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洪流——苏联坦克发展(9):西方梦魇,T62/T64

明鸿羽 2023-08-19 23:28:03

50年代随着英国L7型105mm线膛炮的投入使用,美国根据M46在朝鲜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进行升级,开发了M47和M48,并也开始在M48坦克上使用105mm坦克炮。这使得盟军尽管系统整体性能仍然不足,但火力已经开始快速接近苏联。1955年期开始在英军服役的征服者重型坦克,作为百夫长巡洋坦克的搭档,这种重型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和一门120mm的大口径坦克炮,能轻易击穿T-54的前装甲。虽然仍未走出巡洋坦克配重型(步兵)坦克的窠臼,技术的进步仍然令他拥有最高34公里/小时的速度,足以和百夫长并肩作战。

鉴于此,苏联决定重新研制一辆新型坦克取代t-54系列,新的坦克要求要全新的车体和新的火炮以求全面压倒北约。于是著名的下塔吉克生产集团,根据新的生产任务要求拿出了代号为140工程的样车。新的140工程车采用了6对负重轮设计,引擎的安装方式也做了全新的布置,全新设计的液冷TD-12引擎不是垂直装入车体,而是和车体呈53度倾斜角进行安装,这种做法进一步降低了全车的高度,改善后部射界和视野。而作为140工程的竞争者,著名的苏联首席坦克设计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也拿出了自己的产品——430工程试验样车。这位1902年出生的资深设计师参与了BT系列、T-34、T-44和T-54的设计和改良,在二战中为苏联的胜利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

莫洛托夫的430工程样车,使用和140工程相同的主炮。430工程采用先进的4TD引擎,这种引擎是世界第一款水平对置的两冲程柴油引擎,这使得430工程在动力的功率可靠性仍能保持的情况下,动力舱的体积大幅缩小,和140工程一样430工程也采用了6个小直径负重轮。

不过这两型由于相较于以前的T-54/55系列并没有太大提升,都遭到了苏联军方的否决。但这一次较量的结果却使得苏联得出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中型坦克取代重型坦克是完全可能的结论。坦克部队如果只使用中型坦克作为主力使用将会大幅度提升后勤的通用性装备的可靠性。至此苏联决定抛弃昂贵的重型坦克的设计,转而生产一种能够在战场上能够大量生产大量补充的坦克武器。

165工程样车依然采用了D-54TS线膛火炮,这种新坦克在T-54B的基础上拉长了车身,并扩大了炮塔座圈,重新根据140工程的设计又制造了一个新的炮塔。新炮塔在140工程的基础上,将指挥塔的基座和炮塔铸造为一体,提高了整体强度。不过就在此时,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参观了彼得罗夫设计局新设计的T-12“轻剑”100mm滑膛反坦克炮。参观过程中,这门炮发射HEAT的高穿深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T-12 100mm滑膛炮

但T-12的炮弹实在太长,1.2米长的定装炮弹要从狭窄的炮塔中塞入炮膛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计局方面不得不另辟蹊径,解决办法就是将D-54TS 100mm线膛炮去掉膛线,扩膛到115mm这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炮弹缩短的同时扩大了直径和发射药的重量,与药室容积和T-12保持了一致。并且由于制退器会阻碍新开发的APFSDS出膛后的脱壳动作,所以同时省略了炮口制退器。这样世界上第一门用于量产的滑膛坦克炮U-5TS就诞生了。新的火炮被正式赋予2A20的代号投入量产。

2A20坦克炮

T-62主战坦克:

换装了新炮的165工程改名为166工程并开始量产,这也就是世界上后来大名鼎鼎的T-62坦克。T-62成为世界上第一款配备滑膛炮的坦克。与前代的T-54/55坦克相比,T-62坦克的主要优点是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标准化程度更高,从而减轻备件供应,和后勤负担,并且操作简便,使部队乘员训练难度降低。为苏联备战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可靠保障。

T-62主战坦克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左,前右是弹药仓,车体中部是战斗舱,动力舱在车体后部。驾驶员有1个可向上升起并向左旋转打开的单扇舱盖,舱前有2个观察镜,靠左边的观察镜在夜间可换成有30°视场、60米视距的TBH-2红外驾驶潜望镜。在驾驶椅后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打开的安全门。车体前上装甲板装有防浪板,板的右侧有2个前灯,靠左边的是白光灯,靠右边的是红外灯。

炮塔为整体铸造结构,呈圆形,安装在车体中部。炮长在火炮左侧,车长位于炮长后上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车长和装填手各有1个舱口,舱盖为单扇结构,向后开启,可在垂直状态时闭锁。炮塔外部焊有供搭载步兵使用的扶手,炮塔顶部正后方开有1个抛壳窗。

T-62主战坦克车体前上装甲倾斜明显,中部装有防浪板,车体顶部水平,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部,炮塔居中,动力和传输装置后置。半球形炮塔,装填手舱室右侧一般装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机枪弹盒一般位于炮塔后部右侧。通气筒在炮塔后部左侧。主武器在炮口1/3处装有抽气装置,火炮右侧装有红外线探照灯。车体两侧各有五个负重轮,诱导轮前置,主动轮后置,无托带轮,无裙板。发动机排气口位于左侧第四和第五个负重轮履带上方,车位上方装有扁平的燃料箱。

T-62主战坦克坦克的车体装甲厚度与T-55坦克基本相同,但为了减轻车重,车体顶后、底中和尾下等部位的装甲厚度有所减薄,同时采取特殊的冲压筋或加强筋等措施提高刚度。炮塔为整体铸造结构,流线型较好,防护力较T-55坦克略有增加。T-62主战坦克装有集体式防原子装置,该装置由РБЗ-1M辐射探测器/促动器、5个独立的爆炸导火管机构和1个增压风扇组成。箱形辐射剂量探测器装在炮塔右侧压缩空气箱后面,可感受γ射线或中子辐射剂量,起动增压风扇和促动包括瞄准镜、增压风扇、排气风扇、发动机进气百叶窗和发动机冷却空气进气管的关闭机构。

T-62主战坦克的传动装置与T-55坦克的基本相同,仅作了局部修改。传动装置包括变速箱、转向装置和侧传动,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为了提高齿根强度,将三档和四档齿轮改为26°的大坟力角齿轮,采用人工手动方式变速;转向装置为二级行星式转向机构。

T-62主战坦克车长指挥塔有4个潜望镜,2个装在车长舱盖上,2个在指挥塔前部。车长还有1个TKH-3昼夜合一双目潜望镜,内有红外光路,与指挥塔前安装的红外大灯配合使用。该镜的昼间放大倍率为5×、视场为10°,夜间放大倍率为4.2×、视场为8°,当与ОУЗГК红外探照灯配合使用时,有效视距为400米。使用旋转反射镜组实现昼夜型转换。车长使用瞄准镜手柄转动车长指挥塔,并操作探照灯、目标指示设备和其他系统。

T-62配备一台V形12缸四冲程液冷V-55V柴油发动机。气缸容积38.8升,转速2000转/分钟时,功率580马力。转速1200~1400转/分钟时,可以发出最大扭矩2254 Nm。这种发动机大修时间只有350小时。

1983年,苏联对T-62坦克进行了现代化升级,为炮塔、车体和底部安装了附加装甲,车体侧面安装橡胶裙板。换装“维尔纳(Volna)”火控系统,可以发射9K116-2型“舍克斯纳(Sheksna)”炮射反坦克导弹。换装620马力的V-55U发动机和T-72主战坦克的履带。升级后的T-62获得了T-62M的编号。

9K116-2型“舍克斯纳”分别用于:1.BMP-3 2.T-62M 3.T-55AM 4.MT-12 5.导弹本身

T-62M北约称为T-62A坦克,该坦克与T-62坦克的主要区别是炮塔的外形尺寸不同,取消了固定式装填手舱盖,代之以装有12.7毫米ДШКМ式高射机枪的旋转塔,但是高射机枪只能由装填手在车外操作,机枪弹药箱存放在炮塔外部右边。此外,发动机顶盖设计也有所不同,T-62M坦克还可以安装同T-54/55坦克一样的扫雷设备。研制方对T-62坦克进行类似美国对M60坦克一样的现代化改造,改造计划包括装用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采用新型车长和炮长微光瞄准镜代替Л-2Г红外探照灯的红外瞄准镜。经过改进的T-62M主战坦克能够用火炮发射导弹,射程达到4千米,这超过了M-60坦克的改进型M-60A3,因此该坦克作为与M-60同代的主战坦克让美军头痛不已。

T-62 M1坦克

T-62A坦克

T-62K指挥坦克,该坦克除装备附边通信设备外,还装有THA陆地导航设备,1973年出现的陆地导航设备由陀螺仪罗盘,1个或2个罗盘指示器、续度校正装置、里程表、坳力转换器和计算器等部件组成。

T-62主战坦克,1961年量产并装备部队,1965年5月首次出现在红场阅兵队列中。T-62主战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T-72主战坦克投产时为止,共计生产约2万辆。除供应苏联陆军使用之外,还向世界上27个国家出口,包括阿尔及利亚、越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蒙古、坦桑尼亚。

T-62主战坦克真正参加实战是在1969年,战场则是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珍宝岛上。苏联在1964年单方面宣布对珍宝岛拥有主权,从此两国关系骤然紧张,边境冲突一触即发。从1968年12月27日起,苏军多次乘坐坦克、装甲车、卡车、吉普车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1969年3月15日,苏军边防部队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决定使用配属的T-62坦克排为先导对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攻击。经过9个小时的激战,中方先后击退苏军三次进攻,并用反坦克火箭筒击中了跑在前面的1辆T-62坦克,使其瘫痪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的冰面上。

苏军被击溃后,企图夺回坦克。3月20日,苏军20余人又携带炸药窜到坦克附近,企图将其炸毁,但被中国边防部队及时发现,并以猛烈的炮火将其击退。后中方边防部队奉命将被击伤的T-62坦克拖回。3月21日,中方某坦克部队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拆卸车上的重要部件。4月28,在坦克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基地潜水员支援下,中方边防部队用4台绞盘分别将炮塔和底盘拖救出水,迅速运到6409工厂进行修复。随后这辆T-62坦克被运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成为当年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被中国缴获的T-62

中国当时穿甲能力最强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和59式坦克的100毫米坦克炮仅能在50-100米距离上击穿12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而T-62的炮塔正面为200~220毫米弧形钢甲,车体正面为100毫米倾斜30°-35°钢甲,实际相当于约300毫米垂直钢甲。我们的穿甲弹打在T-62坦克的正面装甲上根本穿不透,还经常出现跳弹,只能擦掉一片油漆。珍宝岛事件之后的十余年,我国的反坦克武器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缩短了与世界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初,T-62主战坦克开始提供给有关国家,主要是中东地区。根据西方的资料,苏联从1971年起出口给埃及约200辆T-62主战坦克,1972年又向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提供过T-62主战坦克。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第25坦克旅装备的T-62主战坦克遭受到了以军反坦克导弹的毁灭性打击,装备的96辆坦克有86辆被击中。战斗行动结束后,大量被击中的T-62主战坦克被以军缴获,经修复后装备以色列国防军坦克部队。

1984年5月,苏军配备一个坦克连的空降营对阿富汗赫尔曼德省的一个地区实施了突然袭击,行动中,T-62主战坦克首先在部队的前面开路,发现敌人后就用坦克火炮和机枪掩护伞兵向前推进,这次行动战果累累。

阿富汗的T-62坦克

1986年11月,利比利亚军队入侵乍得时,也使用了T-62主战坦克。利比利亚军队T-62主战坦克在进攻中取得了很好的战绩,乍得政府军无法阻止其进攻势头,只是在法国外籍军团直接干涉下,才成功地阻止了他们的进攻。根据乍得政府公布的数据,在这次战斗中击毁了12辆T-62主战坦克。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中东和非洲的几十次较小的冲突T-62都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T-62仍在世界各地大量服役。苏联还准许前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该坦克,在1973年至1978年大约生产了1500辆。朝鲜也曾生产出口T-62主战坦克。从1985年起T-62主战坦克进行现代化升级,加装反应式装甲和三防系统。

2000年8月,巴萨耶夫进攻达格斯坦共和国,俄罗斯内卫部队第100师93机械化团的T-62主战坦克在保卫该共和国的作战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团装备约有60辆T-62主战坦克,为了提高抵御反坦克火箭弹攻击的能力,坦克乘员在炮塔上加挂了履带板和装沙土的箱子,在车体上也加挂了箱子和原木,起到了增强装甲防护的效果。

T-62主战坦克大量用于1973年中东战争,从实战中暴露出射击速度慢、火炮俯角小、115毫米滑膛炮及其火控系统不如以色列105毫米线膛炮等缺点和问题,有待改进和发展。由于T-62主战坦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欠佳,西方对其评价很低。

战斗全重:37.5吨

车长:9.75米(炮向前)

车宽:3.27米

车高:2.36米

速度:50 km/h

续航:450km

涉水深度:1.635m

越高:0.8m

越宽:2.7m

装甲厚度:车体正面的装甲厚度为90毫米,侧面装甲为75毫米,底部装甲厚度为20毫米。

发动机:B-55-5型,4冲程12V水冷柴油机;580马力。

火炮:1门115毫米/2A20/滑膛坦克炮;备弹40发

机枪:1挺7.62毫米/吨M-485/机枪,备弹2500发;1挺12.7毫米/ДШКМ/机枪,备弹500发

乘员:4人

产量:苏联(14000辆)、阿富汗(100辆)、安哥拉(90辆)、阿尔及利亚(250辆)、保加利亚(100辆)、古巴(300辆)、埃及(600辆,其中100辆安装英国生产的115毫米滑膛炮)、伊朗(约150辆)、伊拉克(1600辆)、以色列(150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00辆)、利比亚(900辆)、莫桑比克(160辆)、索马里(30辆)、叙利亚(100辆)、越南(200辆)

T-62主战坦克

T-62主战坦克

T-62主战坦克

T-62 MB主战坦克

T-64主战坦克:

1950年代末,在T-62主战坦克还没量产的时候,苏联就已经开始预研下一代坦克了。与此同时,西方更先进的坦克(比如英国的酋长式坦克)以及更先进的反坦克武器的出现,让苏联军方对拥有一款火力更强大、防护更坚固、机动更迅捷的坦克的愿望不断加强。于是,1958年,430号中型坦克试验项目开始,并交由位于乌克兰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英文简称“KMBD”)完成。

430工程试验车的各个特点为冷战早期的华约阵营坦克设计观念带来革新。新型的600匹马力的两冲程H形水平对置活塞的5TD柴油引擎体积紧凑到即使加上两个分别装在两侧的变速箱也只占相当于T-54引擎舱一半的空间,因而可以轻松“压缩”动力传动室的容积降低坦克车体的高度。配搭每侧6个550毫米小直径的负重轮和全钢插销履带。

430工程试验车使用了铸造炮塔,配备了在之前多次在T-54系列底盘试验车上接受测试的,适配“彗星”稳定器的D-54TS线膛坦克炮(后来赋予代号U-8TS,由于在之前165工程,也就是T-62A的试验性装备,该炮获得2A24的炮兵装备总局代号),采用了与T-62坦克类似的抛壳装置,并安装了7.62毫米SGMT同轴机枪和14.5毫米KPVT重机枪。正面装甲厚度为120毫米,本来计划在430工程样车中使用复合装甲,但在其制作过程中复合装甲并未能完成,因此正面装甲由3层压延钢板构成。新的设计还包括宽基合像光学测距仪,以提高远射程接战火炮的精度。 430工程还有另一种替代用的分支项目430U也做出了技术验证样车,配备有122毫米火炮和160毫米装甲,证明了中型坦克底盘是完全可以配备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御力的。

430工程试验车获得了苏联政府领导国防工业的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的支持。第一批制作了3辆样车,首辆样车于1958年完成组装,其测试工作从1959年一直持续到1963年。从一开始5TD发动机就暴露出可靠性差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下塔吉尔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厂(183工厂)的列昂尼德·卡尔采夫领导的另一支设计小组在开发140工程项目(其实140工程最早就是莫洛佐夫牵头研发的。

后来莫洛佐夫从下塔吉尔回到了哈尔科夫,这个项目就由卡尔采夫接手继续完成,这是基于T-54的改良版,最终发展为T-62),试图与莫洛佐夫领导的430工程项目竞争。最终莫洛佐夫靠自身影响力,让苏联政府最终确定以430工程样车为新概念结构坦克的原型车。但由于430工程试验车战技指标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与苏联现役主力T-55坦克相比的明显优势,因此莫洛佐夫决定继续改进,并把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入432工程项目。

1950年代末,北约开始部署新型英国105mm坦克炮。结果,彼尔姆的OKB-9炮兵设计局研发了使用分装式弹药的115毫米D-68坦克炮(与T-62坦克一起服役的115毫米U-5TS滑膛炮不同),该炮被加入430工程的改进中。432工程项目始于1961年,第一辆原型车1962年3月15日在马里舍夫工厂下线。这款坦克配备D-68式115毫米滑膛炮(后来称为2A21),并在坦克历史上首次装备电动液压自动装弹机,采用吊篮式结构,因此就不需要填装手(或称副炮手)协助就能让主炮连续开火,所以坦克乘员只需3人(车长、驾驶员、炮手),从而节省了车内空间让整个战车更小更轻。相比430工程样车,432号工程的早期样车只有30.5吨,足足减少了近16%。

然而,随着配备105毫米L7线膛炮的英国百夫长坦克、配备M-68火炮最新改型的美国M60巴顿坦克的出现,苏联军方发现西方国家的105毫米火炮水平远超预期,当前的坦克装甲根本无法抵御这两款坦克主炮的火力。这个现实迫使432工程项目组在坦克防护力上有所突破,于是使用一种在两层高强度钢板中间夹一层铝合金的复合装甲。车体和炮塔装甲强化直接导致整车重量上升到34吨,但配合专为432工程项目开发的700匹(515千瓦)5TDF发动机,432工程后期样车仍然具备强悍的机动能力,甚至比当时苏军装备的T-62主战坦克更迅捷,能配合BMP-1步兵坦克一同作战。

百夫长坦克

1966年12月30日,432工程项目产品正式进入苏军服役,并命名为T-64。次年1月2日,苏联国防部正式接受首批T-64。尽管T-64开始装备部队,在更强大的火炮出现之前,D-68火炮装车成为T-64的权宜之计,而且技术缺陷问题在进入批产后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设计组开始研制T-64的改进版本,并命名为“434工程”。

当装备120毫米炮的英国酋长坦克于1960年代初出现时,苏军发现他们面临着火炮危机。434工程把来自彼尔姆的第172武器厂的125毫米口径D-81滑膛炮配备到坦克上。由于D-81占用的空间太大,所以434工程样车如果使用4乘员设计(也就是有填装手)的话就只能携带25发炮弹:这样少的载弹量是无法满足苏联军方的需求的。于是434工程决定沿用3乘员与自动装弹机的设计,成为第一款装备自动装弹机的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坦克。

434工程原型车首批于1966年交付,在经过从1966年到1967年的反复测试后,决定在第600辆T-64下线后开始投产,并于1968年批准定名为T-64A在苏军服役。领导项目组的亚历山大·莫洛佐夫因T-64A的设计成功获1967年列宁奖。 1967年8月15日苏联政府决定除哈尔科夫马雷舍夫工厂量产外,还将T-64坦克生产的任务扩大到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和下塔吉尔乌拉尔机车车辆厂。

1963年10月,哈尔科夫75号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批量生产的“432工程”坦克。虽然该车还没有装备部队,苏联仍然称其为批量生产,因为该车已有了一定的生产量。1964年10月,生产出了54辆坦克,到1965年该坦克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18辆。“432工程”坦克部队试验进展十分顺利,苏联部长会议批准该坦克定名为T-64主战坦克(当时称为中型坦克),从1966年12月30日装备部队。1967年1月2日苏联国防部确认该坦克作为部队装备。T-64主战坦克的批量生产延续到1969年。

在研制和精雕细刻T-64主战坦克的同时,也就是在1963~1965年间,位于列宁格勒的全苏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在坦克上安装功率为514.5千瓦的GTD-3TL直升机燃气轮机的研究工作。为此,研究所从哈尔科夫75号厂接收了1辆T-64坦克底盘,用于安装燃气轮机。安装直升机燃气轮机的试验车(工程代号003)被命名为T-64T坦克,该车进行了试验,但没有装备部队,也没有进行严寒条件下的使用试验。从此坦克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工作又重新开始。

1970~1981年间,苏联一直在生产T-64A坦克,到1976年,驻民主德国苏军已用该坦克换装了大量T-55坦克,1980年8月以后,驻匈牙利苏军也开始换用该型坦克。自1980年起,苏联开始生产T-64B型坦克,该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可发射AT-8鸣禽(Songster)反坦克导弹。

AT-8鸣禽(Songster)反坦克导弹

前苏联视这款坦克为镇国之宝,故此这款坦克的消息被严密封锁。直到1970年3月,西方情报人员方从当时在白俄罗斯之军事演习的照片中发现这款神秘坦克,并以年份编号为“M1970”。参考T-72坦克的谍照以后,情报人员以为这款“M-1970”就是T-72的早期型号,并把一些T-64的升级型、T-72的原型称作为“T-67”、“T-70”。一直到了1976年T-64进入苏联驻东德部队服役时,北约才发现了对M1970之误读。然而,苏联对T-72的大肆宣传让北约对T-64一无所知。到了1978年,苏联军官维克多·苏沃洛夫叛逃英国后,北约才概况了解T-64。直到苏联解体,T-64系列才走出谜团。

T64主战坦克较之以往的苏联坦克,在各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从传动装置上,T64摒弃了以往苏联坦克配置的传统变速箱和摩擦离合器,转而采用了将变速箱和行星传动装置相结合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该型变速箱与发动机直接相连,有效地减少了车辆转向时发动机的动力损失和传动能量消耗,并显著提升了变速装置大扭矩下的耐受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动力装置结构得到了简化,发动机舱所占体积相比于T62更小,使得坦克车高可以得到进一步降低,从侧面减少了坦克的正面投影,降低了坦克的被弹面积。

T64主战坦克采用了更大功率的750马力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相比于T62的580马力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由于不像四冲程发动机一样有阀装置,因此其结构更为简单,重量更轻。二冲程发动机每一次回转都会进行一次点火,因此从理论上,二冲程发动机可以提供远高于四冲程发动机的推重比。T64主战坦克在苏联坦克史首开先河的采用了液气悬挂;相比于机械悬挂装置,液气悬挂装置使得坦克在崎岖地形下行驶更加平稳,可以提高坦克在越野条件下的最大速度,并间接提升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准确性。

432工程的火控系统一改外界对苏联坦克火控简陋落后的印象,采用了模拟弹道计算机和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极大的提升了坦克远距离静对静及静对动射击的命中率。配合苏联成熟可靠的双向稳定器,T64主战坦克在远距离静对静射击,动对静和静对动射击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其火控系统整体性能略超过M60坦克,与其改进型M60A1互有优劣,总体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抵御西方105mm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威胁,T64主战坦克首次应用了复合装甲。早期的T64复合装甲由装甲钢和玻璃钢叠加而成,车体首上装甲的结构为80mm装甲钢+105(一说140)mm铝合金+20mm背板装甲钢,整体倾角达68度;其等效抗穿甲能力相当于320mm垂直均质钢装甲,抗破甲能力相当于450mm均质钢装甲。在中东战争缴获以色列马加奇主战坦克后,T64又针对性的在车体首上加焊了30mm的硬化钢使得其抗穿甲能力接近400mm。T64主战坦克炮塔正面厚度最大超过500mm,其等效抗穿甲/破甲能力达到400/450mm的垂直钢装甲。

以六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英制L7 105mm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穿甲弹即使在极近距离内也无法击穿T64的正面装甲。而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厚度平均在300-400mm之间,很难在T64正面造成稳定的有效击穿。值得一提的是,T64坦克在车体侧面安装了多片自动操纵的纵向鱼鳍状装甲板,通过提前引爆破甲弹的方式,使其达到间隔装甲的实战效果,在随后的批量生产版本中,该侧向装甲因实用效果不良而被取消。而在特殊防护方面,T64延续了苏系坦克的标准三防装置,以适应可能的核战争环境。

1969年,T64坦克的第一个改进型号,改装更大口径的2A26 125mm滑膛炮版本的T64A正式服役,其发射脱壳尾翼穿甲弹的穿甲厚度达到了380mm,足以击穿全世界包括自身在内所有主战坦克。早期的T64A主战坦克的炮塔采用了多层高硬度钢复合装甲,在装甲厚度降低的前提下实现了略微超过T64原型的炮塔防护性能。而在1973年后,所有新生产的T64A坦克都转而采用陶瓷球阵列复合装甲,在多层均质钢装甲之间填充大量球状陶瓷,其抗弹性能相比之前又有提升。

T64A主战坦克

1976年,T64B型坦克装备部队,该型坦克采用了改进型的2A46型125mm坦克炮和1A33式综合稳像式火控系统,引入了电子弹道计算机,新型激光测距仪和改进的双向稳定器,使得坦克的瞄准时间进一步降低,并拥有了动对动射击能力。T64B还可以发射9K112“眼镜蛇”炮射导弹,使得T64B的交战距离提升至5km。同时,T64B主战坦克改进了其复合装甲结构和厚度,其首上装甲结构为30mm焊接装甲+60mm装甲钢+35mm玻璃纤维+30mm装甲钢+35mm玻璃纤维+45mm装甲钢;在装备接触一反应装甲后,T64B的抗穿甲/抗破甲能力达到了500/650mm的水平。

T64B型坦克

T-64BV坦克是在车体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安装“接触”反应装甲的T-64B坦克,车上共安装265块反应装甲,1985年开始装备苏军。“接触”爆炸反应装甲块的外壳重量为5.7千克,内装2块爆炸板,每块板用2毫米厚的钢板和塑性炸药制成。这两块板呈非平行状态布置,能有效地破坏破甲弹爆炸形成的射流,提高抗破甲弹的效果。对此前已装备部队的T-64B坦克则在大修和改进增装反应装甲,这种坦克被称为T-64BV1坦克。

T-64BV坦克

T-64U坦克是T-64BM坦克的改进升级。改进的目的是将该车的作战能力提高到T-80UD坦克和T-84坦克的水平。改进工作是在乌克兰脱离苏联后进行的。该车正面安装了反应装甲,车体两侧裙板上也挂装了反应装甲,从而提高了车体和炮塔的防护能力。安装了与T-80UD坦克和T-84坦克相同的1A45整体式火控系统。除此之外,安装了DVE-BC横风传感器代替1B11横风传感器。

T-64BM坦克

T-64U坦克

T-64主战坦克自开始研发以来就长期保密,以至西方情报人员在苏联军官维克多·苏沃洛夫叛变到英国之前,认为他们眼中的“M-1970”(也就是T-64)是T-72的一个简化版,甚至有专家认为M-1970是T-64/T-72的原型车、T-64就是T-72A。T-64不曾出口过任何国家或地区,因此这款坦克只有很少实战经历——比如第一次车臣战争。

T-64的第一次战斗部署是在1992年5月由摩尔多瓦第59近卫摩托化步兵师展开的。当时部署的是T-64BV坦克,至少有3辆在战争中被摧毁(被100毫米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和两枚以上的RPG-7以及燃烧瓶配合击毁),2辆受损(这两辆坦克在战后经过维修后重新服役)。T-64主要部署于苏联欧洲边界附近的苏军一级坦克师、坦克独立团,驻扎在莫斯科附近的近卫师,以及驻扎在匈牙利和东德的部队;也有一些处于低戒备状态的部队装备了这款坦克。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第三代主战坦克,T-64坦克是第一种投入战争中使用的第三代坦克,它于1979年12月在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首次亮相。T-64主战坦克在世界坦克制造史上创造多个第一,如第一个在坦克车体的正面和炮塔的正面采用多层复合装甲,第一个在坦克上安装自动装弹机。

T-64主战坦克也存在缺陷:比如主炮最大俯角只有-6°,让T-64即使居高临下也难以对山下、悬崖底下的敌人进行打击,给防守战带来麻烦。再如乘员舱太小,让身材较高的乘员需要占用部分储存舱空间才能活动,狭小的空间让长距离行进时容易感到疲累。另外T-64的机械结构复杂,直接导致很多故障问题,如行进间抛锚等。专为T-64研发的新式悬挂更是故障频发,往往只能返厂维修。由於设计指标过高,导致T-64生产成本高。按1981年卢布对美元兑换率来算,一辆T-64坦克生产成本达112.1万美元。实践证明T-64坦克故障率高,难以保养。该车虽从未参加过战斗,但它的自动装弹机被装在T-80主战坦克上,导致在车臣被大量击毁的间接原因。

直到M1A1和T80U服役之前,T64系列主战坦克都占据着世界最强主战坦克的宝座。该型坦克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引入了自动装弹机,复合装甲和125mm大口径坦克炮,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炮射导弹导引系统等远超当时坦克发展的新技术,远强于西方国家当时的主力酋长坦克和M60A1型坦克。长期以来都是北约装甲集群最大的梦魇。作为苏联战争机器的象征,T64主战坦克见证了红色帝国的鼎盛与衰败,在世界坦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斗全重:T-64:38吨; T-64B:42吨;

车长:T-64:9.1米(炮向前);T-64B: 9.9米(炮向前)

车宽:3.64米

车高:2.3米;T-64B:2.2米

速度:50 km/h

续航:450km

涉水深度:1.4m

越高:0.8m

越宽:2.72m

装甲厚度:车体前部采用了复合装甲结构;炮塔壁厚约为400毫米,主炮两侧的间隙装甲中填有填料,顶装甲板厚度约为40~80毫米不等,炮塔侧面装甲厚120毫米,后部装甲厚90毫米。

发动机:2冲程卧式5缸对置活塞涡轮增压柴油机;750马力。

火炮:T-64:1门115毫米/2A20/滑膛坦克炮;备弹40发;T-64B: 1门 125毫米/2A26/滑膛坦克炮;备弹40发

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备弹2000发;1挺12.7毫米/ДШКМ/机枪,备弹300发

乘员:3人

产量:T64:1700辆;T-64A:4600辆;T-64AK:780辆;T-64B1:1200辆;T-64BK:57辆;T-64BV主战坦克曾少量被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装备。俄罗斯:约有100辆处于现役,并有4000辆处于封存状态。乌克兰:1995年现役2345辆,2000年为2277辆,而2005年则为2215辆。当前现役的大部分都已经经过现代化升级。乌兹别克斯坦:2005年有100辆现役。

T-64 主战坦克

T-64主战坦克

T-64 主战坦克

T-64 B1M主战坦克

T-64 BVK主战坦克

1 阅读:62

明鸿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