编辑的同时,还都投身于评论的写作,参与并见证了那一段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高光时刻。俊生先生的财经评论曾经成为各地都市报的“抢手货”,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能从各地的报纸上读到他感情充沛、言辞犀利的评论,可见其思想的活跃和写作的勤奋。当时的我也曾跻身于评论写作,我们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熟悉了起来。而最近几年,俊生先生忽然从评论圈里销声匿迹了,他在微信上搞了一个“每日一怼”的专栏,每天点评报纸上使用错误的词语,日积月累,也是蔚为大观。俊生先生已经因此出版了好几本集子,如今又有这本《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问世,收获之丰,让我惊叹。也许是一种“不谋而合”吧,我在告别了媒体生涯以后,也离开了评论圈,这几年投入到了对古诗词异文的考证之中。一个“咬”今文,一个“嚼”古字,我们俩居然都成了“寻章摘句老雕虫”,如此说来,俊生先生命我为此书作序,也算是“有理有据”了,呵呵。

《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出文字之后,鬼都被吓哭了,为什么?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妖魔鬼怪及一切丑恶都将无所遁形。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文字必须具有准确的表意功能。因此,人们理应对文字保持敬畏,维护文字及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既能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又能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形象。在社会交往中,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表述失准、用词不当则可能引起误会,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比如2023年春节期间,四川达州火车站贴出了“欢迎农民工回家”的标语,很多回乡的在外工作人员表示“一下车看到标语心都凉了半截”,达州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宣传标语是我们对农民工的重视,完全没有不好的意思”,但客观上确实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参加重庆团会议。来自一家H股上市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该公司即将又在A股上市的问题时说“我们要回来了”,刘士余纠正说:“你那不叫‘回来了’,应该叫‘A+H股两地上市’,在资本市场用词不当会引起波澜。”更有甚者,史上还有因为措词引发战争的案例。北宋末年,金国要求宋国遣返叛逃到宋境的金国人口,宋廷回牒称“本朝幅员万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难指有无”,大金元帅认为“本朝幅员万里”之说“纵骄夸谩”,先是问罪笔伐,继而挥师南下,这也成了宋金两国关系的转折点。细细地品味这一掌故,金人固有借口生事之嫌,宋人亦有落人话柄之失。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而在构成中国文明的各种元素中,文字起到了可以说最为重要的支撑作用,自甲骨文开始形成的汉字系统,迄今仍是中国人须臾不可离的书写工具。一百年前的白话文革命,与全球出现的科技革命、文化革命等相得益彰,使汉语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表现力,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兴盛的网络载体,更是极大地解放了汉语书写的“生产力”,把汉语书写推上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但在这同时,一个不能不指出的现象是,汉语书写正面临着文字水平下降的现实隐忧,我以前在报纸工作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经常是语句粗劣,令人难有阅读兴趣,现在网络上各种自媒体写作看似十分活跃,但其中不少篇章连写作的基本要求都未达到,而现在网上阅读、手机阅读又成为国人阅读的主要方式,长此以往,对一代又一代人产生影响,这对汉语书写无疑是一种摧残。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报纸出版工作节奏非常快,没有时间对文字细细推敲,而网络写作的兴旺则使人们失去了对写作的敬畏,人人都可率尔操觚。正是在这一点上,俊生先生所做的工作,显示出了它的积极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告诉人们的是汉语字词可以怎样运用,《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告诉人们的则是词语不能这样运用。相比之下,后者的难度更大。俊生先生的这本书,从日常阅读的报纸文章中挑选词语使用出现错误的语料,进行细致的分析评改,这需要深厚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积淀。俊生先生选择评改纠错的词语,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词语,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进入这本书中纠错的词语,我们看到了大致也可以发现它的错误,但我们往往说不清它错在哪儿,而俊生先生的优长之处便是运用语言学、词汇学的原理,对这个词语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明白地告诉我们错误的根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这虽然不是一本系统的语言学、词汇学专著,但是它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我们笔下的一个个实际案例,不仅能够看到所评改词语的错误所在,更能够学到一些语言学、词汇学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当然是零碎的,但综合起来后,这种零碎的知识也能够融合起来,成为我们的一种知识储备,相比花大功夫啃这方面的专著,其收获同样是可观的,有时甚至是更多的。

语言不像数学那样有公式可以套,一个词语的运用常常在作者的寸心之间,这就需要评改者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所作出的评改才能让人接受。同时,语言又是富于变化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经常在变化之中,特别是一些古语词在今天是否必须严格按照古语的本义来使用,在写作界充满争议。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外语对汉语的影响加大之后,汉语原有的词义出现了微妙的渐变,一些汉语词原来不能用的对象在外语的影响下变得可以用了。在网络写作兴盛之后,网上随意造词,特别是小圈子流行的词汇通过网络泛化到整个汉语系统,这也对汉语产生了影响。这些情况的出现,有些是合理的,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作为评改者更需要从这种纷繁杂乱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提出合理意见。在这方面,俊生先生的工作也是细致的。与学院里的语言学家不同的是,俊生先生本身是一位活跃的社会写作者,对写作的甘苦有着与我们共通的认知,因此他的评改在这方面把握得比较好,即便是一些可能有争议的意见,也能给人以思考。比如,就在本书中,俊生先生提出,现在一些作者经常在文章中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内子”,不宜提倡。他认为“内子”是一个旧称,这个称呼适合于旧时代女子被局限在家室内部,不在外抛头露面的情况,而今天的女子早已建立起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普遍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因此他认为,今天再将妻子称为“内子”,既不合事实,也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我是第一次看到对使用“内子”的这种不同意见,说实话我的朋友圈里这样称呼自己妻子的也大有人在,而且他们大都是雅古之士,估计会对俊生先生这个说法有不同意见。但俊生先生的说法作为一家之言,应该有它的价值所在。

汉语写作历来有追求修辞的传统。修辞是一种语言技巧,可以起到对文章的美饰作用。俊生先生所做的工作,与传统的修辞当然不是一回事,但可以视为修辞的一种最起码的要求。每一个写作者都追求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好看,但如果对词语的基本意义不了解,一味为了追求所谓修辞效果而随意用词,反而会造成欲益反损的效果。俊生先生这本书中这方面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古语有云:“修辞立其诚。”这里的“诚”是要求写作者做到真实无妄,不作欺人之谈。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对写作者准确把握词义提出了要求,准确使用汉语的每一个词语,应该是“修辞立其诚”的第一步。从这点来说,我认为俊生先生的这本《汉语词语运用纠错录》值得推荐给每一位汉语写作者,包括专业的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

(作者为著名杂文家,评论家,学者)

0 阅读:19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