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山木》:不为外物役使,方可免于世累

晨晨文化 2024-03-12 15:49:09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安适,并且能够让自己远离祸患,得以保全自身?在《庄子•山木》中庄子为我们说出了答案。 伐木之人之所以放过了一棵大树,没有砍伐它,是因为那棵树不具备良材的质地,这棵树也因为无用而享尽天然的年寿。但这只是对这棵树而言,是它自身无用才保住了它,让它免遭砍伐。 但是无用就是绝对的护身符吗?也不是。 庄子寄宿在朋友家,朋友让童仆杀了一只不会鸣叫的鹅招待庄子。 为什么主人要杀不会鸣叫的鹅呢?因为这样的鹅不能发挥看家护院的作用。这里反而是无用让这只鹅丢了鹅命。 庄子的弟子对于一棵树因为无用而得以躲过伐木工人的砍伐,一只鹅因为不会鸣叫而被主人杀了炖汤而产生了感想,问庄子打算怎么自处。 对于弟子的问话,庄子的回答很有深意,给我一些警示。 他先是说他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意思是说他可以将自己置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庄子入世可以为相为侯,避世只为一介草民,选择权都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当官与不当官,只在于他自己想不想,而不是能不能,为了在乱世中尽可能远离祸患,他选择了远离庙堂,做个隐士。这样做似乎接近了大道,但庄子认为还不能完全免除祸患。 庄子认为一切能顺应自然而游于至虚之境就不同了。这就是根据情况而时隐时现,不偏执于一端,就像神农、黄帝的处世法则。这样既不刻意求得世人的称赞,又不会招来世人的毁谤,自己进退自如,不被外物役使,也就不受外物牵累了。这就是与道同游。 庄子认为世俗间的事情总是在变化的,有聚合就必有离异,有成功就必有毁弃,品正容易受伤,位尊容易招来非议,太优秀了容易受到损害,好名声在外就容易让他人嫉妒,然后谋算,太愚笨平庸又会受人欺辱,所以不能说在哪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就是绝对好的,更不能拘守于一方,不知变通。 庄子的话放到现今社会仍然是有意义的。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有聚散离合,双方存在乍见之欢时,尚能和谐相处,但人性是自私善变的,一旦双方因为种种原因而心生嫌隙,那事情就复杂了,当人与人之间反目成仇,那就凶多吉少了。 所以说热衷于与他人聚合在一起、与人走得太近未必就是好事。因为物极必反,聚得太快走得太近的结果就是形同陌路。 很多人心心念念想着“我要成功”,想着出人头地,想着富贵逼人来,但在某方面成功了、拥有了名利就一定是人生赢家吗?也未必。比如说,有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就飘了,不再保持初心,变得骄奢淫逸,狂妄自大,喜听谀词甘言,喜近谄媚小人,结果就会应验人狂有祸这句话,落入他人精心布置的局中,到最后反而一败涂地。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所以说,人走向成功了、太优秀了、地位太高了、名声太大了未必是好事,稍不留神,一有闪失,就会走向反面,那就是:盛极必衰。 有的人经历种种大起大落后,有可能就把自己玩完了。 世人只知道一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好、只知道追求成功、高位、名望,却不知道这些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患。因为越是让人着迷的外物,就越容易役使自己,使自己成为外物的奴隶,继而坠入苦海。 但是庄子也不认为过于愚蠢平庸的人就能一生顺风顺水、无灾无难,这样的人同样会成为他人揉搓摆布的弱者。 庄子只是告诉我们,知进退,懂收放,懂得见好就收,不为外物役使,就能趋吉避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全自己,并能让自己的心灵减少世俗之事带来的负累,达到安适自在。
0 阅读:3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